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帕爾事件

博帕爾事件

工業化學事故
印度博帕爾災難(India Bhopal gas leak case)是曆史上最嚴重的工業化學事故,影響巨大。1984年12月3日淩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屬下的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設于貧民區附近一所農藥廠發生氰化物洩漏,引發了嚴重的後果。造成了2.5萬人直接緻死,55萬人間接緻死,另外有20多萬人永久殘廢的人間慘劇。現在當地居民的患癌率及兒童夭折率,仍然因這場災難而遠高于其他印度城市。由于這次事件,世界各國化學集團改變了拒絕與社區通報的态度,亦加強了安全措施。這次事件也導緻了許多環保人士以及民衆強烈反對将化工廠設于鄰近民居的地區。[1]
    中文名:印度博帕爾毒氣洩漏案 外文名:India Bhopal gas leak case 發生地點: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 性質:公害事件

簡介

博帕爾事件發生于1984年12月3日淩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爾市(Bhopal)美國聯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屬下的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設于博帕爾貧民區附近一所農藥廠發生氰化物洩漏事件。當時有二千多名博帕爾貧民區居民即時喪命,後來更有兩萬人死于這次災難,二十多萬博帕爾居民因而永久殘廢,當地居民的患癌率及兒童夭折率,仍然因這些災難遠比其他印度城市為高。

該事件被認為史上最嚴重的工業災難之一。

過程

1984年12月3日的淩晨,美國聯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屬下的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設于博帕爾貧民區附近一所農藥廠發生氰化物洩漏事件。

大約45噸毒氣形成一股濃密的煙霧在博帕爾市上空蔓延。很快,50萬人的居住區已被這種“霧氣”籠罩。人們在睡夢中驚醒并開始咳嗽,呼吸困難,眼睛被灼傷。許多人在奔跑逃命時倒地身亡,還有一些人死在醫院裡,衆多的受害者擠滿了醫院,醫生卻對有毒物質的性質一無所知。

這起污染事件造成近兩萬人死亡,20多萬人受害,約5萬人失明,受害面積40平方公裡,數千頭牲畜被毒死。

傷亡數據

 統計數據顯示,中毒死亡人數已達8000人,受傷人數達 500,000人。事件還造成122例的流産和死産,77名新生兒出生不久後死去,9名嬰兒畸形。到19年後,死亡人數已升至20,000人。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中毒事件。  

事件原因

工人失誤

事故的起因是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爾市的農藥廠因管理混亂、操作不當,緻使地下儲罐内劇毒的甲基異氰酸脂因壓力升高而爆炸外洩。

化學因素

這次災難洩漏的化學物質,稱為異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是一種氰化物,一旦遇水會産生強烈的化學反應。 

根據事件的報告,這次有水滲入盛有異氰酸甲酯的儲藏罐内,令罐内産生極大的壓力,最後導緻罐壁無法抵受壓力,罐内的化學物質洩漏至博帕爾市的上空。

管理錯誤

博帕爾事件是發達國家将高污染及高危害企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一個典型事件。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設在印度的工廠與設在美國本土西弗吉尼亞的工廠在環境安全的維護措施方面采取的是“雙重标準”,美國本土的這類工廠都設有先進的電腦報警裝置,并大都遠離人口稠密區,而博帕爾農藥廠隻有一般性的安全措施,周圍還有成千上萬的居民。

這些企業利用一些發展中國家為獲取較大的經濟利益熱衷于吸引外資、重視技術和設備而忽視安全和環境保護的現狀,把一些發達國家幾乎不允許設立的産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工業的重新布局”——把污染企業從受控制區域向不受控制區域轉移,被稱為“污染天堂”理論。

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為回避本國限制生産有害物質的法律規定,為節約大量環保費用以增加利潤,于1977年在印度中部博帕爾創建了印度聯合碳化物公司,這是其擁有全部産權的一家子公司。另一家子公司在本國西弗吉尼亞州。它們生産一種叫甲基異氰酸鹽的氣體,是制造農藥西維因和涕滅威的原料。

根據英國化學工業協會主席的聲明,英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停止生産和貯存大量的甲基異氰酸鹽了。博帕爾工廠卻繼續在生産這些化學劑。該公司為了追逐暴利,在博帕爾工廠的設計方面沒有采用美國公司同類企業中安裝的應急預警計算機系統和儲存化學毒劑的安全可靠場所。因此,博帕爾工廠是在既無預防措施,又無安全原則的條件下,生産着劇毒的甲基異氰酸鹽。21℃時就成了氣體。從儲氣罐中滲出的毒氣通常會通過一個氫氧化鈉滌氣器進行中和成為無害氣體,但壓力增加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滌氣器來不及中和這些跑出來的毒氣。

事件影響

博帕爾的災難産生後,不少報刊紛紛載文指責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指出它設在印度的工廠與設在美國本土西弗吉尼亞的工廠在環境安全的維護措施方面,采取的是“雙重标準”。

跨國公司往往把更富危險性的工廠開辦在發展中國家,以逃避其在國内必須遵守的嚴厲限制。現在這已成為帶有明顯傾向性的問題。

拉·甘地總理代表印度政府要求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賠償損失,同時鄭重宣布,印度政府今後不準許在人口稠密地區生産任何危險物質。

由于這次大災難,世界各國化學集團改變了拒絕與社區通報的态度,亦加強了安全措施。但亦因這事件,很多環保人士以及民衆,都反對将化工廠設于鄰近民居的地點。新化工廠的設置,都會引發民衆的抗争。

事件反思

化工廠設置

新化工廠的設置,需要設置毒氣洩漏報警系統,當毒性氣體濃度即将到達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濃度時發出報警,提醒工作人員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保障工人安全。

毒氣洩漏報警系統

1.QD6310型氣體探測器

2.QD6000型氣體報警控制器

法律追責

損失賠償

美國梅爾文·貝利律師事務所和另外兩家律師事務所共同代表印度受害人提出了訴訟,要求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賠償一百五十億美元,控告這家跨國公司在設計與經營方面都有不當,緻使工廠毒氣外洩,造成大批人員死亡的工業事故。

而美國聯合碳化物集團,經過在美國和印度多番訴訟,亦因這次慘劇要向印度政府賠償四億七千美元,亦要出售該集團持有的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百分之五十股權,用以興建治療受影響居民的醫院和研究中心。不久,美國聯合碳化物集團本身亦被人狙擊,雖然狙擊失敗,但董事局仍将美國聯合碳化物分拆成若幹公司,包括永備電池集團(Energizer)。而美國聯合碳化物集團在2001年2月,成為美國陶氏化工(Dow)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  

在災難發生後,死難者的代表分别向印度和美國法院提出賠償訴訟。最後由印度政府,代表死難者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賠償要求,最後裁定美國聯合碳化物集團、以及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需要賠償4億7千萬美元。由印度政府成立基金,分配給各死難者。 

罪行審判

2010年6月,印度法院對8名“博帕爾”毒氣洩漏事故直接責任人予以最少2年有期徒刑的懲處。多達178名控方目擊證人和3800頁的書面證明促使法官作出了終審判決。包括印度聯合碳化物公司前主席馬亨德拉在内的8名嫌犯終被繩之以法。

相關事件

2004年12月3日,事件的20周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訪問片段,一名聲稱陶氏化工的代表宣布公司願意清理災難現場和賠償死傷者。播出後陶氏化工的股價在23分鐘内下跌4.2%,市值約20億美元。陶氏化工立即發表聲明指該名受訪者與公司毫無關系。BBC發出更正并播出道歉聲明。該名受訪者原來是惡作劇組織The Yes Man的成員。該組織于2002年曾冒認陶氏化工設立網站解釋博帕爾事件經過。

2004年,BBC一名監制向假冒的網站發出電郵,邀請接受訪問,The Yes Man的成員欣然答允。該組織表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向大衆展示企業如何能夠為事件作出補償,以及為事件争取曝光,因為該災難已漸被淡忘。

 2012年7月28日,印度博帕爾,博帕爾事件幸存者舉行抗議,焚燒假人,反對收購美國聯合碳化物的陶氏化學贊助倫敦奧運會。同時,抗議者呼籲社會關注博帕爾事件帶來的化學污染,以及引發的嬰兒出生缺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