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彈琵琶

反彈琵琶

中國甘肅敦煌壁畫藝術作品
反彈琵琶是敦煌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它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反彈琵琶實際上是又奏樂又跳舞,把高超的彈奏技藝和絕妙的舞蹈本領優雅迷人地集中在這個舞位的肩上。我們很難知道,當初是否真的有個善歌善舞且才華非凡的朗姬作為模特,還是畫工們離奇的的想象和傑出的創造。不管怎樣,反彈琵琶都是大唐文化一個永恒的符号。
  • 中文名:反彈琵琶
  • 外文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
  • 分類:
  • 英文名:fǎn tán pí pá
  • 演變: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
  • 時期:秦、漢時期
  • 形狀: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
  • 特點:它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

曆史起源

琵琶由曆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發展而來的。“阮鹹”或“阮”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鹹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形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橫抱用撥子彈奏。

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随着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當時稱作"胡琵琶"。其形狀為曲頸,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或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

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琵琶經過曆代的流傳,在外形式樣、規格和演奏姿勢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變。琵琶自唐代發展為豎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橫抱姿勢,因而又有“橫抱琵琶”之稱。

敦煌市城标

坐落于敦煌市市中心,陽關中路與沙洲路,是敦煌的标志性建築物。

其他典故

陶瓷

把敦煌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融入到陶瓷中,讓人欣賞到另一樣的美。産品以其站在蓮花上,反彈琵琶的動态,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憑借飄曳的舞帶而淩空翺翔,展現出飛天女的纖纖神韻。她是敦煌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它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反彈琵琶實際上是又奏樂又跳舞,把高超的彈奏技藝絕妙的舞蹈本領優雅迷人地集中在這個舞位的肩上,是大唐文化在曆史上永恒的符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