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如

吳小如

中國書法家

吳小如(1922.9.8~2014.5.11),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安徽泾縣人,著名書法家、詩人吳玉如先生的長子,曆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先後就讀于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并于1949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受業于朱經畲、朱自清、沈從文、廢名、遊國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曆任津沽大學中文系教員,燕京大學國文系助教,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教授及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吳小如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一的大家”。吳小如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着有《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古文精讀舉隅》《今昔文存》《讀書拊掌錄》《心影萍蹤》《莎齋筆記》《常談一束》《霞绮随筆》及《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等,譯有《巴爾紮克傳》。2014年5月11日,吳小如教授因病在中國北京逝世,終年92歲。

    中文名:吳小如 外文名: 别名:吳同寶(原名)、少若(筆名) 民族:漢 籍貫:安徽泾縣茂林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中文系 職業:學者 主要成就: 性别:男 代表作品:《中國小說講話及其它》;《古典小說漫稿》

簡介

吳小如(1922.9.8~2014.5.11),1922年9月8日生于哈爾濱,原名吳同寶,原籍安徽泾縣茂林。學者,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九三學社成員。系著名書法家吳玉如之子。

吳小如1932年随父遷居北平,1932至1934年在私立彙文一小讀書,1935年在私立育英小學畢業。1935至1936年升入私立育英中學,趕上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由于其父1935年回到母校南開大學任教,他便于1936年秋轉入天津南開中學(初中二年級)。翌年7月,抗日戰争開始,全家遷入天津租界,辍學一年。1938年以同等學曆考入天津私立工商附中高中,1941年畢業,升入私立工商學院商科會計财政系。1943年先後在天津私立達文中學、志達中學、聖功女中等校任教。

1945年抗戰勝利,又重新讀大學,考入私立燕京大學文學院,不久即離去。1946年夏以商科二年肄業學曆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為插班生,1947年又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三年級肄業,至1949年才于北大中文系畢業。

1949年至1951年,在天津津沽大學中文系任教員。1951年秋,到燕京大學國文系任助教。1952年進行全國大專院校合并調整,留北大中文系任講師。一直幹了近30年。主要講授中國文學史,也開設過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中國詩歌史、古典詩詞、散文等課程。1980年晉升為教授。1982年末,調到北大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任職,1991年退休。1992年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還任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顧問、《燕京學報》常務編委。1953年在北大參加九三學社。

他在業餘時間曾為中華書局義務編過一年《文史》(1980—1981)。業餘愛好為戲曲(特别是京戲)和書法。

吳小如着作頗豐。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已發表小說、戲劇及詩詞研究着作十餘部。1955年即出版了《中國小說講話及其它》,後來又出版《古典小說漫稿》以及與人合撰的《小說論稿合集》。對話本小說、武俠小說、諷刺小說、公案小說也寫過一些專題論文。對戲曲寫過《台下人語》、《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和《吳小如戲曲文錄》(曾獲北京大學優秀文化着作獎)。對古典詩詞的研究成績卓着,先後出版了《詩詞劄叢》、《古典詩歌習作與欣賞》、《古典詩文述略》等。

還出版了《古文精讀舉隅》、《書廊信步》。此外,屬于綜合類的有《讀書叢劄》,先後在香港、北京兩地出版,是較有見地的着作。另外有一本《中國文史工具資料書舉要》,也先後在香港和北京兩地出版,受到好評。近年出版的還有《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莎齋筆記》、《今昔文存》、《讀書拊掌錄》、《心影萍蹤》、《常談一束》等。

評價

2014年5月11日晚7時許,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逝世,享年92歲。

吳小如先生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戲曲評論家、曆史學家、教育家。在北大中文系、曆史系,吳先生任教時間長達40年之久。有學者認為,吳教授的離去,徹底結束了“園朱(朱家溍)、劉(劉曾複)、吳(吳小如)三足鼎立的時代”。

“我隻是一個教書匠,不是詩人”

吳小如出生于1922年9月8日,原名吳同寶,号莎齋。他是著名書法家、詩人吳玉如先生的長子。

學生時期,吳小如先後就讀于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并于1949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他曾受業于朱經畲、朱自清、沈從文、廢名、遊國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吳小如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一的大家”。他一生着述頗豐,着有《古典小說漫稿》、《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吳小如戲曲文錄》等,直到晚年還筆耕不辍。

吳小如的離去,在很多他身邊的人看來“實在太突然”。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鳴昨晚10點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吳先生逝世的消息讓他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前天,我還給吳先生送去了他托我買的電話機。臨走,他還好好地坐在那兒吃午餐。第二天上午,我還特地給他打了電話”。

滬上資深媒體人翁思再昨晚在微博上透露,“吳小如先生于今天傍晚,親自打電話給兒子吳煜,說‘我可能不行了’,吳煜馬上乘飛機赴京。”但吳煜最終未能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

實際上,吳小如最近一次走進公衆視線,就在兩個月前。3月初,《詩刊》社在北京揭曉2013年度“子曰”詩人獎和年度詩歌獎,吳小如憑借《吳小如詩詞選》獲得了“子曰”詩人獎。但頒獎當天,吳小如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出席,隻有一段他的視頻在頒獎禮上播放。他十分謙虛地說:“我隻是一個教書匠,不是詩人。當我聽說獲得2013年‘子曰’年度詩人獎時,我在高興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到慚愧……也許是評委先生們考慮到我年紀大了,權當給我個安慰獎吧。”

文史兼通,雖不是博導但“門人”衆多

在北京大學,吳小如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專家,特别是文學史,被學生們視為“從《詩經》一直到梁啟超,能全部貫通講授”,此外還能旁及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中國詩歌史及古典詩詞、散文等課程。

同時,吳小如也是一位京劇評論家、戲劇史家,與劉曾複、朱家溍并稱京劇評論界“三賢”。書法上,吳小如繼承了其父吳玉如的傳統,有很大成就。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從北大中文系轉到曆史系之後,因為沒有評博導,所以吳小如沒有自己的直系博士生。

不過,身為師者的吳小如對學生非常熱情,許多上過他的課甚至隻是對他研究領域感興趣的學生,都會被他收作“門人”,因而吳小如廣義上的弟子甚多,同時他對弟子的學術訓練也是出名的嚴格。

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吳小如要求學生懂繁體字、懂草書,懂古文字,講“治文學宜略通小學”,不僅如此,還要過一道檻:讀完“詩四觀”。這其實是清朝的一句話,詩是《唐詩三百首》,四是“四書”,觀是《古文觀止》。在他看來,隻有把這3本書從頭到尾都看過、都背過,國學基礎才算是上乘的。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修養也會提高。他還提出分析作品的四條原則:通訓诂、明典故、查背景、考身世。雖語不驚人,卻至今依然是做學問的“醒世恒言”。

而京劇研究家劉曾複的一位學生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京劇評論上,吳小如“忠實地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記錄了戲曲的黃金時代,也代表了那個時代一個學人的風骨”。吳小如經常謙虛地說京劇評論是“小學”,但在研究上,他卻毫不放松。京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研究上存在很多漏洞,吳小如難得地堅持重視信史。2012年,劉曾複去世時,吳小如曾說:“以前有疑問,還能向劉、朱兩位老先生請教,如今,不知該問誰了。”

“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不在乎被稱“學術警察”

而在學界,更多人談到吳小如,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他的另一個别稱:“學術警察”。

對于學術本身,吳小如嚴謹得有些苛刻,對于學術界一切不良現象,他直抒胸臆提出批評意見,從古籍校點中的錯誤,到學者教授的信口胡說,再到學術界的抄襲……當然,批評的聲音過于尖銳,有時也會“牽連”到批評者。但吳小如說:“有機會我還是會說。有人稱我‘學術警察’,我不在乎。要我說,現在不是‘學術警察’太多,而是太少。電視、電台、報紙都是反映文化的窗口,人家看你國家的文化好壞都看這些窗口,結果這些窗口漏洞百出、亂七八糟。”

吳小如曾在一篇文章中評價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惡賈禍,不能認真做到動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對待橫逆之來侵。”提到吳小如的“不留情面”,學生沈玉成也曾寫文章說:“連我這老學生都受不了,所以吳先生到處受擠兌碰釘子,一生坎坷。”

事實上,更多學人知道,吳小如治學對事不對人,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即便見到批評對象本人,也能很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許多人都曾從中受益”。

一位北大教員昨天告訴記者,吳小如先生最後一次登上京劇舞台票戲,是2008年在絕版賞析周年慶晚會上演唱《蟠桃會》西皮原闆一段,“天堂遠在瑤池上,瑤池以上福壽綿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