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國

滇國

中國古代國家
滇國(前278年——前109年),是中國古代西南邊疆的割據政權,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曆史學家慣稱為滇族。[1]《史記》記載,公元前278年,楚國遣楚将莊硚率領一支隊伍到達滇池地區,征服當地人後,後因歸路被秦國所斷,就留在滇池地區,建立滇國,都城在今昆明市晉甯區晉城鎮。不過,滇國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是否可歸功于莊蹻,尚不可知。而且據考古學者研究,尚不能在滇文化中找到明顯的楚文化因素。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滇國在雲南曆史上大約存在了一百七十年,出現于戰國後期而消失于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征讨雲南,滇王拱手降漢,武帝賜滇王金印。
  • 中文名:滇國
  • 外文名:
  • 簡稱:
  • 首都:
  • 主要城市:
  • 國歌:
  • 國家代碼:
  • 官方語言:
  • 貨币:
  • 政治體制:
  • 國家領袖:
  • 人口數量:
  • 人口密度:
  • 主要民族:
  • 主要宗教:
  • 國土面積:
  • 陸地面積:
  • 海洋面積:
  • 水域率:
  • GDP總計:
  • 人均GDP:
  • 國際電話區号:
  • 國際域名縮寫:
  • 時間:前278年——前109年
  • 疆域:滇池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
  • 性質:西南邊疆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名稱來源

史學界認為滇國名稱之源主要有四:一是認為滇國之名源于滇池之稱;二是認為滇國之名源于某位首領之名 ;   三是認為滇國之名源于當地語言,為漢語轉譯記錄下來;四是認為之名源于當地主體名族族稱,滇國、滇池因皆由此得名。  

發展曆史

古代滇池一帶生活着很多自稱“滇”的部落。

考古資料證實,古滇國出現的時間最遲不晚于戰國初期。  

公元前7世紀左右的春秋時期,古滇國國家機器已經趨于健全和完備了。

公元前278年,楚将莊硚率軍到達滇池地區,其目的是征服當地滇人歸附楚國,後因歸路被秦國所斷,就留在滇池地區,遵從當地習俗建立滇國。  

公元前223年,莊硚之孫将滇國都城從呈貢遷晉甯區。  

公元前122年,漢使始通滇國,滇王留下漢使,為他們派人,查找通向西面的道路,欲通身毒國。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王舉國投降,并請置吏入朝。于是漢武帝賜給了滇王之印,令其複長其民,其後,史料無滇國記載。    

疆域

“滇”是中國西南邊疆古代建立的古王國,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區為中心的雲南省中部及東部地區。   滇國區域在雲南的中部和東部,以滇池區域為中心,連接陽宗海、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片區,學術界認為,滇國的領土主要位于滇池周圍,東至石林、泸西一帶;北達會澤、昭通等地;南抵新平、元江及個舊一帶;西到安甯及其附近地區即一個東西寬約150公裡,南北長約400公裡的區域。  

春秋戰國時期滇國的地域範圍,蓋即後來西漢武帝征服滇國時即其境設置的益州郡的地域範圍。  

衣食住行

服飾

滇人服飾最普及、最常用的是麻織品   ,毛、皮也是滇人重要的服裝原材料。滇人的服飾有挑花、刺繡裝飾。  

滇人男女衣着相同,上身穿圓領對襟外衣,不系扣,衣長及膝,袖短而寬,長及肘。内衣略短,為圓領。在不同的場合其衣着略有不同,如舞蹈時,穿曳地的長衣,頭飾羽毛等。  

扣飾是滇青銅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之一,因其背有一個鈎狀扣,故名。其形狀有圓形、長方形和根據所表現的題材形成的自然形等。據其制作工藝的不同,又有素面型、圖案型、貼嵌寶石型、浮雕嵌寶石型、镂雕嵌寶石型等。佩帶扣飾的是滇人 中的上層人物。滇人的扣飾既是一種飾件,又是一種用具,系于腹間,圓形扣飾為日常生活中使用,長方形和自然形扣飾可能是在祭祀、迎賓、集會或其它特殊場合使用。  

飲食

滇人對稻作很重視,王後親自負責,春耕時舉行“籍田禮”,甚至殺人祭祀,秋收時節還專門組織人手貯存糧食。滇人的飲食既有湯羹,也有米飯,滇人最重要的肉食來源是一種巨角隆脊的“封牛”。滇青銅器中常見到雉雞、孔雀、蛇等動物,也是滇人口中之物。因為瀕臨滇池的緣故,滇人常見食物包含魚類   和貝類。  

建築

滇人多濱水而居,住在“幹欄式”建築中,幹欄式建築分為兩層,人   居上層而下層用來豢養牛羊   。在後期主要居住在井幹或者幹闌式建築中   。其他還有半地穴式的建築   。此外,石寨山、李家山都出土了銅枕、銅鎮等文物。  

出行

滇國的貴族出行,男子騎馬,女子乘肩輿 ,平民隻能以步行為主。滇人的馬具華麗而完備,西漢中晚期滇人的馬具已經很完整了,相對完整的馬絡頭,馬的項帶、額帶、鼻帶、咽帶、頰帶等都已齊備,馬絡上有纓絡裝飾,馬前有攀胸,馬頸系鈴。鞍辔也較成熟。西漢時期, “繩圈式”馬蹬在滇國已經出現。同時乘船是濱水而居的滇人最常見的交通方式。

經濟

農牧業

滇人的青銅器中,有用來翻土、點種的尖葉形鋤、寬平刃鋤、寬弧刃鋤、瓦形鋤、插等;有用來收割的角尺形鐮和爪鐮;有用來砍削的斧、鋅、鑿、鋸。滇人在農業生産中已廣泛使用青銅農具。  

從出土生産工具和貯貝器上所刻劃的出行圖和上倉圖,可見滇人農業是鋤耕農業。出土青銅器中,還有很多表現家畜的文物,有牛、馬、羊、豬、雞等,其中以牛、馬題材的文物最多。這些家畜題材文物和貯貝器上刻劃的牧畜圖、圓雕牧牛場面說明滇人的牧業仍處于晝牧夜圈階段。  

手工業

滇青銅器中有劃麻工具、紡線工具、織布工具、縫紉工具等。這些青銅器說明,滇人的紡織工藝處于手工撚線、腰機織布的發展階段。  

滇人的衣着主要是麻織品。種麻,制麻絲,再織布成衣,當是一項重要的生産活動。出現了專業作坊或手工業大戶。  

貿易

貯貝器因出土時内均裝有貝,而這些貝當是積攢所至,故名,反映了滇人喜好貯貝和視貝為貴的觀念。滇人把換來的貝作為财富或寶物存貯起來,或在本地作為一般等價物,用于交換牲畜、金屬、奴隸、寶石等。  

滇國提供的産口主要是一些土特産品和原料。由于記載匮乏,能獲知的産品主要有牛、馬、羊等牲畜和金、銀、銅等礦産品。   滇國還向外輸出一項特殊的商品即“僰僮”。

外部輸入滇國的商品,多是滇國缺乏或者不能生産的物品。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顯示,主要是一些手工業産品和外地特産及藝術品。如絲綢、銅鏡、弩機、鐵劍、鬥、鐘、鍪、熏爐、瑪瑙、玉石、綠松石、孔雀石珠管、金飾珠片、貝絲等等。絲綢、銅鏡、弩機、鐵劍等手工業産品主要由内地輸入。  

滇國同外部進行商品交換,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直接以物易物。二是通過等價物進行。  

出行方式

滇國的貴族出行,男子騎馬,女子乘肩輿   ,平民隻能以步行為主。滇人的馬具華麗而完備,西漢中晚期滇人的馬具已經很完整了,相對完整的馬絡頭,馬的項帶、額帶、鼻帶、咽帶、頰帶等都已齊備,馬絡上有纓絡裝飾,馬前有攀胸,馬頸系鈴。鞍辔也較成熟。西漢時期, “繩圈式”馬蹬在滇國已經出現。同時乘船是濱水而居的滇人最常見的交通方式。  

軍事

兵器是滇人青銅器中鑄造最為精緻并具有特點的器物之一,也是出土較多的器物。  

據兵器的功能分有長兵器、短兵器、射擊兵器、防護用具等。長兵器有戈、矛、斧、鋅、錢、戚、啄、棒、叉等。短兵器有劍和環首刀。射擊兵器有弩機、鍊和箭旅。防護兵器有盔、甲和盾。在滇青 銅兵器中,最具特點的是橫鑒兵器,這類兵器除鑒面裝飾紋飾外,還飾以圓周動物或人物。  

民族

關于滇人的情況,史籍記述有限,最早見于《史記·西南夷列傳》,後來 《漢書·西南夷列傳》、《華陽國志·南中志》,以及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基本都參照 《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關滇人的記載,但“滇人”的族屬問題,不同民族、持不同立場的學者們一直持有不同觀點。  

1、滇人屬羌人

認為滇人屬于羌人的學者大多依據以下史料:其一,《史記.西南夷列傳》上有滇王名 “嘗羌”者,此羌字與羌人的族稱相同,又《漢書.西羌傳》上有羌人酋長名 “滇零”、“滇吾”者,此滇字又和滇國名稱相同,但這種聯系未免太牽強;其二,《華陽國志·南中志》說“南中”有“叟”,而滇國也是“南中”的一部分、“叟”又屬羌人,但“南中”很廣,“南中”有“叟”不代表滇國有“叟”;其三,今滇池附近分布着很多彜族,一般認為彜族為羌人後裔,以此推斷古滇國是羌人政權,但這種推斷也經不起推敲,古代民族遷徙不斷,民族分布不能等同于兩千多年前的民族分布,況且彜族是典型的山地遊牧民族、而滇人則是典型的壩區稻作民族。

2、滇人屬濮人

認為滇人屬于濮人的依據是:《華陽國志.南中志》将“滇”與“濮”二字連稱為“滇濮”。但“濮”實為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諸民族的泛稱,并不是單一民族。  

3、滇人屬越人

認為滇人屬于越人的依據是:出土的古滇國文物與東南沿海“百越”諸族分布地出土的文物有些相似。但“越”隻是古代中國東南沿海諸族的泛稱,并不是單一民族;況且在全球不同地方,都曾經發現過相似的文物、而兩地完全沒有聯系,隻能說明全球各地的人類文明都有一定相似性。

4、滇人就是滇人

認為滇人就是滇人,不是哪個民族的分支,其後裔已經演變成當今傣泰民族。

司馬遷在告訴我們古滇國概況時,也留下許多謎團。總之衆說紛纭,各持一說。

滇國君主

下表是由《滇國史》所整理出來的,由于缺乏文字材料,大部份的滇王墓還無法确認其本名及年代。

莊蹻(M41墓主)(前278年——前256年)

M33墓主(前256年——前224年)

M12墓主(前179年——前87年)

M3墓主(前179年——前157年)

M13墓主(前156年——前141年)

M71墓主(前?年——前123年)

嘗羌(M6墓主)(前140年——前87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