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

時報

民國上海報紙
《時報》(Eastern Times),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創刊,是戊戌政變後保皇黨在國内創辦的第一份報紙,實際創辦人是狄楚青。[1]由康門弟子狄葆賢和羅普分任該報經理和主筆,梁啟超也參與過策劃。最有影響的是對報刊業務的改革,重視新聞、言論,緊密配合時事要聞,專辟《時評》欄。首創“對開報紙,分為4版,段印刷”的現代型版式;繼又改進标題、字體、圈點符号等編排形式。後又注重新聞圖片宣傳,常用複色套版印刷,更使版面顯醒多彩。日出2大張。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時報》 外文名稱:Eastern Times 語言:中文 類别:報紙 主管單位:戊戌政變後保皇黨在國内創辦 創刊時間:1904年6月12日 出版周期:日報 實際創辦人:狄楚青

簡介

時報》之名取意于《禮記》“君子而時中”意思是辦此報要合于“時”随“時”而變。因此,該報在創刊始就以執中公允的姿态出現,既批判頑固派又批判革命派。荻葆賢在《時報》創刊之初宣稱:“吾辦此報,非為革新輿論,乃欲革新代表輿論之報界。”因此,該報在評論、編輯、出版新聞業務方面大膽革新,為我國報業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

1)将《新民叢報》所創的報章文體“時評”移植于日報,開辟了“時評一”、“時評二”、“時評三”三個欄目,聘請陳景韓、包天笑和雷奮分别主持評論國内大事、外埠新聞和本埠新聞。這種應時而發、短小精悍、活潑明快的文體頗受人歡迎;

2)率先将一張報紙分為1-4版,兩面印刷,徹底擺脫書頁式報紙的痕迹;

3)率先采用1-6号鉛字排版,新聞标題和評論中的主眼“借家圈點以為識别”使版面編排“務求醒目”;

4)率先創辦報紙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設立教育、實業、婦女、兒童、英文、圖畫、文藝等7個專版,分别聘請專家負責編輯。這些業務手段後來為各報所效法,一直沿襲至今。

1921年冬狄葆賢将《時報》盤給黃伯惠。黃伯惠接手後在社會新聞、體育新聞方面的報導獨樹一幟,在一段時期同時刊印日報、晚刊、京杭版三個版本。

創刊

康、梁國内喉舌

1904年6月12日,《時報》在上海創刊。《時報》創辦者狄楚青,編撰人陳冷、雷奮、包天笑、戈公振,總主筆羅普,日出兩大張。

該報得到康有為、梁啟超資助,主張君主立憲制,提倡發展民族工商業,是康、梁在國内的喉舌。《時報》重視新聞、言論,緊密配合時事要聞,專辟《時評》欄,一日數篇。另辟《小說》欄,專門譯介西方文學名着,每天必登一二篇。後又增出《教育》、《實業》、《婦女》、《兒童》、《圖畫》等周刊,内容豐富多樣。過去報刊都是書本式,該報首創"對開報紙,分為四版,兩面印刷"的現代型版式;繼對标題、字體、圈點符号等編排形成式進行了改進。

宗旨

梁啟超撰文論《時報》宗旨曰:時報何為而作也?記曰,君子而時中。又曰,溥博源泉而時出之。故道國齊民,莫貴于時。此豈惟中國之教為然耳;其在泰西,達爾文氏始發明物競天擇優勝劣敗之公理,而斯賓塞以适者生存一語易之。

不适焉者,或雖優而反為劣;适焉者,或雖劣而反為優。勝敗之林在于是矣。是故狐貉誠暖,不足以當暑;湘葛雲麗,不足以禦冬。與時不相應,未有不敞焉者也。

孔子曰:過猶不及。不及于時者蹉跎茬苒,日即腐敗,而國遂不可救;過于時者,叫嚣狂擲,終無一成,或緣是以生他種難局,而國亦遂不可救。要之亡國之咎,兩者均之。若夫明達沈毅之士,有志于執兩用中,為國民謀秩序之進步者,蓋益亦有焉矣。顧亦于常識不足,于學理不明,于是勢不審,故言之不能有故,持之不能成理。欲實行焉,而伥伥不知所适。縱奮發以興舉一二事,又以誤其方略而緻失敗者,項相望也。則相與懲焉,不複敢齒及變革。嗚呼!全國中言論家政治家,種類雖繁,究其指歸,不出于此三途。耗矣哀哉!今日千鈞一發之時哉!同人有怵于此,爰創此報,命之曰"時",于祖國國粹,固所尊重也,而不适于當世之務者,束閣之。于泰西文明,固所崇拜也,而不應于中國之程度者,緩置之。而于本國及世界所起之大問題,凡關于政治學術者,必竭同人谫識之所及,以公平之論,研究其是非利害,與夫所以匡救之應付之之方策,以獻替于我有司而商榷于我國民。若夫新聞事實之報道,世界輿論之趨向,内地國情之調查,政藝學理之發明,言論思想之介紹,茶餘酒後之資料,凡全球文明國報館所應盡之義務,不敢不勉,此則同人以言報國之微志也。雖然,西哲亦有言:完備之事物必産于完備之時代。今以我國文明發達,如彼其幼稚也,而本報乃欲竊比于各國大報館之林,知其無當矣。跬步積以緻千裡,百川學以放四海,務先後追随于國家之進步,而與相應焉,斯乃本報所日孜孜也。

發行

根據國外媒體報道,由于廣告業的疲軟拖累了整個行業,《紐約時報》也深受其害。業界分析認為,《紐約時報》2012年将從訂閱業務中獲得更多的收入,而且還将首次超過廣告收入。此勢頭表明,訂閱業務充滿潛力,将拉動《紐約時報》的業績增長。

根據調查機構的分析師預計,《紐約時報》及旗下的《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訂閱收入将超過廣告收入。《紐約時報》作為美國報紙業界的巨頭,已經開始改變其傳統的商業模式。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Outsell公司的分析師肯·多科特(Ken Doctor)稱,傳統的發行物過去約有80%的收入來自廣告業務,其他剩餘的收入則來自訂閱業務。但是,《紐約時報》創下的新裡程碑也表明,所謂的“付 費”已經彰顯出強大力量,并極大地推動了網絡讀者也來購買訂閱業務。

Evercore Partners公司的分析師道格拉斯·阿瑟( Douglas Arthur)稱:“在線訂閱業務發揮了巨大影響力。”

紐約時報》的訂閱收入增長速度也超過了其廣告業務。2011年3月底,《紐約時報》開始向讀者收取收費,讀者在閱讀在線文章時需要付費,為此,《紐約時報》也大力投資其數碼研究與發展部門,以此吸引新讀者,特别是那些來自高校的讀者。

阿瑟預計稱,“付費”讓《紐約時報》訂閱服務和廣告業務産生了巨大差距,并為《紐約時報》産生了約9100萬美元的營收,而且還将推動《紐約時報》集團的整個訂閱收入達到7.683億美元,這将比廣告營收多5290萬美元。

市場研究機構Barclays Plc公司的分析師坎南·文凱特斯瓦(Kannan Venkateshwar)和Lazard Capital Markets LLC公司的威廉·伯德(William Bird)也預測稱,《紐約時報》公司未來的訂閱業務将産生更多的收入,而不是廣告業務。據美國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的數據顯示,《紐約時報》2012年周中版的整個發行量(包括印刷報紙和網站報紙)增長了40%,達到161萬份。截至2012年9月底,《紐約時報》公司的在線付費用戶數量也達到了56.6萬人,比截至6月底的人數增長了11%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Benchmark公司的分析師愛德華·阿托利諾(Edward Atorino)稱,發行商仍未證明,數字訂閱模式能夠保持足夠快速的增長勢頭,以維持訂閱收入的增加。愛德華還稱:“至于能否維持那種增長勢頭,你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董事

《時報》的總經理是狄楚青,名葆賢,江蘇溧陽人,為前清舉人。拜康有為為師,并且與梁啟超有深交。康有為“公車上書”時,狄楚青是追随其左右的衆舉子之一。1900年,唐才常在漢口的英租界中,組織成立了“自立軍”,準備舉事起義,狄楚青曾參與策劃。後因唐才常失敗被殺,狄楚青遭到滿清王朝的通緝,被迫流亡日本,改為高姓。待數年後,此事漸息,狄楚青便回到上海,籌資開辦了要革新中國輿論的《時報》館。《時報》的總主筆為羅孝高,廣東省人,他是康有為的學生,梁啟超的同學,亦是康、梁推薦來的代表。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梁啟超淪為“保皇黨”,從而為國人所不齒。《時報》便由狄楚青獨自經營,但“保皇黨報紙”的大帽子卻抛擲不去,導緻報紙的聲望江河日下。史量才接手《申報》後,依仗張謇、趙鳳昌等人的經濟實力,千方百計地将《時報》的台柱子陳景韓挖走了,使狄楚青失去了一員平日依仗的良将。繼而黃遠庸的“北京通訊”被奪走,各書局、學校的聯絡被搶斷。《時報》的發展命脈,皆被《申報》把握去了。再加上狄楚青非常喜歡的三歲小兒,因火災與小保姆一同殒命,便意志消沉起來,于《時報》漸有厭倦之意了。終于在1921年,狄楚青撒手解脫,由黃伯惠接辦了。

文章

要求定孔教為國教

1916年9月20日,康有為在《時報》發表《緻總統總理書》,他在書中說:

"漢唐宋初,業經大亂,皆以孔教複緻治。今國體雖異,人道豈殊?而人心壞極,豈法政所宜人非天不生,非教不立,故敬上帝,拜教主,文明國之公理。耶教博愛可尊,無如吾俗難廢祠墓;佛教養魂可尚,無如吾俗難盡出家。若又棄孔教,則蕩佚為禽獸,國必将亡。近有廢小學讀經之議,有攻禮義廉恥之論,議員請廢祀天祭聖,而有司禁拜孔子,明令各省,可悚可駭。今公執政,大亂甫定,民生悴,國勢颠,富民強國之政未一舉,乃先以棄教誘民導惡,失天下心,鼓志士怒,贻百國笑,甚為公着甚為中國危之。萬國禮教主,無不跪,中國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為?昔日本大臣犬養毅與仆言,笑吾議會提議之謬,蓋大教典禮,非議院所宜及,非有司所得專。葡萄牙憲法,舊章不與民國相抵觸者照行。請大總統以葡例提交國會,并以祀上帝、拜教主之大典,永不提議。丁祭期近,立饬各省祀孔子,仍行拜跪禮,以免大教随人反複,同于兒戲,中國幸甚。昔承虛問,今遇此大事,除電内務部,用特聞,伏希裁察,有為"。康有為要求以孔教為國教。

憲法審議會審議憲法草案條文,對孔教應否定為"國教"問題展開了激烈争論,贊成者,反對者不足三分之二,緻久議未決。

評價

“報界的先鋒”——胡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