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人

三季人

無知的人
2009年,台灣大學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系列節目中說“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我會生氣,現在我不會了,我心裡這樣想,三季人,我就沒事了。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氣和了。三季人,即指代無知的人,有時用于貶義。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以後你在哪裡都可以看到,凡是那個聲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最後兩人打賭說,如果孔子說是三季,那麼子貢就要向來人磕三個頭,如果孔子說是四季,來人就要像子貢磕四個頭。
    中文名:三季人 外文名: 拼音:sanjiren 近義詞: 反義詞: 釋義:指代無知的人,有時用于貶義 來源:孔子

簡介

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以後你在哪裡都可以看到,凡是那個聲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你懂,你講話聲音那麼大幹什麼,所以後來我們讀 莊子的話才讀的懂“ 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你講什麼冰,那是你糊塗,你跟他講什麼冰,那這不是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你如果去問孔子,孔子說本來就這樣,你見人不說人話,那不是 鬼話連篇嗎?萬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講鬼話,你怎麼溝通呢?我們都搞錯了,這個絕對不是投機取巧,這個是随機應變。

三季人,即指代無知的人,有時用于貶義。

相關故事

道德境界中人的行為,都是以貢獻為目的。不論人處于什麼地位,從事什麼工作,都應“盡倫盡職”,隻要做到“盡倫盡職”,就達到了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種境界底(的)人,其行為是事天底(的)。”此種境界中的人,不但了解社會,知道人是社會的一部分,應對社會有貢獻,而且要了解宇宙,知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應對宇宙有貢獻。天地境界中的人知天、事天、樂天、同天、超乎經驗、超乎自己,達到物我一體、内外不分的同天境地。

n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覺解多者,其境界高,覺解少者,其境界低;自然境界需要最少的覺解,是最低的境界;天地境界需要最多的覺解,所以是最高的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可稱聖人。人生境界的不同,并不是人們所做事的不同,而是由于人們對所做事的覺解不同。同是“灑掃應對”、“擔水砍柴”、“事父事君”,覺解之,可達道德境界,達天地境界,成為聖人,不覺解,雖做此事,則并無此境界。聖人并不需要做與衆不同的事,“聖人有最高的覺解,而其所行之事,則既是日常底(的)事。此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n 一年四季輪回,人生境界也有四。有意思的巧合!芸芸衆生中又有多少“三季人”、“二季人”乃至“一季人”?

由于曆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消極乃至腐朽的人生觀還有不少的市場,權力崇拜、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被一些人奉為人生信條,可怕的是,奉持這種觀念的人,為攫取權力、金錢,常常無所畏懼,乃至不擇手段,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給社會也帶來巨大的危害。你要是對他們講,人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做人要有良知,他會擺出看透人生社會的樣子回答:瞎扯,最重要的還是權力、金錢,有了權力、金錢就有一切……類此言論是否也如“三季人”否認一年有四季一樣可笑呢?

n人要生存,自然有世俗物質的一面,為金錢房子等而奔波,但是,不應忘記,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體悟,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提升人生的境界,這是人的神聖使命。政府社會更應創造條件,鼓勵引導人們朝此方向努力。面對當今社會道德嚴重滑坡的種種現象,不能不說,這是全民族一項十分緊迫艱巨的任務。

地理三季

南亞為熱帶季風氣候,一般就是分旱雨兩季,雨季為6-9月,旱季為10-次年5月。而印度半島北部距海洋相對較遠,受海洋影響小,大陸性較強,加上北部山地的阻擋,春季受北方極地大陸冷氣團活動影響極小,氣溫一直回升。所以每年3月至5月份,北部内陸升溫快,升溫幅度大,這個時候的最高氣溫甚至可達45攝氏度。這樣就出現一個特有的熱季,因此就該地區就出現一年三季的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