潋

漢語漢字
潋,漢語常用字,讀音liàn,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時代。出自《文選·潘嶽·西征賦》。基本含義為水波相連的樣子,如“水光潋潋”;引申含義為形容水勢浩大。
  • 中文名:潋
  • 拼音:liàn
  • 部首:氵
  • 五筆:IWGT
  • 鄭碼:VOVM
  • 筆順:丶丶一ノ丶一丶丶ノ一ノ一ノ丶
  • 筆畫:14
  • 結構:左右結構
  • 基本釋義:水波相連的樣子;形容水勢浩大

詳細解釋

(1) 水際,水邊 [waterside]

華蓮爛于渌沼,青蕃蔚乎翠潋。——《文選·潘嶽·西征賦》

(2) 被吹起的水面的波紋 [ripples]。如:潋潋(水波流動的樣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n

《廣韻》良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冉切,?音斂。潋灩,水溢貌。《木華·海賦》浟湙潋灩。n

又波際也。《潘嶽·西征賦》靑蕃蔚乎翠潋。n

又泛也。《郭璞·江賦》或泛潋于潮波。n

又《廣韻》《集韻》《韻會》?力驗切,音殓。義同。《集韻》或省作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