修正主義

修正主義

政治學術語
修正的原意是改正、修改使正确。中文中修正主義特指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反對修正主義的人認為:修正主義的反動性在于,它不是對錯誤的修正,而是對真理的修正。[1]“修正主義”中的修正是貶義,涵諷刺的意味。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打着馬克思主義旗号的資産階級思潮。19世紀90年代首先出現于德國社會民主黨内,代表人物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E.伯恩斯坦。當時,馬克思主義已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取得領導地位,伯恩斯坦打着馬克思主義旗号,提出對馬克思主義系統進行修正,故名修正主義或伯恩斯坦主義。
    中文名:修正主義 來源:拉丁文reisio 含義:“修改、重新審查” 拼音:xiu zheng zhu yi

簡介

馬克思主義把一切比較完整的、同馬克思主義相敵對的學說排擠出去以後,這些學說所表現的傾向就開始給自己另找出路。鬥争的形式和起因改變了,但是鬥争還在繼續。馬克思主義創立以後的第二個50年,從1890年代起,馬克思主義同馬克思主義内部的一個反馬克思主義派别進行鬥争。這個派别因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伯恩斯坦而得名,因為伯恩施坦言詞最激烈,最完整地表達了對馬克思學說的修正。修正主義是以愛德華·伯恩斯坦、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的一股機會主義思潮。這種思潮的追随者認為自己堅持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而反對那些頑固保守的“正統馬克思主義”。

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它“否定馬克思主義中的勞動價值論、經濟決定論,否定階級鬥争,認為資本主義并未瀕臨崩潰的邊緣,資本并沒有集中到越來越少的人手裡,中産階級并未灰心失望,工人階級并未遭受日益沉重的苦難”。他們認為修正主義篡改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閹割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精神,麻痹工人階級的革命意志,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方向。在哲學上修正主義背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用庸俗的進化論詭辯論代替革命的辯證法”

1950年代,中共、蘇共批南斯拉夫的鐵托走修正主義路線;1960年代中蘇論戰期間,中共稱蘇共是“現代修正主義”,蘇聯被稱為“蘇修”,而蘇共則認為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的樣闆。在這期間,通常被指為修正主義的一方在某些方面反對極“左”、具有探索性,而指責者則認為自己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60年代前期中國共産黨開展的各類政治和思想鬥争均是圍繞着“反修防修”展開的,最終結果導緻了“文化大革命”階級鬥争擴大化。

在中國,後來鄧小平對此作了總結,認為各方都應檢讨自己的錯誤,并對“九評蘇共”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反思。之後,中共比較少用“修正主義”這一概念。與此同時,國際上的一些左翼政黨,包括一些如尼泊爾共産黨(毛派)的毛主義政黨則認為中國自從鄧小平執政以來走上了修正主義的道路。

詞源

馬克思、恩格斯在與各種錯誤思潮進行鬥争時,都是在這種思潮前面加上代表者的名子。例如:布朗基主義、蒲魯東主義、拉薩爾主義、巴枯甯主義等,沒有修正主義之說。修正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的一個與馬克思主義相對立的新詞。誰是提出“修正主義”這一詞的第一人?專家考證,不是列甯,而是著名的第二國際左派領袖、女社會活動家、理論家、德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的羅沙·盧森堡。

1899年1月,伯恩施坦出版了《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聲稱對社會主義的理論作“一次修正、審視和析疑的嘗試”。但多次聲明自己不是修正主義者。4月,盧森堡在她出版的《社會改良還是社會革命?》一書中,對伯恩施坦的一些觀點進行批判。指出:伯恩施坦抽掉了做為社會主義科學基礎的依據,即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增長的無政府狀态以及必然崩潰的後果。她的結論是:“修正主義理論,整個說來,可以用這樣一句話表現出它的特征:這是以庸俗經濟學的精神以資本主義停滞論為依據的社會主義停滞論。”這樣就有了“修正主義”這個詞。但是,盧森堡對伯恩施坦的批判還不夠深刻,影響也不大。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是第二國際後期出現并盛行的為迎合資産階級需要而系統修改、歪曲、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種思潮。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初并未在工人運動中占主導地位。在近半個世紀時間内,工人運動内部許多流派是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到90年代,馬克思主義已經戰勝工人運動中的其他一切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引起資産階級更加猛烈的攻擊。1895年F.恩格斯逝世後,曾經是正統派馬克思主義者的E.伯恩施坦于1896~1897年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标題發表5篇文章,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修正”,立即獲得德國社會民主黨内機會主義者的支持。在《社會主義月刊》上,很快出現“修正主義”一詞,以表明這些人自诩要公開修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899年,伯恩施坦出版他的修正主義代表作-《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得到各國機會主義者的擁護,随即形成一個國際性的修正主義派别。1900年以後,馬克思主義者開始使用“修正主義”一詞作為貶義詞批判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派。

修正主義者在哲學方面以庸俗的進化論代替辯證法,以唯心主義代替唯物主義,主張“回到康德那裡去”,把曆史唯物主義歪曲為經濟唯物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勝利并不取決于内在的經濟必然性。在政治經濟學方面,否認勞動價值和剩餘價值學說,提出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卡特爾、托拉斯等已提供根本消除危機的可能,認為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在科學社會主義方面,抹煞階級鬥争,主張階級合作,否認無産階級革命和無産階級專政,宣揚社會改良,認為社會民主黨的本來面目應該是改良黨,社會主義是自由主義的正統繼承者。

修正主義是工人運動和平發展時期和帝國主義政策的産物,它的社會支柱主要是帝國主義豢養的工人貴族階層,資産階級在策略上從暴力鎮壓轉向側重和平收買,使修正主義在工人運動中泛濫起來。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内的左派曾經不同程度地開展反對修正主義的鬥争。以В.И.列甯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堅決批判俄國黨内的孟什維克并在組織上與之決裂,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來反對修正主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轉折關頭保衛了馬克思主義。第二國際的大多數政黨由于批判不力,使修正主義在黨内逐步占上風,大戰爆發後黨的領導集團背叛無産階級,轉向支持本國帝國主義政府的戰争政策,鼓吹社會沙文主義,導緻第二國際瓦解。

特征

魏巍根據對蘇聯等國複辟資本主義的觀察,總結出現代修正主義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打的是社會主義的旗子,走的是帝國主義的路子,他們一般都依然打着馬克思主義或種種社會主義的旗号,但卻以實用主義的方法閹割其革命的靈魂。他們口頭上挂着人民群衆,實質上卻代表着新舊資産階級的利益;以複辟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

他們共同的手法是欺騙。因為他們深深懂得在社會主義國家内以反社會主義的面貌出現,是不得人心的,是無法得逞的。因此,他們往往以改革社會主義社會的弊端為名,幹的卻是改變社會主義制度之實。他們有時甚至隻做不說,或者做成再說。 [2] 

(二)前美國駐蘇大使馬特洛克在其《蘇聯政變親曆說》中曾說:“隻要蘇聯領導人真的願意抛棄這個觀念(指階級鬥争的學說),那麼他們是否繼續聲稱他們的指導思想為馬克思列甯主義也就無關緊要了。這已是一個在别樣的社會裡實行的别樣的‘馬克思主義’,這個别樣的社會則是我們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這句話确實說要害處。放棄階級鬥争,是社會主義國家垮台的緻命因素。

(三)在依靠誰的問題上,他們天天都說依靠人民,依靠工人階級,實際上卻天天都在改變其主人翁的地位。而其真正依靠的卻是黨内外的資産階級,把無産階級專政演變資産階級專政。

蘇修

赫魯曉夫時期

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中國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多采用此種稱呼),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集團勢力和國内新生貴族勢力形成的形勢下,代表已經形成的新生資産階級貴族勢力集團,采取聰明的迂回戰術,不斷地歪曲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本質,用部分的馬克思列甯主義來否定整體的馬克思列甯主義,用修正主義來替代馬克思列甯主義。

于1961年10月公開在蘇共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提出“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全民國家”“全民黨”的“三和兩全”等修正主義綱領的政治路線,推出“在1980年前在蘇聯基本建成共産主義社會的口号和目标”。

一是赫魯曉夫集團在政治路線方面,全面推行和實施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可能實現向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認為無産階級專政在蘇聯已經不再是必要的,蘇聯已變成“全民的國家”,蘇聯共産黨已變成“全體人民的黨”。

二是赫魯曉夫集團在經濟方面,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擴大集體農莊、農場自主權,進行工業、建築業管理改組,用地區原則取代部門原則,把經濟管理重心從中央移向地方,提倡利潤原則、強化物質刺激等。

三是赫魯曉夫在對外關系方面,推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社會經濟體系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原則,認為世界大戰并非絕對不可避免;在處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關系上,推行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和分裂主義,破壞共産主義政黨之間的兄弟黨準則,否定無産階級的國際主義。

勃列日涅夫時期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内部發生重大分裂,蘇共作出“鑒于赫魯曉夫犯有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的錯誤”,解除赫魯曉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職務、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但赫魯曉夫開創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修正主義局面并沒有結束,仍然被勃列日涅夫及其領導的蘇共較完整地保持下來。

批判

列甯是徹底批判修正主義的第一人。

1908年,列甯為紀念馬克思逝世25周年,寫了《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一文。該文從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方面,對修正主義進行了較全面的批判,并給修正主義下了這樣一個定義:“運動就是一切,最終目的算不了什麼”。“臨時應付,遷就眼前的事變,遷就微小的政治變動,忘記了無産階級的根本利益,忘記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整個資本主義演變的基本特點,為了實際的或假想的一時的利益,而犧牲無産階級的根本利益,——這就是修正主義的政策。”并認為,反對修正主義的鬥争是“向着本階級事業的完全勝利邁進的無産階級所進行的偉大革命戰鬥的序幕。”(注:《列甯選集》第2卷,第7頁。)随後,列甯又在《歐洲工人運動中的分歧》、《馬克思學說的曆史命運》、《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等多篇論著中,對修正主義做了深刻的批判。同時,列甯也指出,修正主義有來自右的方面的,也有來自“左”的方面的。

列甯對修正主義的批判,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思想争論的本身。列甯的言論成了第三國際的一種思維定式,符合者便是馬克思主義,不符合者便是修正主義。進一步便是前者是革命者,後者是反革命者。這種非“馬”即“修”的思維定式,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三國際與第二國際既無繼承關系,也無統戰關系,而是革命與叛徒的關系,是徹底決裂的敵對關系。即使那些左派,例如羅·盧森堡、卡·李蔔克内西、倍倍爾等人,也是冷眼相對。

這裡無意去評論列甯批判修正主義的是非曲直。但值得肯定的是:列甯和盧森堡确給修正主義規定了一個明白的定義、确切的内涵和确定的時限。

社會主義

綜述

修正主義是一種資産階級思想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變種形式,表現為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是以維護、鞏固人類社會的私有制和人剝削人制度為目标的思潮和勢力,其本質上的私欲膨脹性、相互聯合協作性、國際性都有是十分顯著的。自正式産生以後的一百多年來,就像瘟疫一樣地在共産主義運動和無産階級政黨中傳播開來,特别是當曆史發展到了20世紀下半葉,這種瘟疫曾一次又一次地以執政黨——共産黨的特殊形式,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大規模地泛濫起來,一步一步地摧毀了共産黨人向共産主義目标奮鬥的先鋒模範作用,把共産黨改造成了一個個“社會民主黨”,甚至是把共産黨搞成了無産階級和勞動大衆的天然敵人;把社會主義制成了資本主義,把無産階級的革命運動引向了邪路和不歸路,給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造成了嚴重和甚至是緻命的危害,導緻了社會主義陣營的最終被瓦解。這之後短短幾年時間裡,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先後把幾乎所有的無産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搞垮,使這些代表正義力量的國家絕大多數走上了亡黨亡國之路。

蘇聯

赫魯曉夫修正集團,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集團勢力和國内新生貴族勢力形成的形勢下,代表已經形成的新生資産階級貴族勢力集團,采取聰明的迂回戰術,不斷地歪曲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本質,用部分的馬克思列甯主義來否定整體的馬克思列甯主義,用修正主義來替代馬克思列甯主義。于1961年10月公開在蘇共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提出“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全民國家”、“全民黨”的“三和兩全”等修正主義綱領的政治路線,推出“在1980年前在蘇聯基本建成共産主義社會的口号和目标”。一是赫魯曉夫集團在政治路線方面,全面推行和實施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可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認為無産階級專政在蘇聯已經不再是必要的,蘇維埃國家已變成“全民的國家”,蘇聯共産黨已變成“全體人民的黨”。二是赫魯曉夫集團在經濟方面,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擴大集體農莊、農場自主權,進行工業、建築業管理改組,用地區原則取代部門原則和把經濟管理重心從中央移向地方,提倡利潤原則、強化物質刺激等。三是赫魯曉夫在對外關系方面,推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社會經濟體系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原則,認為世界大戰并非絕對不可避免;在處理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關系上,推行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和分裂主義,破壞共産主義政黨之間的兄弟黨準則,否定無産階級的國際主義。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修正主義集團内部發生重大分裂,蘇共作出“鑒于赫魯曉夫犯有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的錯誤”,解除赫魯曉夫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職務、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但赫魯曉夫開創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修正主義局面并沒有結束,仍然被勃列日涅夫及其領導的蘇共較完整地保持下來。

産生根源

綜述

共産黨領導人民大衆推翻了資本主義而進入了社會主義,共産黨雖然成為執政黨,但由于社會主義不僅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存在着特殊的天然聯系——前者由後者經過革命而形成,仍然存在和運用着大量資産階級的法權,以及存在着許多可能讓私欲繼續膨脹的優厚條件,存在着相當數量的孳生資産階級分子和修正主義者的土壤氣候;而且國際上還存在着數量上占多數的資本主義國家勢力集團,在軍事上、經濟上、經驗上掌握着絕對優勢的資産階級勢力集團。如果不時時警惕和防止,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形式的與資産階級志同道合的修正主義集團勢力,甚至造成嚴重泛濫的後果,半途而廢地把馬克思主義開創的,經過億萬無産階級流血犧牲獲得的革命成果徹底斷送。

舊勢力的影響

由資本主義脫胎而降生的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在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遺留下許多原社會存在與發展中固有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意識等方面的舊痕迹,存在着數量不少的小生産者和私有者,存在着勢力不小且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就遺傳下來的、根深蒂固的縱容私欲膨脹的舊思想、舊道德的影響和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這些勢力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就不那麼贊賞,很大一部分人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不知是什麼,但談起過去人吃人、人剝削人制度和曾有過的“輝煌”卻津津樂道。

失去生産資料和政治統治權的地主、資産階級——剝削階級,率領着小資産階級和小生産者不斷地鼓噪,憑借其在政治上的熟練老道和經濟上曾有過的實力、信仰上的決心,不斷地要争取到輿論上的發言權和控制權,通過特殊的“公民”參政議政權而發揮作用,妄圖恢複能“随心所欲”發财緻富的已經消滅了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些“理論”對社會主義社會裡的勞動大衆尤其是處于執政地位的領導層,必然會産生一定程度的腐蝕和瓦解作用,而且這些原剝削階級總是要變換手法從執政的集團中尋找自己利益的代表人物,而這些當了俘虜的代表人物,就會利用其所掌握的“發言權”和“代言人”的位置,又總是自不而然地為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伺機而動,遇有合适的條件就主張并推行走資本主義道路,執政黨稍不警惕就會順水推舟、“順應天時,合乎民意”地推行起修正主義來——走資本主義道路。

蛻化變質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一方面是由于這種社會革命運動的主體是由堅持各種理論和理想的,包括各種階級和階層、各種思想的人組成的浩浩蕩蕩大軍,金子和泥沙混雜、雜草和五谷并生,其中就不乏許多投機鑽營之徒,也不乏許多意志不十分堅強者。在馬克思主義、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革命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或是在大革命的洪流席卷下不贊成甚至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人物,也必然會由于某種特殊原因被卷入,這些善于僞裝的機會主義者往往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的擁護者,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如果說這些人所具有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和革命性是表面的或短暫的,而謀求到比别人高一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則,是根本所在和永恒的,所有的和一切的“主義”都是為自己轉變成為上等人服務的。

當這些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謀到理想的上等人位置後,其革命性就可能消耗殆盡或者說是到了盡頭,主要的目标變成了采取各種最有效的辦法竭盡心力地維護和發展已有的優越地位,甚至是千方百計地享受起“打天下坐天下”的上等人生活來——一群剝削階級代替另一群剝削階級,對一起奮鬥過的勞動大衆要麼“施”點——“仁政”,要麼發點——“善心”給予适當的安撫。如果說還有進取心,那就是再往上爬并把這種成功的奮鬥永遠固化下來,把勞動大衆奮鬥得來的幸福轉化給自己的子孫萬萬代——希望盡快走資本主義道路——用“法律”的形式固定并保護下來。另一方面是革命運動中的一些意志不堅定或缺乏革命理論武裝的追随者,也可能經受不住國内外資産階級政治的、思想的、經濟的、文化的、生活方式的引誘和拉攏,而逐步順水推舟地發展或者蛻化變質後站到修正主義——資本主義的立場上,從實踐當中感到——走資本主義道路生活原來是這麼的豐富多彩,變成了修正主義的幫兇和積極實踐的推行者。

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在各個社會階段的曆史中,都是構成社會及推動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的知識分子,同樣是由學習和掌握、研究和發展、推廣和應用各種科學、知識、理論的人員構成,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一支生力軍。但由于曆史的慣性作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知識分子,對廣大的勞動大衆與自己平起平坐心裡總是感到有一種莫名的不舒服,總認為自己要高于工農勞動大衆一籌,而且由于知識分子天然地與資産階級及資本主義,存在着一種感情上的交往關系,在接觸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腐蝕,也很容易掌握并接受一些資産階級和資本主義的東西。

可能的失誤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由于沒有現成的理論和可供借鑒的成功道路,逼着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革命者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健全完善,不斷地有所創新、不斷地有所發展,在探索發展道路的過程中,這就可能導緻用百倍的精力奮鬥,卻收到微不足道甚至相反的效果,如果造成失誤,還要承擔失敗的完全責任。這就需要革命的無産階級隊伍中,産生出一大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為共産主義社會而奮鬥終身的傑出領袖集團。否則,将可能走進半途而廢的死胡同。

資本主義在戰勝封建主義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曆史,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民主、法制等方面建設,也已經曆了好幾世紀的曆史,其成功之道堪稱博大精深。在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如何對資本主義的成功之道進行借鑒,借鑒的範圍是哪些,借鑒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每個馬克思主義者應該慎重處理和嚴肅對待的問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不乏其主觀上是要把社會主義的事辦好,實踐中要麼生搬硬套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模式,要麼全盤引進資本主義的管理模式。這樣的方法倒也簡單,運行起來得心應手,出了問題也有解決的國際慣例可以遵循。但卻從根本忽視了自己的國情——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根本原理并同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出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或者走與社會主義根本原則相反的道路——取消公有制——維護和擴大階級分化和加深剝削程度,忽略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按勞取酬和共同富裕。這些難于确定變動因素,都很容易導緻精明人辦傻事——不知不覺滑到修正主義的泥坑中

橫行泛濫

縱觀社會主義國家所走過的政治體制軌迹圖來看,基本上都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模式,這既有社會主義社會要徹底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無序競争蔽端的原因,也有被帝國主義全面而又重重包圍的客觀原因,還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打殲滅戰的現實原因,再有無産階級領袖威望崇高的曆史原因,更有的就是長期一黨一人執政難變的特色原因。

權力高度集中的體制,如果最高權力是掌握在堅定的無私奉獻的馬克思主義者手裡,所賦予的所有權力都用到為無産者和勞動大衆謀福利上,用到無産階級的解放事業上,這種高度集權應該說是非常必要,更是不可缺少的。倘若這種高度集權的最高權力被私心嚴重的資産階級野心家和陰謀家所利用,甚至篡奪,這些人掌權後通過運用手中所掌握的權力,操縱各級政治、經濟、軍事組織為自己謀取福利來,用集權所賦予的各種能量實行起資産階級階級專政,把無産階級的權力轉變成為推行修正主義路線的狼牙大棒,虛化、烏化和污化馬克思主義、列甯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千方百計打擊和迫害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費盡心機地采取各種手段把廣大工人農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物質大廈基礎,不斷地轉化為自己和少數人的私有财産,進而合理合法地對工人階級和勞動大衆進行分而治之式的無情剝削、壓迫,使用國家的鎮壓大權把勞動者再次淪為名符其實的一無所有的無産者。

也由于新産生的無産者在資本和資産階級專政的多重壓迫下,沒有人承頭也不敢承頭起來反抗——争取自己的天然權力,更缺乏必要的組織領導而導緻——勢單力薄和相互孤立無援的狀況,勞動大衆又被現代修正主義整體地推到了革命前的境地——弱勢群體。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高度的集權的體制,很容易轉化成為限制無産階級和勞動大衆再次進行革命運動的桎梏工具,變成資産階級陰謀家和野心家為自己私欲膨脹的溫床,變成修正主義能夠相當長時期内公開泛濫的利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