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區

龍湖區

廣東省汕頭市轄區
龍湖區位于廣東省東部,因境内龍湖溝而得名。地處汕頭市的中心城區,是汕頭經濟特區的發祥地,著名的僑鄉。龍湖區不僅是汕頭經濟特區的發祥地,也是潮汕平原革命的根據地。龍湖區2019年轄10個街道。土地面積124.6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66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600公頃,糧食産量2.99萬噸。林地面積29.2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44%,活立木蓄積量7643立方米。[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湖區常住人口為630749人。2020年,龍湖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59.57億元,總量全市第一,同比增長3.6%,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固定資産投資完成468.81億,增長11.8%,總稅收入118.07億元,占全市40%。
    中文名:龍湖區 外文名:Longhu District 别名:蓬洲 行政區劃代碼:440507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廣東省汕頭市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部 面積:103.13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7個街道 政府駐地:龍湖區金霞街道龍湖北路1号 電話區号:0754 郵政區碼:515041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龍湖溝、方特歡樂世界、濕地公園 機場: 火車站:汕頭站 車牌代碼:粵D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559.57億元(2020年) 人口:63074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曆史沿革

龍湖區地處榕江、韓江下遊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出海口,大部分地域近幾百年來才露出海面。宋代,外砂、大衙、鷗汀一帶已出現村落。明末清初,新津、珠池、龍湖一帶形成陸地。清中期,潮汕人口激增時龍湖區才逐漸被開發,到民國時,基本形成現在的村落格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龍湖地域繼續開發荒地并少量填海造地。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澄海置縣之前,龍湖分屬海陽、揭陽、潮陽管轄,澄海置縣後,龍湖大部分為澄海縣所轄,少部分(媽嶼島)為潮陽縣轄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龍湖、珠池、新津、鷗汀等地域由汕頭市郊區金砂區管轄。1984年11月,汕頭經濟特區擴大範圍,其中的龍湖區片面積22.6平方千米,範圍包括龍湖、廣興、辛厝寮、陳厝合、内充公、外充公等6個鄉和媽嶼村,以及金砂區、郊區和澄海縣的部分土地。1991年11月,汕頭經濟特區再次擴大範圍時,以特區龍湖片為基礎,劃入郊區的下蓬鎮組建龍湖區。

行政區劃

1996年10月,龍湖區撤銷下蓬鎮建制,設置鷗汀、龍祥2個街道辦事處。

2003年1月29日,撤銷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澄海市人民政府改稱汕頭市澄海區人民政府。原澄海市新溪、外砂兩個鎮劃歸汕頭市龍湖區。

調整區域後的龍湖區轄珠池、金霞、新津、龍祥、鷗汀5個街道和外砂、新溪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地為龍湖北路1号。

截至2018年,龍湖區共轄7個街道(珠池街道、金霞街道、新津街道、龍祥街道、鷗汀街道、外砂街道、新溪街道),區人民政府駐金霞街道龍湖北路1号。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湖區位于汕頭市東北部,東北面隔外砂河與澄海區交界,西北隔梅溪河與潮州市潮安區為鄰,西邊接壤金平區,南邊與東南面是大海,位于北緯23°19′—23°28′,東經116°41′—116°49′之間,北回歸線橫穿鷗汀街道和外砂鎮,區域面積124.7平方千米(含東海岸新城填海造地)。

地形地勢

汕頭龍湖區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占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龍湖區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内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

氣候

汕頭屬亞熱帶,處于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

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台風襲擊;秋季涼爽幹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汕頭市土地總面積2179.95平方千米(326.99萬畝),其中城鎮村、工礦及交通運輸用地85.15萬畝,耕地57.02萬畝,園地、林地、草地115.15萬畝,水域、水利設施用地及其他土地69.66萬畝。按照2009年末全市人口510.73萬人計算,人口密度為2343人/平方千米,人均土地面積約0.64畝,人均實際耕地面積僅為0.11畝,遠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土地資源極為稀缺。

礦産資源

龍湖區域内已找到的礦産有42種,共有礦産地180處,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産有19種,主要有鎢、锆英石、輕稀土、重稀土、玻璃用砂、飾面用花崗岩、礦泉水,其次有钛鐵礦、獨居石、錫、铋、銅、鉛、鋅、金、銀、砷、地下水、地下熱水等,屬于地質工作程度低,但具有一定含礦品位或儲量規模較小的礦點、礦化點,主要有辰砂、建築用花崗岩、火山岩、輝綠岩、高嶺土、水晶,其次有鐵、錳、钴、铍、磷钇礦、矽铍钇礦、鉀長石、泥炭土、建築用砂和灰貝、磚瓦用粘土、天然氣、地下鹹水、地下肥水等。

植物資源

汕頭地區藥用植物共228科,903屬,1599種,73變種,5亞種,1變型。全區野生中藥材蘊藏量在700萬公斤左右,其中崗梅、狗脊、貫衆、淡竹葉、絡石藤等十二個品種,每種蘊藏量在10萬公斤以上。一些野生品種全市都有分布,而且蘊藏量也較多,如崗梅、海金沙、金櫻子、山芝麻、山白芷、山雞血藤、狗脊、貫衆、葫蘆茶、五指柑、三葉鬼草、了哥王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6年末,汕頭市龍湖區戶籍人口440680人,比2015年末增加10758人,增幅2.5%。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21878人,占50.31%,女性人口219112人,占49.69%。據人口計生報表顯示,已婚育齡婦女約8.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8.96%。2016年,戶籍人口出生人數為5493人,出生率為7.5‰;自然增長人數2391人,自增率為5.3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湖區常住人口為630749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龍湖區地區生産總值(GDP)388.98億元,比上年增長7%。人均地區生産總值6.95萬元,增長6.5%。固定資産投資336.2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8.05億元,增長8.4%。外貿出口額92.31億元,下降15.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631萬美元,下降36.6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08億元,增長15.2%。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萬元,增長8.3%。

2020年,龍湖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59.57億元,總量全市第一,同比增長3.6%,增速排名全市第二。規上工業産值完成507.33億元,增長2.7%;限上批發完成729.07億,增長8.1%,限上零售完成154.71億,增長-3.4%,全年限上批發和零售銷售額占全市比重超一半;限上住餐完成9.41億,增長-5.5%;建築業總産值完成220.82億,增長23.3%;商品房銷售面積完成116.52萬平,增長12.7%;固定資産投資完成468.81億,增長11.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8.71億,可比口徑增長4.3%,增速位列全市第二;總稅收入118.07億元,占全市40%。

第一産業

2012年,龍湖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0.65億元,比2011年增長4.8%。其中農業産值5.97億元,比2011年增長6.8%;牧業産值3.88億元,比2011年增長3.8%;漁業産值0.57億元,比2011年下降3.4%;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0.23億元,比2011年下降1.7%。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8894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062畝,其中稻谷面積31477畝,旱糧5224畝,薯類6361畝。經濟作物面積2460畝,其中花生1380畝。其他作物蔬菜面積83372畝。2012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3257千瓦,化肥施用量(實物量)10389噸,農村用電量14406萬千瓦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6994畝,占常用耕地面積的69.6%。

2018年,龍湖區第一産業增加值7.04億元,增長3.1%。

第二産業

2012年,龍湖區完成工業總産值406.26億元,比2011年增長1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7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産值313.01億元,比2011年增長11.1%;規模以上工業産值占全部工業總産值的77.1%,比重比2011年下降5.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65億元,比2011年增長10.9%。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比2011年增長59.8%,股份合作企業比2011年增長1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比2011年增長10.5%,集體企業增長比2011年7.2%,股份制企業比2011年增長4.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産值298.99億元,比2011年增長6.8%,其中出口交貨值84.55億元,比2011年增長6.6%;工業産品銷售率95.5%,比2011年下降2.5%。全區建築企業完成施工産值48.31億元,比2011年增長1.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86.4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80.25萬平方米。

2018年,龍湖區第二産業增加值152.37億元,增長9.8%(工業增加值127.19億元,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64億元,增長10.1%。

第三産業

2012年,龍湖區批發零售業實現商品銷售總額407.54億元,增長1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66億元,增長13.6%,其中商品零售額150.98億元,比2011年增長13.7%。全年汽車銷售額61.10億元,比2011年增長4.2%。大型超市3個,全年零售額10.02億元,比2011年增長6.8%;餐飲業零售額11.68億元,增比2011年長12.2%。汽車銷售、大型超市和餐飲零售額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0.5%。民營企業零售額131.97億元,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1.1%。

2018年,龍湖區第三産業增加值229.56億元,增長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8.05億元,增長8.4%。

交通運輸

綜述

龍湖區交通網絡便捷,火車站綜合樞紐将打造成為汕頭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支撐。同時擁有廣梅汕鐵路增建二線汕頭段及廈深高鐵聯絡線、深汕、汕汾、汕揭梅高速公路汕頭站、規劃建設中的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交通設施,是區域内交通網絡最為密集的城區。

航空

汕頭外砂機場,原屬軍民兩用機場,2011年12月15日,汕頭機場民航業務全面轉場至揭陽後,該機場全部轉為軍用,不再作為民航用途。

鐵路

汕頭火車站分為汕頭客站、汕頭北貨站、潮陽站,汕頭客站在汕頭東部,汕頭北貨站在汕頭的北部,潮陽站作為汕頭首個高鐵客運站,位于潮陽谷饒鎮。廣梅汕鐵路全長480千米,1991年1月動工,1995年7月鋪通,9月27日投入貨運,12月28日投入客運。汕頭客站為廣梅汕鐵路的始發終點站,廈深高鐵進汕聯絡線建成後,汕頭客站将作為廈深高鐵始發終到站。

廣梅汕鐵路的建成,結束了粵東地區不通火車的曆史,标志着廣東省鐵路運輸網絡基本構成。

高速公路

深汕高速、汕汾高速(深汕、汕汾高速均屬于國家高速G15沈海高速)、經過潮汕機場的汕梅高速(G78汕昆高速)、以及在建或規劃的S14汕湛高速、潮汕二環線等。

幹線公路:廣汕(324國道)、汕揭(206國道)、省道官汕線、潮汕線等,通廣州、梅州、廈門、潮州、揭陽等市。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龍湖區在粵東率先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完成一批校舍項目建設。組建6大教育集團,成功打造一批創新教育基地。全區75所公辦學校體育場地及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龍湖區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快共建“龍湖區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産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博士後工作站、重點實驗室,培育3家廣東省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通過高企認定61家,新增50家,順利完成市下達新增50家的目标,全區高企總數達到124家,申報省高企培育庫94家。新認定省級研發機構1個,省級工程中心7個,市級工程中心17個,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達20%的目标。全區共3項專利獲得國家專利優秀獎,共有馳名商标4件,著名商标33件,集體商标3件。

龍湖區是汕頭經濟特區的發祥地,也是汕頭海灣新區、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核心區。近年來,龍湖區以建設“粵東核心商區、海濱智慧新城、特區開放先導、潮汕幸福家園”為方向,深化完善“強化中心、東拓北延,擴容提質”的發展思路,城區面貌不斷提升。

文明建設

截至2018年,龍湖區共清拆違建37.8萬處,面積87萬多平方米。通過整治農村自建房超高亂象,共立案195宗、查封237宗,自行拆除8宗。共新建改造市場16個、公園10個、廣場13個。完成12個美麗鄉村示範村的建設和65個村居的環境基礎整治任務,新溪鎮西南村獲“全國文明村”稱号。推進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16個村(涉農社區)被評為“市級生态示範村”,約占全市三分之二。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龍湖區民生“八項支出”25.4億元,增長12.56%。提高底線民生救助标準,将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納入龍湖區城鄉醫療救助體系,資助困難群衆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設立“救急難”慈善專項基金,首期投入1200萬元。加強重點人群幫扶,落實孤兒基本生活費保障制度和适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加快組織實施區福利院改擴建項目。設立“龍湖區關愛慈善超市”,為困難群衆發放“愛心卡”。實施長者呼援服務擴面和“銀齡安康”倍增行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覆蓋率達100%。全區認定相對貧困人口972戶2302人,已有687戶1337人實現預脫貧。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龍湖區衛生計生工作持續穩定發展,加強醫藥衛生體制建設,啟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組建珠池醫院和新溪衛生院全市首個區級醫院衛生院醫療聯合體,積極推進國瑞醫院、口腔醫院、東方醫院等3家民營醫院建設,嚴格執行生育政策,強化計生綜合治理,落實兩孩配套措施。

曆史文化

潮樂

龍湖地域成為潮樂的“原産地”,其潮樂特點是古老、典雅、優美、抒情。過去,潮樂演奏活動主要結合當地民間婚喪喜慶、遊神賽會等活動而開展。潮樂以自娛自樂的方式在民間流行,又因為它吹、拉、彈及鼓點等打擊樂器,需要以組合形式出現,故潮樂間館便自然産生。2003年10月,由龍湖區“韻軒潮樂聯誼會”創作的潮州音樂《春滿漁港》、《奔小康》,參加第三屆國際(汕頭)民間音樂花會獲得金獎,同時也被廣東省音樂研究會評為“廣東民間音樂精品”。

潮劇戲班

龍湖地域内的戲班組織最早是外砂,始創于清代中期。最先由澄海上蓬金砂鄉(今外砂)鳳美村人起戲組班,時有“四順”、“六順”、“八順”3個班。約清道光年間,外砂蓬中村謝之春把“六順”和“八順”班合并,改名為“玉正興班”。

自20世紀30年代起,潮劇戲班活動也很興盛,他們大多由潮樂間館轉為戲班。如下蓬的鷗下鄉老藝人許之翰、林廷建、許耀強所組織的巧閑樂館,與當地戲班組成劇社,開展活動。在抗戰時期,他們組成“偶然劇社”,原為清唱班,1945年發展為劇社。1947年,改稱“社會宣傳音樂組”,經常排練節目,演出劇目有:《玉堂春》選段、《火樹美人》、《雙玉魚》等。

潮汕燈謎

潮汕曆來猜謎鬥智之風甚盛。逢年過節或遊神賽會,搭棚猜謎,在城鄉形成風尚。龍湖區鷗汀街道、新溪街道頗為活躍。

如今,時逢盛世謎花香,潮汕謎苑一派朝氣生機,潮汕燈謎遍及城鎮鄉村,在中華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煥發出繁華豔麗的光彩,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潮汕紙影戲

潮汕的紙影戲是一種提箸木偶戲,也稱皮影戲、皮猴戲。原始的紙影戲是用紙闆或皮革剪成人物像,塗上各種色彩,背後連結箸,由藝人在棚内抽動。後來,經過改革,将平面改為立體,人物的大小規格,約為六寸、八寸、一尺。

據史載,自宋代流入潮州,至清代已很盛行。紙影戲的舞台雖小,但布景道具都一應齊全,負責舞台演出的叫“抽安仔”、一般由兩三名藝人操作,還有全套的鑼鼓樂班,10來個人的演出隊伍能夜以繼日地演長連戲。昔時,在龍湖區域内的影戲班都是半職業或農民農閑時臨時組合而成。後期的紙影戲,十分逼真,集錦真人演出。

因為棚面、布景、服裝道具、鑼鼓音樂甚至劇目,基本上都是與人戲相同,可說是劇團的縮影。随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紙影戲經藝人們的改革,唱戲已改為放播錄音帶,人員少、成本低,成為活躍于農村城鄉的民間藝術輕騎隊。在龍湖區的農村,遇有民間遊神賽會的民俗活動,皮影戲仍成為當地群衆所喜愛的文化形式。這些皮影戲班基本都是他鄉的民間閑散藝人組成。

标旗隊

潮汕标旗隊是與潮州大鑼鼓,潮州音樂組成的隊伍,是潮汕一帶農村節日或廟會民俗活動的重頭戲。它以巡遊的方式在鄉間集鎮中遊行,具體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究。潮汕有一句“搶頭标”的俗語,“頭标”就是指标旗隊伍中排最前面的标旗。标旗隊巡遊活動都是民間集資組織的。民間集資當然有出資的多寡,“頭标”就看誰出錢多,誰的标旗就排在前面,其意義在于“鴻運當頭”。

新中國成立前,龍湖地域各鄉幾乎都有自己的标旗鑼鼓隊,規模大的鄉甚至建兩班。此類民俗活動都為政治服務,經常參加慶祝活動。改革開放後,農民生活逐年寬裕起來,這種民俗巡遊活動及規模逐年呈發展趨勢。

風景名勝

媽嶼島

媽嶼島為著名旅遊勝地。島上媽祖宮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後經多次修繕,集潮汕木雕、嵌瓷、石刻三大獨特傳統工藝于一體。北部放雞山西麓有清乾隆年間所建東海普陀山寺遺址。尚存“東海普陀山”石刻橫匾和基礎垣階,門前榕樹為明代所植。南端鳳山觀海亭,背山面海,綠瓦飛檐,亭下石卵累累,稱“鳳卵”。

證果寺

汕頭市龍湖區鷗汀街道證果寺,現由趙樸初(1907-2000.5.21)題名,相傳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是1994年10月6日汕頭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刹。區宗教局于1985年5月24日批準其歸還僧人管理,1995年春起準其登記開放。證果寺以獨特的山門、無量(梁)殿、九龍壁玉雕、超500年曆史菩提樹、般若泉、大型泰國佛銅像和緬甸釋迦佛玉像,為經濟特區添一禮佛名藍、旅遊勝地。

榮譽

龍湖區先後獲得“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南粵錦繡文化先進區”和“廣東省雙擁模範區”等稱号。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