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

國徽

代表國家的徽章
國徽是代表國家的徽章,是民族的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本詞條将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誕生、形色等方面知識。同時,對西方主要國家的國徽和聯合國國徽進行簡要介紹。隻有特定的國家重要文件才能蓋上國徽大印,正式生效。國徽上通常有來自然的元素,如動物植物,但也可能有其他事物,用以表現該國的風土人情、曆史文化或意識形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徽屬于盾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麥稻穗、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内的底子及垂绶為紅色,金、紅兩種顔色在中國是象征吉祥喜慶的傳統色彩。
    中文名:國徽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national emblem 意義:國家象征之一 特殊作用:在國家重要文件上蓋章使之生效

中國國徽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内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國旗和天安門象征國家,齒輪象征工人階級,谷穗象征農民階級),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争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6月1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同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及其通過的以後曆次憲法均予以确認。1991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頒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麥稻穗、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内的底子及垂绶為紅色,金、紅兩種顔色在中國是象征吉祥喜慶的傳統色彩。天安門象征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齒輪和麥稻穗象征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站起來了!

意義

1949年7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在《人民日報》登出了向全國征求國旗、國徽及國歌詞譜的啟事,明确提出對國徽設計的要求是:1、要有中國特征;2、要有政權特征;3、形式要莊嚴富麗。全國各界人士紛紛投身于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工作之中。同時,受中央之命,負責征集國徽圖稿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1950年改為中央美術學院)都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

截止1949年8月20日,共收到國内及海外華僑寄來的國徽稿件一百一十二件,圖案九百幅。這些稿件和圖案雖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處,故都未被采納。因此,在1949年9月下旬的政協全體會上,隻通過了國旗方案和國歌詞譜,沒有公布國徽方案。後來,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别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

其中,清華大學營建系國徽設計組由我國著名建築學家、營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擔任組長,成員有梁思成先生的夫人、建築學家林徽因、油畫家李宗津、中國建築專家莫宗江、建築設計師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以及研究中國古建築學的羅哲文等。中央美術學院國徽設計組由著名工藝美術家、教授張仃、張光宇、周令钊、鐘靈等組成。

為了趕在1950年的國慶節挂上新國徽,兩個設計組的專家和學者們,對各種構思和設想認真推敲,反複研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抱病參加設計工作。大家懷着極其興奮的心情,決心拿出最美好的設計,為祖國增光。根據政協國旗、國徽審查小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見,并比較了所有設計方案,兩個國徽圖案設計組最後确定了國徽圖案有如下内容:用齒輪、麥稻穗,五星、绶帶作為題材,體現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政權和全國人民的大團結。把天安門作為題材的一部分設計進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運動發祥地、新中國的誕生地,以天安門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們的國徽上的麥稻穗,是誰提議畫進國徽圖案裡的呢?1942年冬天,山城重慶,寒風陣陣,宋慶齡同志在她寓所,為歡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而舉行茶話會。

周恩來同志和鄧穎超也應邀出席。茶桌上擺着重慶近郊農民送來的兩串顆粒飽滿的禾穗,被爐火映照得金光燦燦。這時有人贊美這禾穗真象金子一般。宋慶齡說:“它比金子還寶貴。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谷豐登,人民便可豐衣足食了。”周恩來同志撫摸着飽滿的禾穗,意味深長地說:“等到全國解放,我們要把禾穗畫到國徽上。”果然,全國解放以後,他沒有忘記自己在那次茶話會上的講話,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時,他建議要把麥稻穗畫上去。兩個國徽圖案設計組除了确定了上述圖案内容,清華設計組還從“中國特征”這一要求出發,在圖案的色彩上決定使用紅、金二色:紅色體現我國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傳統,金色體現華貴富麗。金、紅相間,互為襯托,更增加了圖案的瑰麗色彩。

為了使國徽從形式上更莊嚴、肅穆,清華設計組決定把天安門畫成正立面圖,把象征我國政權的五星紅旗作為天空背景覆蓋着祖國大地,端正地放在國徽圖案的正中軸線上,左右對稱,用以體現中華民族軒昂氣質。在造型上,兩個設計組在設計過程中還參考了各國國徽圖案,并對我國古代的銅鏡、玉璧、玉環等禮儀文物的裝飾紋樣及工藝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借鑒。

兩個組的專家、學者們,經過将近半年辛勤努力,對數十個設計圖案反複比較、精心研究,各完成了一幅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圖案。當兩組的方案放在一起比較時,風格大相徑庭。梁思成小組設計的國徽,核心内容是一塊玉璧,玉璧有國器的象征,也含指祖國統一、完璧歸趙,文人氣息濃郁。

但周總理認為這個方案沒有體現出新中國的政權特色。張仃小組的方案則明确提出: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征工農聯盟,五角星象征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象征全國人民大團結和國家富強康樂;天安門為主體。當時中央比較傾向張仃小組的方案,為兩組召開了一次交鋒會,負責人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張仃認為,他的原創主體是天安門,工農聯盟的創意來自周恩來。

在設計說明裡他闡述得很明白:天安門是中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曆史的象征,同時又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運動開始的地方,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發生在這裡,新中國也在這裡宣布成立,因此将天安門作為國徽的主體是不言而喻的。最終,中央傳達了一條意見:國徽當中一定要有天安門的形象,接納了張仃小組的方案。

周恩來将進一步完善國徽設計的工作交給了梁思成。(當時梁思成是非黨人士,張仃是從解放區來的。周恩來對張仃說:“你們合作吧。”)國徽挂到天安門上,據說有功人員八名,梁思成、張仃、林徽因、張光宇、高莊、鐘靈、周令钊等每個人獎勵八百斤小米。梁思成還建議多給高莊一些,因為他修改有功。當時高莊建議,把所有的獎金都捐獻給抗美援朝,得到無一例外的贊成。

鐘靈實話實說:周恩來才是這枚國徽的總設計師,隻有他才知道主席的意見,也知道如何安排在什麼時間、地點讓毛澤東有興趣拍闆。這是典型的集體創作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向全國頒發了公布國徽的命令。從此,我國莊嚴而美麗的國徽誕生了。

我國國徽鮮明地表明了我們國家的性質,它标志着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争的勝利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的,到1949年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天安門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新中國成立時盛大集會的場所,用天安門圖案作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十分恰當的。

用齒輪、麥稻穗象征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用國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鮮明地表現了新中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徽是國家的标志,它代表着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因此,我們必須尊重、愛護國徽。

國徽設計者——高莊

國徽的設計和完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它凝結着許許多多設計者的心血;飽含着他們對中國共産黨的愛戴,對社會主義的向往,對新中國的深情。每一個參加國徽設計的人,都将在中國人民的美好記憶中永存。

1949年8月28日,政務院召集各方面的專家學者開會讨論國徽圖案時,參加國徽圖案設計工作的高莊在會上說:“在塑造國徽模型時,我有一種願望,就是要使我們的國徽更莊嚴、更明朗、更健康、更堅強、更程式化、更統一,并賦予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以冀我們的國徽的藝術性提到國際水平,永放光芒”。

高莊的熱切願望,代表了全中國人民的心聲。1950年9月20日正式頒布的國徽圖案,完全體現了全國人民的心聲和願望。把已經由全國政協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平面國徽圖案雕塑成立體模型,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個平面的國徽圖案,是在全國政協籌委會公開征求的數百幅圖案的基礎上,經各方人士協商,又經過清華大學及中央美術學院兩個國徽設計組專家學者的設計比賽,最後,清華大學的設計組(包括了梁思成、張仃、張光宇等當時在國内外有巨大影響的設計師以及賀嗣昌等工藝美術設計的新秀)的設計方案才獲得全國政協審查組的通過。這一凝結無數人心血的平面圖案,要由高莊雕塑為國徽立體模型,這當然是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

高莊接受任務後,首先對平面的國徽圖案進行仔細研究,發現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原圖中的稻麥稈向外彎曲,是垂頭的,雜亂的;紅绶的飄帶,缺乏來龍去脈,且有城牆不正的感覺。高莊認為,賦予國徽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是修改工作的指導思想,組成國徽的素材,如國旗、天安門、齒輪、稻麥,紅绶,是由中央規定了的。如何利用這些素材組成圖案,并由它來表現精神形象和藝術效果,則完全可由藝術家發揮其聰明才智。

高莊抱着這樣的信念,反複構思,精心比較。他把稻麥改成分行并列向上,并賦予剛柔相濟的不同性格,象征我們國家各民族的團結共存,象征中華民族蒸蒸日上。紅绶改成有規律的穿插,與天安門城牆相呼應,給人以堅強、安定的印象。其它的地方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天安門的大小,華表的位置,國旗上五角星的距離,等等。總之,修改後的國徽圖案,整體與局部變化統一,規正莊嚴,又自然美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

在修改國徽圖案和塑造國徽立體模型的過程中,高莊參考了大量資料,自己還買了一尊佛像和幾方秦、漢、隋、唐的銅鏡作為參考、借鑒。為了使國徽更完美、壯觀,他把做好了的國徽石膏模型與原平面圖案放在一起,讓人們比較評論,聽取意見,不斷修改,以求臻于完美。至今,高莊仍珍藏着當年制作的石膏國徽模型。

高莊在工藝美術方面造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術大師徐悲鴻先生的贊賞,幾十年來,他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藝術人才,為我國的工藝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高莊教授八十歲的時候,曾作詩言志:

老牛老來甘埋頭,步步耕耘不求酬。

青草吃飽已足樂,白骨願入藝人手。

這首詩反映了這位為人民做出過卓越貢獻的藝術家“老骥伏枥、志在千裡”永不停步的可貴精神。

顔色

在百度,搜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片”,都可以看到很多國徽,可是,這些國徽的顔色并不一緻(主要是“金紅二色”與“黃紅二色”兩個類型)。

圖案

《國徽圖案》是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内容包括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國徽的内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争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國徽圖案》中的國徽圖案是素色的(沒有彩色),書籍、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幾乎都将其省略,該圖案在1991年3月5日的人民日報、同月15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中都可看到,在1950年9月20日的人民日報〔可見廣州宣傳網首頁>國防教育>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展(圖)>第一展館:曆史的重托(圖)〕中也可看到。

《制作說明》是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公布的,其中第五條是這樣說明的:“國徽之塗色為金紅二色:麥稻、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内之底子及垂绶為紅色;紅為正紅(同于國旗),金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澤之金)。”

可以看出,《國徽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國徽按照1950年的《國徽圖案》和《制作說明》制作,無法保證國徽顔色的統一。

《國徽圖案》說明“國徽的内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為國徽塗色就離不開“黃紅二色”。這是因為我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見1949年9月2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公布的《國旗制法說明》),顔色為“黃紅二色”。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制作的國徽,其制作依據就是《國徽圖案》(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首頁>中國概況>國徽)。

制作說明

《制作說明》所說的“金紅二色”,顯然與“黃紅二色”不同。“麥稻、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内之底子及垂绶為紅色;紅為正紅(同于國旗),金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澤之金)”的說法,說明了“金紅二色”中隻有紅同于國旗(旗面)的紅,“金”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澤之金)并不同于國旗(五星)的“黃”。因此,按照《制作說明》制作的國徽,其顔色必然不同于按照《國徽圖案》制作的顔色。

由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公布的《制作說明》與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的《國徽圖案》說法有别,國徽的顔色沒有一個“标準答案”,人們制作國徽時也就隻能憑各自的見解為國徽塗色。這樣,“金紅二色”、“黃紅二色”的國徽就産生了。

可見,國徽顔色要保持一緻,《國徽法》須修改完善。修改後的《國徽法》不論規定國徽的顔色為“黃紅二色”,還是規定國徽的顔色為“金紅二色”,《國徽法》中都應繪有彩色的國徽模式圖,畢竟,僅用文字難以說明國徽的色彩。以“金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澤之金)”來說,由于人們對其理解不一,制作出來的“金”也就有差。

相關法律

國徽的顔色不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下稱《國徽法》)的規定有關。

1991年3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國徽法》。人民日報同月4日發表了《國徽法》(正文),5日發表了《國徽法附件》,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刊登了《國徽法》全文。

《國徽法》正文共十五條,第二條分為二款,第一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第二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按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制作說明》制作。”

《國徽法》有附件一和附件二。附件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下稱《國徽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制作說明》(下稱《制作說明》),附件二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罪的決定》。

新中國第一枚國徽

中新網沈陽10月1日電(湯龍)1950年,新中國的第一枚國徽是在沈陽第一機床廠制作完成的。

記者1950年9月30日前往沈陽市鐵西區鑄造博物館采訪,那裡不僅有第一枚國徽的模型,還有一組蠟像,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鑄造工人制作第一枚國徽時的情景。

1950年,國慶節前夕,制作新中國第一批國徽的任務下達到沈陽第一機器制造廠(現為大型徽章國徽制造廠),面對這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廠領導高度重視,迅速在鑄造車間組成了十幾個人的專門任務小組。

國徽是由鋁鑄成的,在此之前,他們很少鑄過鋁件。更由于新中國初期,百廢待興,設備短缺,鑄造工作一開始就面臨諸多困難。然而當想到由他們親手制作的國徽将懸挂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懸挂在國家機關大樓時,工人師傅們心中湧動着無比的自豪。

沒有化鋁罐,就用其他罐代替,鑄鋁工藝不熟悉就一次次地摸索改進。第一批鑄件不合格,他們沒有灰心,積思廣益,研究分析,重整旗鼓。為了保證鑄件花紋飽滿清晰,專門從大連和内蒙古運來砂子和砂型。為了克服鑄件縮型的難題,他們用水加速鋁件冷卻。那時,鑄造車間徹夜燈火閃爍,人聲鼎沸,很多工人吃住在車間,終于在1950年9月20日前完成了鑄造國徽的任務,共鑄造不同規格的國徽70枚。

各國國徽

簡介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徽,每個國家國徽都是其本國的象征和代表。在國際會議或國際體育中,經常用國徽來代表某個國家。由于世界國徽很多,上面已列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國徽,下面再分别列舉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國徽及其象征含義。

美國國徽

美國國徽實際上是美國官方大紋章(Great Seal of the United States)上的圖案。印章存在美國國務院,第一次用于1782年。事實上,美國并未指定一個國徽圖案。但紋章正面的圖像實際上已經成為美國的象征,且經常出現在官方文件上,如護照。下文中讨論的是最常使用的彩色版本國徽圖案;而真正印章在紙張上蓋下的圖案是單色的。

美國國徽正面圖案的主要形象是象征美國的白頭海雕(常被誤為是秃鷹),白頭海雕是力量、勇氣、自由和不朽的象征。白頭海雕的雙翅展開(紋章學裡稱為“展現”)。左右鷹爪分别抓着象征和平和武力的橄榄枝和箭(參見橄榄枝請願書)。鷹頭目視右方,象征着期望和平。鷹嘴叼着的绶帶上寫着拉丁文格言“合衆為一”(E Pluribus Unum)。鷹頭上方的象征着擁有主權的新生國家"光環"的藍色背景裡鑲着象征美國最初13個州的13顆五角星。鷹胸前有一個沒有支撐物的盾,使人混淆的是此盾有兩個主要與美國國旗的不同之處:其一是上方的藍色部分内沒有星(雖然其他的一些紋章上有;代表美國國會的紋章上就有13顆星,9·11委員會使用的紋章藍色部分則有50個有孔的星),其二是不像國旗那樣,下放的紅白條紋最外面的是白色條紋,而非紅色條紋。整個紋章經常被描述為以藍色為底色,等分為13個條,白紅相間這個描述技術上是不準确的,因為盾型是不可被垂直等分奇數份;其他類似錯誤的描述有:用紅色在白色底上等分六條...。但所有這些描述都指出那條紋代表的是美洲最初的十三個原始被殖民地。

美國國徽反面圖主體是一個未完工的金字塔,在金字塔的底部用羅馬數字刻着日期1776。在金字塔将要完工的頂端,所謂的普羅維登斯之眼觀察着一切。左右寫着兩個銘文:Annuit Cœptis:意思是某人(推測可能是普羅維登斯或上帝)“認可我們開始”。Novus Ordo Seclorum:這是引自維吉爾的詩,意思是“時代新秩序”。

英國國徽

英國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隻金獅,象征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征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征北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隻頭戴王冠的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隻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着。盾徽周圍用法文寫着一句格言“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挂着嘉德勳章,飾帶上用法文寫着“Dieu et mon droit”,意為“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底部的綠地中有玫瑰(英格蘭),薊(蘇格蘭),韭菜(威爾士)以及三葉草(愛爾蘭)。

法國國徽

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采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标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标,是權威的象征。束棒兩側飾有橄榄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着“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勳章的绶帶環飾。

法國政府的标志,頭像是貞德;上面的小寫字是:自由;平等;博愛。下面的大寫字是:法蘭西共和國。

德國國徽

德國國徽以土黃色盾牌為背景,背景上是一隻黑色的雄鷹,雄鷹的喙和兩爪為紅色。據考證,這一雄鷹圖案的淵源可追溯到12世紀曾經統治過普魯士、後成為德國王室的霍亨索倫家族。自古以來,德國人對雄鷹的崇敬都是虔誠而深沉的。早在古羅馬時代,雄鷹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上帝的象征,它保護着上帝的子孫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鷹,誰相信它,誰就可以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不斷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時它又是太陽之鳥,它的銳眼能經受住太陽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時代,雄鷹是皇權的象征,帝王們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入德國的。

奇特國徽

最複雜的國徽

奧斯曼帝國的每一位蘇丹都會有他自己的徽章,稱作花押,并被當做國徽。

在19世紀後期,産生了一個現代國徽(參照歐洲紋章設計)。

最終設計于1882年4月17日被蘇丹阿蔔杜勒·哈米德二世通過。

它包括兩面旗幟:紅底星月旗為奧斯曼王朝旗幟,綠底,上面有3個月亮的旗為哈裡發之旗。

在奧斯曼國徽中,有一些當今土耳其共和國國徽中的幾何元素,例如中央的橢圓形和垂直放置的星和月。

最簡單的國徽

日本國徽是一枚皇家徽記。在日本,由于法律并沒有确立正式的國徽,因此習慣上,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紋”,即菊花紋章被廣為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國家徽章而使用。在日本天皇及皇室使用的器具上經常出現這個徽記。由16瓣勻稱花瓣組成的金黃色菊花,質樸典雅,莊重大方,蘊蓄着東方傳統文化精神。另外,日本内閣所使用的代表徽章“五七梧桐花紋”,也常在國際場合及政府文件作為國家的徽章而使用,例如日本入境許可貼紙的底紋。

國徽分類

紋章國徽

來源于歐洲中古時代的傳統紋章,歐洲的王國及受其影響的國家國徽多采用這一樣式。一些國家亦采用簡化的紋章中心盾徽作為國徽。

社會主義國家

最早于1922年由蘇聯開始使用社會主義紋徽樣式,其圖案多由谷穗、紅色或金色五角星、鐮刀錘子、太陽、齒輪構成。

阿拉伯國家

圖案多由薩拉丁之鷹構成。

對外使用國徽圖案的辦法

第一條、為了在對外活動中正确使用國徽圖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下列人員以職務名義使用的外交文書、信箋、信封、請柬、賀卡、贈禮卡等,應當印有國徽圖案: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

(三)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

(四)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

(五)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六)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七)外交部部長;

(八)國家和政府的特使;

(九)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的館長。

外交部副部長以職務名義使用的外交文書,可以印有國徽圖案。

第三條、下列機構使用的外交文書、信箋和信封,應當印有國徽圖案: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二)國務院;

(三)中央軍事委員會;

(四)最高人民法院;

(五)最高人民檢察院;

(六)外交部;

(七)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

第四條、下列機構的印章可以刻有國徽圖案:

(一)外交部辦公廳和有關業務部門;

(二)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外事司(局);

(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外事辦公室;

(四)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人民政府的外事辦公室;

(五)國家駐外使館和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領事、經濟、商務、軍事、文化、科技、教育等業務主管部門;

(六)國家辦理簽證的機關和簽發出境入境證件的機關。

第五條、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名義締結的條約、協定,可以加封刻有國徽圖案的火漆印;上述條約、協定的批準書、核準書、接受書、加入書、文件夾的封面,應當印有國徽圖案。

第六條、下列證件應當印有國徽圖案或者印有帶國徽圖案的印章: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其他具有護照性質的證件;

(二)國家辦理簽證的機關頒發的簽證;

(三)外交部業務部門為外國駐華使館、歐洲共同體委員會駐華代表團、阿拉伯聯盟駐華代表處、聯合國系統組織駐華代表機構的人員和外國駐華新聞機構、記者頒發的有關證件;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信使、領事信使的有關證件和外交郵袋、領事郵袋封印;

(五)國家駐外使館、領館頒發的船舶國籍臨時證書;

(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為外國駐華領館的人員和常駐當地的外國新聞機構、記者頒發的有關證件。

第七條、國家體育代表團、隊參加國際體育比賽時,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在其人員的服裝上使用國徽圖案。

第八條、在邊境重鎮及邊境重要交通幹線等地樹立的界碑上可以使用國徽圖案。

第九條、本辦法由外交部負責解釋。

第十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