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

未來人

生活在未來世界的人類

未來人,在時間上處于現在的未來的人,當中有類似機關的組織存在[1]。他們的使命是将現在所發生的事導上正軌,令曆史不會作出改變,從而保護自己的存在。因為未來改變後,原來的未來人的存在将不成立,亦衍生出獨立于原來世界的平行世界。

    中文名:未來人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英文名:Future man 解 釋:指生活在未來世界的人類 相關作品:《時間機器》 發展趨勢:身上的毛發将會變少、腸子變短 說 法:未來人走路的時候膝蓋向後彎

科幻設想

科學幻想有時就是科學發展的前提。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威爾斯在《時間機器》中構思了人類在今後80萬年中的發展,最終,人類将分成二類:一類是妖怪狀的“素食者”,另一類是類似侏儒的“肉食者”。後者為前者幹活,作為報酬,前者成為後者的食物。威爾斯是從社會學角度展開想象的;基于當代科學,從人類學和環境學出發,對人類的發展以及有關未來地球人的問題完全可作另一番科幻設想。

根據長期調查,人的身高盡管在不斷增長,但因勞累過度和精神緊張,至2050年,人類将停止長高。本來,緊張能刺激腦垂體産生生長激素,然而過分緊張又會使我們的身體分泌更多的物質去對付緊張造成的負擔,從而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也就是說,至2050年,人的身高已達到頂點,此後就是零增長。由于“馴化效應”在所有被關養或馴養的動物中都會出現,而人猶如“馴養”在“混凝土堡壘”中的高等動物,所以人的生物變化也在繼續進行;未來人的額頭會越來越高,頭更圓更大,能為大腦提供更多的空間。

随着食品的工業化生産和加工,人的臼齒逐漸退化或幹脆不長臼齒。生存鬥争不複存在,生活條件優裕,人體磨損減慢,人的平均壽命繼續增加,中青年活力期延長,這也是“馴養”的結果;雖然如此,能沖出120歲大關的人仍屬少數。至于手指變短變細,這是為了适應人類自己發明的器械,如人們稱之為“老鼠鋼琴”的微鍵盤和微型電腦。環境污染造成男性精子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于是基因工程師們利用海豚和有袋類動物的基因,使人的生殖能力和智能大為提高。

很久很久以後,在人類受到大自然的報複(濫用資源和溫室效應不斷導緻災害性氣候、陸地面積越來越小、居住和飲食不斷受威脅等)以後,新的冰期終于來臨,墨西哥灣暖流消失,大陸陷入酷寒,大量的冰塊征服了陸地,人類和其他動物無法繼續生存,終于滅絕。唯一的例外是螞蟻,它們能承受長時間災難,任何時候能應付環境的惡變。經過各種突變,螞蟻進化成有高度科學文明和感官極端發達的“臨時地球主人”,它們對振動、氣味、時間、磁場等的感覺極為靈敏。作為人類的“接班人”,螞蟻完善了集體觀念、組織意識、專業分工,甚至發明了相當複雜的語言。

昌明的科學使螞蟻能解開自己的基因密碼以及許多其他生命的基因密碼,它們在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人類文明的殘餘,發現了人體組織,最後通過克隆複制出人。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螞蟻科學家把螞蟻的基因混入了人的基因,于是出現了兼有人類和螞蟻優點的新地球人。

又過了很久很久,人類——新地球人重新占領了地球,在新的人類面前,螞蟻仍是低等動物。但是新人類作出了嚴格規定:不許克隆地球人、不許濫用資源、不許污染環境、不許污染食物。

未來人類物種及形式

1、“單一人”緻命傷不少

“生物的多樣性和基因變異特性能夠幫助我們在某些基因遇到小毛病的時候避免大批的死亡甚至滅絕。”皮姆說。此外,生物學家還指出,“單一人”文化還必須面對環境變化壓力的挑戰。一些環境學家認為,許多毒素已經進入了人體并和其他一些激素一樣對人類的身體産生了顯而易見的作用,并對現代人有所影響。那些隐藏在殺蟲劑裡的毒素讓女性的乳腺癌發病率急劇上升,讓男性精子質量大大下降。在缺少基因多樣性的“單一人”社會裡,基因自我修複的能力會變弱,從而很難應對環境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全球性傳染病大流行和任何環境的劇變都可能讓脆弱的“單一人”社會頃刻崩潰,因為一切都要遵循進化過程當中的自然選擇規律——難以适應社會變化的必将被淘汰出局。

特征:從生理外表到文化内涵将全部被一個種族同化。由于處在一個特别“馴化”的單一社會,膚色由現在的黃、白、黑多種顔色逐漸混合成一種單一顔色,眼睛也比現在大得多,寬得多,體内基因出現缺陷;社會文化多樣性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森嚴的等級制度來鞏固社會的“大一統”。

2、災後變種的“幸存人”

描述人類在經過浩劫後幸存下來的故事遠的有“諾亞方舟”,近的有電影《驚變28天》。從大洪水、瘟疫、核戰争到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些災難有可能一夜之間将人類文明完全摧毀,使得劫後餘生的人們隻能走上他們自己的進化道路。電影《時光機器》(TheTimeMachine)很好地诠釋了達爾文派的觀點。在這部電影裡,時間機器帶亞曆山大教授跨越了一個冰河世紀。在那裡的都是熬過浩劫存活下來後生命力異常頑強的人類。其中一些變成了和平、友好、溫和有禮貌的伊洛人(Eloi),而另一些則演化成了生性殘暴、近乎于怪獸的莫洛克人(Morlock)。至少在現代人生活的今天,外部力量要硬生生把人類分離成不同的獨立群體并各自發展成差異很大的類别并非易事。人類之間接觸的機會仍越來越多,使得基因混合進一步加強。人類不再受到大型食肉動物的威脅,而藥物也将抵消我們遺傳疾病的劣勢,使得我們人類可以健康地生活下去。

像《時光機器》等科幻作品描述,在經曆了一段文化空白之後的劫後餘生社會裡,“幸存人”會分裂成不同的種類,再次供自然選擇,優勝劣汰。例如,體内抗病毒基因特别強的人可能會把他的優勢基因傳給他的下一代。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一定數量的“幸存人”在相互隔絕的環境中繁衍生息上千代人之後,可以想象,他們必定會發展進化成與衆不同的種群。好比在N年以後,人類經曆了一場大的艾滋病瘟疫,當中僅有小部分人幸存了下來,因為體内天生就有HIV病毒的抗體。也許再過500年以後,他們的子孫就生活在一個到處都是HIV病毒的環境裡,但沒有人會因此而發病死去,因為他們從自己的祖先那裡得到了“幸存人”劫後抗病的基因。如果災難真的不期而至,人類能幸存下去嗎?在科幻電影中,人類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最終經過艱苦卓絕的鬥争都能活下來。就像在史蒂芬•巴斯特在他的《進化》小說裡預見的那樣:一支保衛環境的部隊被打敗之後,人類經曆的環境大災難。在之後的3000萬年裡,不同地方幸存下來的人類變成的不同的“怪胎”——視力極差的鼹鼠人、新種猩猩和成群的“象人”。

古生物學者彼得•沃德很難以相信僅憑一個全球性的大災難就能讓全人類完全隔離開來。就如他所說:“除非人類完全不知道怎樣造船,否則我們還是很快會走到一起的。”正如進化理論所稱,即使人類出現種族分化,到最後也會有一個種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競争者。遠古時期的穴居人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激進的進化》一書的作者約書爾•加雷奧這樣表示:“凡是在兩個種群競争的社會裡,必然有一方會滅亡。”他還表示,猩猩隻所以到今天還存在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隻适合在樹上睡覺而不适合到平地上走動”。

特征:在百萬年後,地球可能遭受全球性核戰争或者外來星球撞擊的巨大災難。即使得以幸存下來的人也會相隔很遠,逐漸産生許多不同的人類分支:為了适應他們所處在的環境,一些人的眼睛可能變得有超強的夜視能力,而另外一些人的皮膚則具備了抗輻射的功能。

3、體格超強的“基因藥人”

既能健美又能根除頑疾,采用藥物增強人體的智力和生理功能早已不是科幻小說中的幻想,在過去20多年中,科學家借助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在人類大腦繪圖和基因工程研究中獲得長足的進展,并通過此在了解人類認知和感情形成的機制方面取得不菲的成果,這些知識的積累使人類在控制該機制方面更強大。如今,随着五花八門的體育、健美運動風靡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不論男女)都喜歡把自己的肌肉變得更結實,體格變得更健壯。競技體育比賽當中更少不了通過基因和藥物的方法讓自己的表現和成績更突出。競技場上基因和藥物技術這種飛速的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另一種形式的人類進化,而且這種進化比生物本身的進化快得多。

布朗大學肯•米勒教授指出,在過去,醫學進化事實上起到了社會平等“平衡器”的作用。由于世界各國采取措施,提高公共衛生水平,天花和脊髓灰質炎等由來已久的疾病問題得到根除。可以預見,一旦科學家找到衰老和疾病的基因特征,那麼我們到了百歲仍能保持最佳工作狀态。生物進化用了數百萬年,就是文化進化時間最少也有數百年,那麼基因進化成一個新的人種又需要多長時間呢?加雷奧的答案是20年。他在其新書《激進的進化》中說,從“類固醇超人”、裝備有攝像機的無人機到能讓士兵幾天幾夜不吃不喝的藥丸,高科技的力量如今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加雷奧的理論,基因和藥物技術的這種進步最先是體現在田徑場和戰場上,然後是在校園裡和辦公室裡,最後到我們每個普通百姓的家中。

到現在為止,最先進的基因藥物也隻是把療效局限于一時和某一個人身上,至于如何把它傳給下一代卻仍是個難題。比如說,你現在能夠服用基因藥物在短時間内增大肌肉,但是不代表你的下一代就能夠有同樣的身材。但要制造出“基因人”,科學家還需要跨越技術和倫理道德上的障礙。如果想令“基因人”具有遺傳性,科學家将面臨倫理道德上的問題。而且,由于基因技術的不确定性,很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例如,通過修補人類的某個基因,你可能會制造出個力大無窮的“瞬間超人”——因為不知是否會遺傳。但更糟糕的後果或許會是在修補基因的過程中改變了其他基因,從而誕生了一個十足怪胎的“魔鬼族”——因為這些不利的基因萬一遺傳給後人,将會危及人類。至于智商能否遺傳,專家則更不太樂觀。他們表示,有些基因性狀不像某些生理性狀那麼容易改變。“人們都十分清楚,智力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東西。我們并不是單靠打開或者關閉某個基因密碼就能做到這件事的。”米勒說。

特征:未來将會出現一種利用DNA技術和基因藥物改變人類生理特征的一個少數族群,他們可能會體格超壯,智力倍增,俨然是完美的超人。但他們的優點并不能遺傳給下一代,如果要徹底改變遺傳基因又要面臨巨大風險,是會制造出超人還是自創個魔鬼?

4、人機合一的“機器人”

“摩爾定律”讓人腦遜色,如今已經高度發達的智能機器會被徹底融合成未來人類身體的一部分嗎?還是是人類最後會被機器所打敗甚至消滅嗎?就在幾年以前,這類問題隻有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才會出現裡。但是如今,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速度之快讓不少專家擔心人工智能總有一天會超過甚至取代自然人天生的聰明才智。人工智能的變化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芯片的發展,而後者又離不開著名的“摩爾定律”——半導體芯片裡集成的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根據‘摩爾定律’,芯片的集成晶體管數量已經比原來翻了30多番了,但是我們還沒有看到人類智能在同樣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在上升。”加雷奧的言下之意是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人類智能總有一天在人工智能面前會變成“低能”。而在某些領域,人工智能事實上已經超過了人類的大腦。1997年超級計算機“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三年後,一位計算機專家更預言,人類不久将面臨智能機器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技術的挑戰。有科學家推測,真正具有智能的機器人很可能在2030年前誕生。而一旦智能機器人出現,這就将邁出機器人種族的第一步,盡管隻是一小步,卻可能是人類進化曆史上的一大步。智能技術的存在會令我們更聰明。在許多人看來,我們會越來越變成智能機器的一部分,最終“人機合一”,分不清哪個是人,哪個是機器。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那麼多智能機器融入人體的例子:智能假肢、人造心髒、人造耳蝸、人造視網膜等等,為什麼未來出現一個高智能的人造大腦就會是天方夜譚呢?

特征:電腦的硬件軟件相繼嵌入人體,使人類的智能得到空前發達的高度。同時,随着科技的進一步人性化,所有成為人體一部分的裝置将越來越袖珍,越來越與人體融合在一起。但這樣的特殊人群會威脅到自然人的生存嗎?

5、漫遊星際的“宇宙人”

一旦某一物種控制了它生存的環境,進化就已停止,現在,除了病毒和細菌之外,人類控制着地球上所有其它的生物進化,但終有一天,病毒和細菌也會處于人類控制之下,除非人類有機會移民外星球,否則就無進化的可能。如果人類的壽命足夠長,那麼為了生存,我們隻能向其他星球擴張,從而形成新的人種。而新的繁衍地距離地球既不能太遠,又不能太近,這樣才能有利于人類到達以及母系物種的基因混合。但人類要走到那一步還是困難多多。

困難一:坐什麼飛行器?

華盛頓大學古生物學家彼得•沃德說:“如果我們能到達其他星球,我們将誕生一個新的人種。但我們怎樣才能離開地球呢?”目前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系是天苑四。天苑四距離地球10.5光年。即使宇宙飛船能以光速1%的速度飛行,那麼人類也需要一千多年才能到達。如果想到達遙遠的星球,那麼科學家就必須建造能将整個人類文明送到目的地的大型太空飛船。外太空智能探索研究所的高級天文學家西恩•索斯塔克解釋說:“我們不會将一切都放到火箭上,我們将會把自己‘發送’到星球,通過這種方式誕生新的人種。”

困難二:會“水土不服”

即便是離地球比較近的火星,人類在上面定居也會有麻煩,因為那裡截然不同的生存條件會改變我們的進化程式。例如,在那裡出生的孩子習慣了相當于地球三分之一的引力,而回到地球反而覺得渾身不自在。因此,“宇宙人”每到一個星球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适應“水土不服”。就算是能夠到達目的地,能夠生存下來,在太空飛船裡漫長而枯燥乏味的旅途是讓任何一個“宇宙人”難以承受的。他們要在旅途中經曆一次長時間的“冬眠期”,當飛船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被喚醒建立自己新的“宇宙人”世界。

困難三:要學會冬眠解悶

索斯塔克表示,這些都僅僅是目前猜想的可能性而已。最終的方法是将制造人的指令、而不是把人類本身送到目的地。以上所有的這些猜想看起來都好像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假如人類真的能夠得以一直延續下去——躲過全球性的災難、基因的大突變、人工智能的影響——那麼誰又能預言未來的百萬年之後人類又會是怎麼一個樣呢?屆時,宇宙間或許同時出現兩個智能物種:人類和智能機器人,他們會是未來宇宙的主人。

特征:

“宇宙人”已經可以随時随地展開星際旅行,由于星際旅行的速度非常快,甚至連人類的毛發都成為了障礙。所以未來進化後的“宇宙人”全部都是秃子,有頭發的人反而會成為人們取笑的對象。人類到底将進化到何方?是基因增強型的新人類?還是人工智能合成的機器人?對于未來學家預測的5種人類進化的方向,美國一家網站對16010名觀衆作了網絡投票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人對專家如何劃分這些“新人類”覺得好笑,有人則認為這純粹是無聊之舉。人們對科學家的假想都不是十分滿意,看來每個人的腦海對未來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想法。

未來動物:老鼠似袋鼠

參與到未來人類話題中的人對預測未來人類提出了多種意見。《未來進化》一書假定人類不會走向滅亡,但迫于進化的壓力,将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裡不由自主地改變性格,很多人對此假設提出了懷疑。有人認為人類不可能永存,有人則說隻要人類依然是地球上的優勢生物種類,自然選擇就不會發生作用,還有人則搬出聖經的文章說,進化論本身就是科幻小說。但英國地質學家道格•迪克遜在他的著作《未來是野蠻世界》中提到,百萬年之後,人類已經從地球上消失,地球将徹底回歸為野生動物的王國。迪克遜和他的同伴約翰•亞當斯甚至給那些他們想象出來、以後可能會出現的未來生物起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名字。準确說來,他們不是在預測将來,倒像是在顯示某種可能性。他們的觀點是,在500萬年以後會出現一個冰河世紀,人類自然無法熬過那冰冷的世界。而類似巨型老鼠的齧齒動物和另一種大型水鳥卻在這個過程當中得到了空前進化。

再過1億年,冰河世紀過去,地球上的冰層逐漸融化,這時陸上大型的哺乳類動物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取而代之的則是海洋世界:有卡車一樣大小的水母,章魚演變而來的近親,還有比恐龍更大塊頭的爬行類動物…… 他們預測,在2億年間,地球上會多出無數先前聞所未聞的物種,如“魚鳥”,一種能用腮在水中呼吸但能像鷹一樣高飛的鳥類;“噸鱿”,一種數噸重卻生活在陸地上的鱿魚;“鱿猴”,一種鱿魚和長臂猿的雜交後代,素食動物,但卻是以後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諸如此類。《未來進化》的作者古生物學家彼特•沃德則不同意迪克遜的看法。“我厭倦了去讨論那些所謂未來派的觀點,”他說,“他們都是在沒有根據地臆測,甚至可以說是危言聳聽。首先,他們覺得人類會最終滅亡;其次,他們把未來世界描繪成了一個污水橫流、濁氣熏天的地方。”

而且他還描繪出了與之截然相反的畫面:未來的世界是屬于齧齒類動物,未來将是老鼠的世界。老鼠由于搜尋食物的需要,将會進化得形如小袋鼠,兩顆門牙也因刨食需要變得更長。根據他的設想,千百萬年之後,人類仍然有自己的寵物,但是他們已經不是這個地球的主宰者,他們也沒有現在這麼繁盛了。那時,如今在地球上稱王稱霸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像老虎、獅子、熊等都因為栖身之地遭到破壞而一一滅絕。

在沃德看來,人類不會在未來徹底滅亡,但是地球一定會有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時,人類不但沒有從這個星球消失,反而會有比現在更加龐大的人口。如果真的那樣的話,集中在兩個地方的動物将會進化的最快:人群密集的城市和土地肥沃的農村。“百萬年以後,大片的草原将不複存在,地球上也不會再有龐大的哺乳類動物了。”他說。 “根據化石的研究結果,齧齒類動物的基因中具有很強的衍生新種類能力。因此,在如此龐大的家族中那些不适應環境的會逐漸被淘汰,而那些生命力強的則會進化,然後再衍生更多的分支,淘汰率極低。”沃德說。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理生物學家史蒂夫•斯坦利同意沃德的說法:“現代社會裡的鼠和蛇的種類在不斷地增多,不停地分化出其他種群。如果老鼠變得多樣化,那麼蛇也會那樣,因為多數的蛇都以老鼠為食。”那時候,地球的溫度會比現在更不穩定,而那些對變化較快溫度适應能力強的動物自然才能得以幸存。此外,這些動物還要有超強的抗污染能力。因此,沃德推斷像老鼠這樣的齧齒類動物、蛇、蟑螂以及烏鴉等一直讓現代人惡心讨厭的動物卻是未來地球的主人。對未來世界的預測不僅僅停留在文字上,也表現在畫面中。紐約畫家阿裡克斯•洛克曼用畫筆創作了許多未來動物世界的作品,大部分創意來自彼特•沃德的《未來進化》一書的猜想,其中的動物千奇百怪,卻也不乏進化的依據,和對現今社會的諷刺。

說法不同

說法一:未來人走路的時候膝蓋向後彎。

國際人類研究中心的美國老年學家傑伊-奧利尚斯基、布留斯•凱倫斯和羅伯特•巴特勒在《科學美國人》的雜志上撰文,論述為了避免得一些疾病,人體結構到底得有哪些變化。下面便是他們的基本觀點:現代人的很多問題都與靠兩條腿走路有關,因為我們的身體構造同靠四肢着地行走的遠祖并沒多大差别。脊柱的負荷太大,椎骨之間薄薄的軟骨盤在重壓下變形,壓迫神經和脊髓,由此易得骨軟骨病和脊神經根炎。所以得讓軟骨盤增厚,并且将軀幹的上部朝地面彎,以減輕脊柱的負擔。這就是說,人走路的時候得稍彎彎腰。但為了使眼睛仍朝前看,脖子得往上弓。

這些老年學家還說,還得改變膝關節的結構,可以拿去膝蓋骨。膝蓋骨是骨骼的一部分,常因摔倒或被撞擊而受損。這樣一來,膝蓋不僅可以朝前彎,還可以向後彎。由于軟骨層增厚,關節的磨損将會放慢速度,而且再也不會得關節炎。還有耳朵。為了保持因年歲增長而自然變弱的聽力,應該将耳廓擴大,并使之像動物一樣能朝聲源方向轉動。經過這樣改造過後,人可以活到200歲左右。這幾位美國老年學家還斷言,就憑遺傳學、醫學和生物學現在發展的速度,50-100年後要使人體結構産生這些變化完全輕而易舉。

說法二:不會再有卵形頭人。

根據俄羅斯莫斯科第一醫學院解剖學家瓦列裡•沃羅比約夫和格裡戈裡•亞斯沃因的意見,未來的人個頭不高,身高也就1米左右,大大的圓腦袋,軀幹短,細細的胳臂,3指。科學家們指出,從單個人體來看,每個器官都會偏離所謂的正常狀态。這些異常分為重複祖先結構特征的退化和表明下一步演化的進步。當列出幾十萬個表示進步的異常現象之後,研究人員試圖設計出未來人的外貌。

他們應該是這個樣子的:開始“短頭化”進程。也就是說,圓腦袋的人(短頭人)越來越多,卵形頭人(長頭人)越來越少。不久人們不再有智齒和上門齒。然後,等不再用簡單而粗糙的飯食後,剩下的牙齒也沒有了。脊柱縮短之後,骨盆同顱骨的距離拉近,肩胛骨幾乎就在髋關節上。這樣一來,人從外形看很像一隻大青蛙。而據美國科學家的意見,經過遺傳學家改造後的“理想人”應該是這個樣子:身高:由于身高縮減和身子往前傾,摔倒的概率就少得多,也減少了脊柱的負擔;胸廓:為了更好第保護腹腔,還得增加幾根肋骨;膝關節:為了減少關節表面的磨損,膝關節可以“向後翻”;脖子:為了還照常往前看,脖子得稍稍彎曲;脊柱:椎間軟骨盤增厚;骨骼:骨頭變得粗大,皮下脂肪層更加結實,這可以防止摔倒時骨折;血液循環系統:為了防止血液因停滞過久而腐敗,靜脈裡得添置一些專門的瓣膜;韌帶和腱;韌帶和腱變粗,可防止脫臼和扭傷。

說法三:“機器人”的出現已經為期不遠。

著名物理學家、不列颠皇家科學協會會員和美國科學院院士斯蒂芬-霍金号召從遺傳學角度對人進行完善,否則将來機器人會超過人。霍金十分有把握地說:“與我們的智能不同的是,計算機的效率每18個月提高一倍。因此,它們擁有智能和有一天會征服世界的危險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照霍金看來,隻有兩條出路:人類或不得不考慮通過基因工程來人工完善自己的基因,或想出将計算機和人的大腦合成一體的辦法。“我們隻有走這條路,”霍金深信不疑地說, “如果我們想讓生物體照舊優越于電子體的話。”

未來學家詹姆斯-馬丁也表示過類似的意見。他還在30年前就曾預言,環球網将在2000年之前占領整個世界。他在新近出版的《國際互聯網之後:别人的智能》一書中又預言将出現比人聰明無數倍的人工智能。而且,現代人為了不至于在自家的行星上被抛棄,他們就得同機器結成親密的夥伴關系。目前科學家們想出的最好辦法是往人的神經系統植入電子晶片。類似的手術已于去年在牛津成功進行,那是将一個3毫米的晶片植入凱文-沃裡克的左手腕裡,再往中部神經埋入100個電極。連接的電線埋在前臂的皮下,然後再連接到電腦,便可以将神經沖動傳達給電腦,由它去執行諸如開門或開燈此類的指令。美國的 BioSoft Corp公司現在正在生産一種根據人腦細胞設計的電腦神經晶片。日本的科學家已在着手建造具有相當于1000個人腦的人造腦的類人生物體。

說法四:人類的臉每1000年縮小1%—2%

最近,一系列科學研究表明,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面部就慢慢變小。密歇根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布雷斯表示,人類的臉每1000年縮小1%到2%。人類面部的骨骼逐漸縮短,牙齒也開始減少和變小。1萬年前,每個人都長着智齒,而現在,我們隻有一半的人有智齒。韓國産業資源部技術标準院2004年進行了一次“韓國人25年來外貌變化”的調查。結果顯示,韓國人的面部居然在25年出現了明顯的變小趨勢。1979年,韓國男性和女性的頭部平均長度分别為24.6厘米和23.3厘米,但在2004年,韓國男性和女性的頭部平均長度分别為23.6厘米和22.3厘米。為什麼人臉會變小呢?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人類學教授拉森解釋說,人類飲食的變化是面部變小的主要原因。進入農業社會以來,人類學會了烹饪并漸漸改變了專吃生食的習慣,開始吃烹饪好的糧食和肉類,這就意味着牙齒、頭骨和肌肉不用像過去那麼強壯。也有科學家認為,人臉的變化或許與性選擇也有關系,人類在潛意識中可能更偏愛臉小的人做伴侶。

說法五:女性身材發生很大變化

随着社會的進步和食物的日漸豐富,人類的體型也随之發生變化,身高普遍增加,而腰圍卻越來越粗。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6318名本國女性後發現:46%的人是“長方形身材”,從上到下一樣粗細;超過20%的女性是“形身材”,臀部比胸部大;14%的女性是“倒三角”,胸圍比臀圍大;8%的人擁有完美的“沙漏形身材”。“韓國人25年來外貌變化”的調查表明,與1979年同一年齡段的人相比,現在處于20—29歲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6厘米,達到173.2厘米,而女性增高4.6厘米,達到160.0厘米。50—59歲的人腰圍變化最明顯。與25年前相比,男性腰圍增加了11.6厘米,達到87.5厘米,女性增加9.6厘米,達到83.0厘米。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時裝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現在英國女性的平均腰圍比20世紀50年代增加了15厘米。英國一些服裝公司表示,将針對逐漸變化的體型趨勢,制作更适合女性的服裝。

說法六:未來人可能像青蛙

未來人類的外貌将如何變化?科學家認為,人類未來的外貌進化将揚長避短。首先,男性的長相将雌性化。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的科學家珀雷特指出,在一些大城市,社會以女性作為消費訴求的對象,因此,會出現帶有女性化特點的男性形象。他們與過去那種承擔曆史重任的男性形象不一樣,氣質柔和的男性要比外表有力的男性更加不具有攻擊性,也更容易接近。其次,為避免得一些疾病,人體結構将會出現一些變化。美國老年學家奧利尚斯基指出,人類獨特的走路方式讓脊柱負荷太大,椎骨之間薄薄的軟骨盤在重壓下變形,壓迫神經和脊髓。未來人類的軟骨盤會增厚以保護脊柱,軀幹上部将朝地面彎曲以減輕脊柱的負擔。因此,未來人類看上去都有些“駝背”。俄羅斯莫斯科第一醫學院的解剖學家沃羅比約夫甚至猜想,未來人類的外貌可能像青蛙。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坐着的時候增多,因此未來人個頭會越來越矮,身高也就1米左右。由于身高降低,脊柱會縮短,骨盆同顱骨的距離拉近。這樣一來,人從外表看很像一隻大青蛙。

生理變化

國際人類研究中心的美國老年學家傑伊·奧利尚斯基、布留斯·凱倫斯和羅伯特·巴特勒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撰文,論述為了避免得一些疾病,人體結構到底會有哪些變化。下面便是他們的基本觀點:

為了保持因年歲增長而自然變弱的聽力,應将耳廓擴大,并使其像動物一樣,能朝聲源方向轉動。經過如此這般改造後,人可以活到200歲左右。這幾位美國老年學家斷言,就憑遺傳學、醫學和生物學發展的速度,50—100年後要使人體結構産生這些變化輕而易舉。

科學家們對未來人類的設想各有側重,根據俄羅斯莫斯科第一醫學院解剖學家瓦列裡·沃羅比約夫和格利戈裡·亞斯沃因的看法,未來人個頭不高,身高也就1米左右,圓圓的大腦袋,軀幹短。

科學家們指出,從單個人體來看,未來人每個器官都會偏離所謂的正常狀态。他們應該是這個樣子:開始“短頭化”進程。也就是說,圓腦袋的人越來越多,長腦袋的人越來越少。人們不再有智齒和上門齒。等不再用簡單而粗糙的飯食後,剩下的牙齒也沒有了。為更好地保護腹腔,還得增加幾根肋骨;骨頭變得粗大,皮下脂肪層更加結實,這可以防止摔倒時骨折;為防止血液因停滞過久而腐敗,靜脈裡得添置一些專門的瓣膜;韌帶變粗,可防止脫臼和扭傷。

提高人類智能的辦法之一是植入電子芯片著名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斯蒂文·霍金認為,應該從遺傳學角度對人進行完善,否則将來機器人會超過人。霍金說:“與人類智能不同的是,計算機的效率每18個月提高1倍。因此,不排除它們有一天會征服世界。”照霍金看來,如果想讓生物體優于電子體,隻有兩條出路:一是人類不得不考慮通過基因工程來完善自己的基因,二是想出将計算機和人類大腦合為一體的辦法。未來人科學家想出的最好辦法是往人的神經系統植入電子芯片。類似的手術已成功進行。将一個3毫米的芯片植入凱文·沃裡克的左手腕裡,便可以将神經沖動傳給電腦,由它去執行諸如開門或開燈等指令。

另外一些科學家則擔心,“電子人”對“人”的概念将是一個挑戰,如果連支配人類思維和行為的神經系統也能用電子替代品替換,人還能否稱為“人”?不過,這些評論沒能阻止人類探索的腳步。美國的一家科技公司正在生産一種根據人腦細胞設計的電腦神經芯片。日本的科學家也已在着手建造具有相當于1000個人腦的人造生物體。

外形特點

美國科學家藍田稱未來人類可能長成外星人那樣。人類進化成電影中出現過的外星人模樣,大腦袋,細身體,這是有可能的。昨日,美國科學家,芝加哥大學遺傳學終身教授藍田博士在廣州作報告時這樣說。這次報告是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的首次專題學術報告,由留交辦、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與中山大學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藍田博士稱,早先基因證據表明,人類和黑猩猩在約600萬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家”,此後人類祖先的大腦快速進化,并産生了較高級的認知功能,直至距今約20萬年前現代智人出現為止。

在人們的習慣觀念中,現代人類大腦在生理上已經“定型”了,但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确的。藍田博士還發現,與大腦相關的基因中,神經發育基因的進化速度最快。由藍田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一共找出了24個有關與大腦進化有關的基因,并對人類體内管理腦容量大小的兩個基因的演變進行分析。他們共搜集了世界各地59個民族、1000多人的基因樣本,并發現這兩個基因都正在進化中,現代人的大腦沒有“定型”。

藍田博士解釋說,這種進化并不是同時發生在整個種群中,而是一個漫長的選擇過程。極少數個體率先發生基因變異,出現新的形态,而基因的新單模态使這些個體獲得生存和繁衍的優勢,然後在整個種群中傳播。有證據表明,直到現在為止人類的大腦一直在快速進化過程中,而且這種進化與人類文明的興起有密切聯系。可以模糊地推測,人類進化成我們在電影中所見的外星人模樣或者其他不可思議的模樣,在理論上都是有可能的。

據了解,藍田博士曾被美國科學界評為21世紀最有希望的年輕創新者,在2005年曾被評為美國精英,兼任中國中山大學幹細胞研究中。未來人2010年6月13日中午12:04分,發生在白貼吧裡的一個帖子的發言,再次在人群當中掀起了關于未來人的激烈讨論......就在2010南非世界杯開賽兩天,一位“X來自未來”的百度用戶,在【2012吧】發表了一篇标題為《來自不遠的将來,願意了解的請進》的帖子,并預測出最終決賽方将是荷蘭VS西班牙,恰恰與事實不謀而合,極大地增加了他的神秘性,為此成為了網絡神帖被網友膜拜;然而比賽結束之後,荷蘭卻輸給了西班牙。也引發了人們的猜測,是否有朝一日真的會有能預測未來的未來人呢?

未來人類

一組英國科學家日前對1000年後人類可能進化成的“新模樣”進行了大膽預測,由于智能手機和計算機等高科技産品應用日廣,生活環境改變,人類将擁有更高的個頭、更小的大腦、更大的眼睛、更少的牙齒、更長的手臂和更多的皺紋,千年之後的人類看起來非但沒有變得更加英俊,反而看起來像“怪人”!

毛發變少

中央加熱系統和高科技保溫服的發明,也意味着人類身體“自行保暖”的需要将降低,身上的毛發将會變得更少甚至不存在。(1000年後)

皮膚下垂

未來臭氧層可能消失,過多陽光直射令皮膚下垂起皺。

腸子變短

英國牙醫菲利浦·斯泰默爾博士稱,未來人類的腸子将會變得更短以免吸收太多的脂肪和糖分——這将成為人類避免肥胖症的最自然進化方法。

身高增高

英國北倫敦整骨療法家蓋裡·特雷恩預言稱,由于人類不斷改善的營養和醫療科學,1000年後每個人的身高都将在1.82米到2.13米之間。特雷恩醫生說:“如今普通美國人的平均身高已經比1960年時的平均身高高出了2.54厘米,所以未來人類的身高還會長得更高。”

四肢變長

人類最常用的四肢也會在千年的進化中發生戲劇性變化,未來人類的手臂和手指将會變得更長,看起來就如同長臂猿一樣,從而可以更加方便地攫取遠處的物品。同時人類手掌和手指的神經末梢将會變得更加靈敏,因為iPhone手機等觸屏電子産品的更廣泛使用,需要人類的身體提供更加複雜的“眼手合作”功能。

膚色變黑

由于未來人類在地球上更加頻繁地遷徙,不同種族之間的通婚更常态,所以屆時人類也将擁有更加黝黑的皮膚。

大腦變小

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專家克裡斯·斯特林格預測稱,1000年後人類将會擁有更小的大腦,可能是因為太多記憶和思考的工作都被電腦取代了。斯特林格解釋說:“在科幻小說或科幻電影中,常會顯示未來的人類擁有巨大的腦袋,但事實上在未來,巨大的大腦并不一定是必需的。”

改變

由于食物加工得越來越軟,牙齒需要咀嚼和撕咬食物的時間将變得更少,所以未來人類的牙齒也會變得更少。斯泰默爾博士說:“未來甚至能夠通過液體或藥片來獲取必需的營養,毋須咀嚼硬物,因此牙齒會變少,而下颚也會退化。”英國蘭開斯特大學教授卡裡·庫珀則預測稱,由于牙齒減少,未來人類的嘴巴将會變得更小。

種變化

根據長期調查,人的身高盡管在不斷增長,但因勞累過度和精神緊張,至2050年,人類将停止長高。本來,緊張能刺激腦垂體産生生長激素,然而過分緊張又會使我們的身體分泌更多的物質去對付緊張造成的負擔,從而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也就是說,至2050年,人的身高已達到頂點,此後就是零增長。由于“馴化效應”在所有被關養或馴養的動物中都會出現,而人猶如“馴養”在“混凝土堡壘”中的高等動物,所以人的生物變化也在繼續進行;未來人的額頭會越來越高,頭更圓更大,能為大腦提供更多的空間。随着食品的工業化生産和加工,人的臼齒逐漸退化或幹脆不長臼齒。生存鬥争不複存在,生活條件優裕,人體磨損減慢,人的平均壽命繼續增加,中青年活力期延長,這也是“馴養”的結果;雖然如此,能沖出120歲大關的人仍屬少數。至于手指變短變細,這是為了适應人類自己發明的器械,如人們稱之為“老鼠鋼琴”的微鍵盤和微型電腦。環境污染造成男性精子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于是基因工程師們利用海豚和有袋類動物的基因,使人的生殖能力和智能大為提高。

進化情況

很久很久以後,在人類受到大自然的報複(濫用資源和溫室效應不斷導緻災害性氣候、陸地面積越來越小、居住和飲食不斷受威脅等)以後,新的冰期終于來臨,墨西哥灣暖流消失,大陸陷入酷寒,大量的冰塊征服了陸地,人類和其他動物無法繼續生存,終于滅絕。唯一的例外是螞蟻,它們能承受長時間災難,任何時候能應付環境的惡變。經過各種突變,螞蟻進化成有高度科學文明和感官極端發達的“臨時地球主人”,它們對振動、氣味、時間、磁場等的感覺極為靈敏。

作為人類的“接班人”,螞蟻完善了集體觀念、組織意識、專業分工,甚至發明了相當複雜的語言。昌明的科學使螞蟻能解開自己的基因密碼以及許多其他生命的基因密碼,它們在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人類文明的殘餘,發現了人體組織,最後通過克隆複制出人。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螞蟻科學家把螞蟻的基因混入了人的基因,于是出現了兼有人類和螞蟻優點的新地球人。又過了很久很久,人類——新地球人重新占領了地球,在新的人類面前,螞蟻仍是低等動物。但是新人類作出了嚴格規定:不許克隆地球人、不許濫用資源、不許污染環境、不許污染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