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

英國現代政治思想派别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英國現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主張在新的曆史時期維護個人自由,調解社會矛盾,維護自由競争的資本主義制度。因而成為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複蘇形式,自從19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國際的經濟政策上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自由主義指的是一種政治—經濟哲學,反對國家對于國内經濟的幹預。另有同名圖書。
    中文名:新自由主義 外文名:Neoliberalism 國家:英國 類型:現代政治思想

發展概況

New Liberalism: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危機嚴重,為适應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堅持英國自由主義傳統,又實施國家幹預,充分發揮國家作用的新理論。90年代以後,英國自由黨内外很多自稱“集體主義者”的激進知識分子,主張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會,要求國家在減少日益嚴重的失業和貧困現象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們從格林的著作中尋找行動的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成為他們所推崇的理論的代名詞。此時的新自由主義事實上是New Liberalism,因為新自由主義對“自由”解釋與古典自由主義相比有了顯著的不同,提出自由應該是制度框架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最早的新自由主義者代表人物多為牛津大學的教授、學者和研究人員。20世紀初,新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英國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礎,其影響遍及英倫三島并擴展到西歐,引起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的深刻變化。兩次世界大戰嚴重阻礙了新自由主義在歐洲的傳播,但它的思想原則卻在北美得到了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60年代,“福利國家”政策在西方國家興盛,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也不斷擴大。

Neo-liberalism:70年代随着“福利國家”政策的破産,新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的影響漸趨衰微。此時以哈耶克為首的朝聖山學社逐漸興起,提出以恢複古典自由主義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後被簡稱為新自由主義,而之前的New Liberalism則被直接稱為自由主義以示區别。

自由主義的發展路徑:古典自由主義、主張國家幹預的自由主義、主張恢複古典自由主義的新自由主義。本詞條主要涉及最後一種自由主義形态。

基本内容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經濟和政治學思潮,它反對國家和政府對經濟的不必要幹預,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經典自由主義,它提倡社會市場經濟,即政府隻對經濟起調節以及規定市場活動框架條件的作用。在國際政策上,強調開放國際市場,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新自由主義者反對社會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認為這會妨礙個人自由。

新自由主義的特點和主要内容是:

市場是完全自由的競争

實質上是撇開人們的社會屬性和在生産關系中的地位不談,脫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制造一種抽象的“理想市場”作為理論前提。

倡導個人主義

每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才是利他的動機和行為。集體的利益是個人利益的總和,任何集體的利益的實現不應該以壓制合理的個人利益為代價。社會目标不能抑制個人目标。

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

自由選擇是經濟和政治活動最基本的原則。應當自由地擁有私人财産,自由地交易、消費和自由地就業。

支持發揮“看不見的手”的力量

市場的自我調節是分配資源的最優越和最完善的機制,通過市場進行自由競争,是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和實現充分就業的唯一途徑。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集中決策體制下不可能實現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因為政府不可能有充分的信息做出明智的決策。

反對國家過多幹預經濟

由國家來計劃經濟、調節分配,破壞了經濟自由,扼殺了“經濟人”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産效率,隻有讓市場自行其是才會産生最好的結果。因此,隻要有可能,私人經濟活動都應該取代公共行為,政府不要過多幹預。

主張私有化

私有化是保證市場機制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私人企業是最有效率的企業,要求對現有公共資源進行私有化改革。比如水資源供給,此類商品資源可以被私人企業運營,但本身持有權仍然不屬于私人企業,遵循市場化機制。

影響

新自由主義影響了科學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實用主義等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成為“福利國家”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是西方現代自由主義政治思潮中重要的派别。

曆史

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社會矛盾發展的産物。它的産生和發展大體經曆了四個階段:早期新自由主義創立時期、新自由主義受冷落與自我雕琢時期、新自由主義勃興時期、新自由主義政治化和向全球蔓延時期。t

創立時期t

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思潮,産生于20世紀20~30年代,是由這個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環境造成的。一方面,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和同年哈布斯堡家族結束對奧匈帝國的百年統治,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另一方面,随着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和計劃經濟的建立,出現了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前一方面既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一種肯定,也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挑戰;後一方面則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一種壓抑與刺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出現了早期的新自由主義思潮。20世紀20~30年代發生了一場以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哈耶克為首的新自由主義者為一方,以波蘭經濟學家蘭格為另一方的關于“經濟計算”問題的大論戰。整個論戰雖無果而終,但卻成為新自由主義開始登上曆史舞台的一個裡程碑。t

受冷落與自我雕琢時期t

20世紀30年代爆發了一場席卷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大危機。30年代大危機徹底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弊端,它不僅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基礎———薩伊定律(供給會自動地創造自己的需求)的一次全面否定,而且實際上宣告了自由競争時代的結束。在人們願意在手頭持有更多貨币的靈活偏好、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和投資邊際收益遞減等三大規律的作用下,曾長期驅動經濟增長的私人與企業的消費和投資熱情全面衰退,有效需求不足迅速普遍化,并成為經濟運行的一種常态,因而迫切需要國家出面來幹預經濟生活。

于是,着重主張以擴大政府支出創造需求和通過政府幹預推動經濟增長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羅斯福新政”則以政策實踐的形式表明了凱恩斯主義的有效性,并使凱恩斯主義上升為主流經濟學,主導宏觀經濟運行長達40年之久。這40年既是國家幹預主義盛行和取得成功的“凱恩斯時代”,同時又是新自由主義受到冷落、新自由主義者着手對其理論進行精雕細琢,并使之系統化的經院修煉時期。有關新自由主義的很多重要著述就是在這個時期成文的。t

勃興時期t

以20世紀70年代初期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為導火線,導緻整個世界陷入了“滞脹”(高通脹、高失業、低經濟增長)的困境。面對“滞脹”,凱恩斯主義政策束手無策。“滞脹”是由技術進步使生産率提高、且在資本追求剩餘價值(利潤)最大化過程中導緻失業增加,經濟過度開發導緻能源極度短缺和成本的迅速上升,政府過度幹預導緻政府膨脹、政府開支增加、企業稅賦加重等多種原因所緻。但是新自由主義将其歸結為國家幹預過度、政府開支過大、人們的理性預期導緻政府政策失靈所緻。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義适應這一需要,伴随美國總統裡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上台,在否定凱恩斯主義的聲浪中,占據了美英等國主流經濟學地位。

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把反對國家幹預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系統化和理論化高度,是“對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又稱新自由主義為新保守主義。t

政治化和向全球蔓延時期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随着高新科技革命興起,生産力巨大發展,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向國際壟斷發展。适應這種需要,新自由主義開始由理論、學術而政治化、國家意識形态化、範式化,成為美英國際壟斷資本推行全球一體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标志性事件是1990年由美國政府炮制的包括十項政策工具的“華盛頓共識”。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明确指出的:“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并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

“其基本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貿易經濟自由化、市場定價(‘使價格合理’)、消除通貨膨脹(‘宏觀經濟穩定’)和私有化。”在該書的導言中,羅伯特·W·邁克傑尼斯則對“華盛頓共識”的本質内涵給出了如下簡明概括:“華盛頓共識”具有“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三重特性。

主要流派

新自由主義是一個包括衆多學派的思想和理論體系。狹義新自由主義主要是指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廣義新自由主義,除了以哈耶克為代表的倫敦學派外,還包括以弗裡德曼代表的貨币學派、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和以拉弗、費爾德斯坦為代表的供給學派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倫敦學派、現代貨币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t

倫敦學派t

倫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奧地利的經濟學家、思想家。他的新自由主義理論觀點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義者的主要思想來源。他長期活躍于反凱恩斯主義、反國家幹預的新自由主義中心: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美國的芝加哥大學、英國的大學經濟學院。他既是主張經濟自由的倫敦學派的主要代表,又是芝加哥學派的核心成員,同時也是奧地利學派的骨幹。哈耶克不僅明确主張自由化,強調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而且堅持認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他指出,“隻是由于生産資料掌握在許多個獨立行動的人的手裡,才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我們才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産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裡,不管它在名義上是屬于整個‘社會’的,還是屬于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哈耶克反對任何形式的經濟計劃和社會主義,認為壟斷、計劃化、國家幹預始終與無效率相聯系。他認為,即便是貨币發行權也應還給私人銀行,而不能讓政府壟斷。

現代貨币學派t

現代貨币學派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美國出現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也稱新保守主義學派)。這一學派以現代貨币數量論為理論基礎,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反對國家幹預為主要政策主張,強調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币政策。貨币學派認為,貨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對産出量具有更大效應,貨币供應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源。貨币主義者強調,貨币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資産是一樣的資産。人們保留商品、債券、股票沒有區别,彼此之間可以互相替代。因而,貨币政策影響貨币總需求。貨币需求函數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可以通過數字統計測量出來。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和領袖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M·弗裡德曼,他是當代最有影響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現代貨币主義創始人。他曾在美國财政部等機構任職,擔任過尼克松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弗裡德曼的新自由主義從傳統自由主義出發,強調與“人們之間關系有關的意義的自由”。他指出:資本主義體系之所以不穩,是貨币受到擾亂,所以貨币最重要,貨币是支配資本主義産量、就業和物價變量的唯一重要因素。隻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是可以穩定的。他極力主張貨币政策隻要求貨币數量穩定的、有節制的增加,即支持長期的貨币規則或目标。除此之外,不需要政府幹預私人經濟,應讓市場機制完全地充分地發揮作用。弗裡德曼在市場經濟理論、現代貨币數量論、消費函數理論和經濟方法論等方面,也均有建樹,并因消費理論、貨币曆史和理論以及穩定經濟政策方面的成就,于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性預期學派t

理性預期學派指出,人是理性的,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經濟變量的未來情況事關自己的選擇和利益,個人會調用自己的智力和資源,對它進行盡可能準确的推測。人們會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可得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經濟變量的未來情況做出預期。由于理性預期的作用,市場機制能确保充分就業均衡,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要麼歸于無效,要麼加劇經濟波動,因此是不必要的。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經濟學會現會長盧卡斯。他以經濟人理性和人的行為理性預期假設為前提和立論基礎,用貨币周期模型論證和說明了經濟波動的原因,并得出了凱恩斯主義政策無效因而無需政府幹預經濟的結論,他強調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從而在宏觀經濟學領域引發了一場“理性預期革命”。他首創新增長理論,把經濟運行的源泉和動力歸結為人力資本的内生積累與增長,這種積累和增長不僅能使人力資本本身的收益遞增,而且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從而可以使經濟增長動态化、長期化。他認為,通過國際貿易可能會強化國家間人力資本禀賦差異,從而加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他于199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要觀點

新自由主義經過近百年發展,其主要觀點有:ttttt

在經濟理論方面t

新自由主義繼承了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自由經營、自由貿易等思想,并走向極端,大力宣揚“三化”。

一是“自由化”。認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讓社會裹足不前,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給所有的人都強加一個标準”。

二是私有化。在他們看來,私有制是人們“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從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

三是市場化。認為離開了市場就談不上經濟,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幹預。tt

在政治理論方面

新自由主義特别強調和堅持三個“否定”。

一是否定公有制。幾乎所有的新自由主義者都一緻地指出,“當集體化的範圍擴大了之後,‘經濟’變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産率’”,因此,不能搞公有制。

二是否定社會主義。在新自由主義者們看來,社會主義就是對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導緻集權主義,“集權主義思想的悲劇在于:它把理性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以毀滅理性而告終,因為它誤解了理性成長所依據的那個過程”,因此,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三是否定國家幹預。在他們看來,任何形式的國家幹預都隻能造成經濟效率的損失。ttttt

在戰略和政策方面ttt

新自由主義極力鼓吹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和一個自然的曆史過程。但經濟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

新自由主義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經濟全球化,而是着力強調要推行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

本質

新自由主義是國際壟斷資本的理論體系,要深刻理解這一點,必須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的聯系: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需要新自由主義

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壟斷階段後,已經渡過了一般壟斷階段和國家壟斷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起,資本主義開始由國家壟斷階段向國際壟斷階段過渡。

任何曆史進程的新階段除了有其本身特定的指标之外,還必然有某些重大事件作為其标志。沒有标志性事件就不會有曆史分期。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階段向國際壟斷階段轉變,也不例外。标志着向國際壟斷階段轉變的重大事件,先後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20多年間,這些标志性重大事件有:

(1)以“滞脹”為特點的1973~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标志着向國際壟斷階段大轉彎的第一個曆史拐點。“滞脹”是進入國際壟斷階段的曆史序幕。

(2)新自由主義的勃興适應了當代國際壟斷資本發展的需要,1990年“華盛頓共識”出籠後,新自由主義更成為國際壟斷資本向全球擴張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論依據。

(3)跨國公司的崛起使全球市場同時又成為全球工廠,從而為資本主義進入國際壟斷階段奠定了最深厚的物質基礎。

(4)長期以來缺乏可貿易性的“服務”實現了貿易國際化,使國際壟斷資本對全球經濟實現了全産業控制,從而把資本主義在産業層面上推向了國際壟斷階段。

(5)因特網作為壟斷資本控制全球的技術和經濟密網,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标志性技術。

(6)“9·11事件”為全面建立國際壟斷資本全球體系提供了曆史借口,使美國掀起了一場實現“政治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的烏托邦浪潮。

經濟在不同的條件下需要不同的理論。如果說國家幹預需要的是凱恩斯主義;那麼,國際壟斷階段需要的則是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推動向國際壟斷階段過渡

作為完成形态的國際壟斷資本的理論體系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在方方面面都有表現,歸納起來主要是四個方面,這就是經濟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全球一體化。這四個方面互相聯系,彼此促進,不可分割。自1990年“華盛頓共識”出籠之後,新自由主義開始向全球蔓延,為國際壟斷資本開辟了全球空間。

(1)私有化浪潮席卷全球,即加速了向國際壟斷階段的過渡,同時又摧毀了原蘇東國家的公有制經濟。在世界範圍内,國際壟斷資本難以進入或無法控制的領域已經所剩無幾。

(2)經濟市場化波及全球,國際壟斷資本在全球的運作有了越來越可靠的制度保障。由于新自由主義的蔓延,西方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緻力于追求市場機制的完善,而非市場經濟國家則紛紛謀求建立市場經濟制度。90年代以來,原蘇聯東歐國家幾乎是齊步走式地向市場經濟制度轉軌。從拉美、亞洲到非洲,各類經濟模式國家幾乎都無一例外地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越來越發揮基礎作用。各國的“經濟市場化”進程,等于是在規範“行車規則”,為國際壟斷資本進行全球擴張、控制全球經濟掃清制度上的障礙,使壟斷資本在國外的“自由空間”急劇擴大。

(3)在經濟自由化進程中,金融自由化尤為引人注目,影響也最大,它為國際壟斷資本控制全球經濟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杠杆。由于體制和國情的差異,各國金融自由化涉及的方面和内容有所不同,但總的來看,主要包括:實現完全的利率自由化;金融機構業務的多元化;改變境内外金融市場的分離狀态,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實行外彙交易自由化,等等。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國際化緊密相聯,相互推進。在金融越來越成為現代經濟命脈的情況下,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使國際壟斷資本有了一個控制全球經濟的最重要的杠杆,從而通過金融“扼制”,把整個世界經濟體系更加牢固地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

(4)新自由主義的全球一體化,是國際壟斷資本企圖統一全球的制度安排。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華盛頓共識”的炮制及其出籠,正是國際壟斷資本企圖一統全球意志的體現。“華盛頓共識”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全球化,而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一體化”,也即美國化。所以,自上世紀90年代始,新自由主義思潮在全球的蔓延是國際壟斷資本在全球擴張的理論表現。其結果,絕不可能使世界經濟變成一個自由競争的體系。恰恰相反,它将仍然處在壟斷資本的控制之下。

新自由主義、壟斷資本、經濟全球化緊密交織

新自由主義是壟斷資本國際擴張的理論。新自由主義、壟斷資本國際擴張同經濟全球化又緊密交織在一起。與壟斷資本的國際擴張相比,經濟全球化具有更廣的涵蓋範圍。但是在當代,由于世界經濟體系處在國際壟斷資本的支配之下,所以壟斷資本與經濟全球化又幾乎完全重疊。可以說,壟斷資本借助經濟全球化全速進行國際擴張,而如果沒有壟斷資本的國際擴張,也就談不上今天的經濟全球化。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後,不能不看到新自由主義和國際壟斷資本的巨大影響力,甚至是支配力。

從本質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體系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人類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但迄今為止,它又一直處在國際壟斷資本的支配之下。因此,我們不拒絕參與經濟全球化,但對其背後的新自由主義和壟斷資本的國際擴張則須保持高度警惕。

新自由主義是現代右翼的意識形态

在經濟學中,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微觀層次和宏觀層次的政府調控,鼓吹市場萬能,斷言隻要靠市場機制這一隻“看不見的手”,就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态。基本特征是:

1、私有化的所有制改革觀,主張應把公有資産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拍賣給私人。

2、多要素創造價值的分配觀,認可勞動創造新價值,但不是全部價值,否定私有制具有經濟剝削性質,貧富分化是高效率的前提和正常現象。

3、完全否定國家計劃的市場改革觀,把國家的作用僅限于“守夜巡警”,反對馬克思主義和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幹預政策。

4、主張一切産業都無須保護,高新技術和建設資金可以從外國引進,也可以來自民營企業,比較贊賞英國撒切爾夫人執政的新自由主義發展路子。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對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言,新自由主義的實質是用就業性福利替代消費性福利;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新自由主義的推廣則是用消費性福利替代就業性福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