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争

三十年戰争

國際戰争
三十年戰争(英語:Thirty Years' War,法語:La guerre de Trente Ans,德語:Dreißigjähriger Krieg,荷蘭語:Dertigjarige Oorlog,西班牙語:Guerra de los Treinta Años,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 Römische Reich,英語:Holy Roman Empire)的内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争。這場戰争是歐洲各國争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産物,戰争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國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并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這場戰争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亞被消滅了65%的人口,西裡西亞被消滅了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
    中文名:三十年戰争 外文名:Thirty Years' War 别名:

戰争簡介

戰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法國是信天主教的,但是為了稱霸歐洲才和新教國家站在了一起)為一方,并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中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内部諸侯林立紛争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卷入神聖羅馬帝國内戰的大規模國際戰争,又稱“宗教戰争”。

戰争背景

13世紀以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權日益衰微,各邦諸侯割據稱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的諸侯和信奉舊教(天主教)的諸侯在宗教糾紛掩飾下争奪地盤和反對皇帝專權,并分别組成“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聯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極力限制新教活動,争取舊教諸侯重振帝國皇權,并得到羅馬教皇、西班牙和波蘭貴族的支持。法國為稱霸歐洲,力圖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狀态,支持新教諸侯反抗皇權;丹麥、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德意志領土和港灣;荷蘭和英國則不願帝國勢力在北歐擴張,英國還企圖削弱西班牙的勢力。這些國家都支持新教聯盟。1618年捷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争的導火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1612~1619在位)企圖在捷克(波希米亞)恢複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為捷克國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其教堂,并宣布參加新教集會者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裝起來的新教徒沖進王宮,把皇帝的欽差從窗口抛入壕溝,史稱“擲出窗外事件”,它成為三十年戰争的開端。

戰争過程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組成,并得到羅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諸侯以及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國、瑞典、丹麥、聯合省共和國(荷蘭)以及英國和俄國組成,并得到德意志新教諸侯和捷克、特蘭西瓦尼亞,意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運動的支持。三十年戰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戰争開始的,後來則失去宗教性質。它是資本主義産生和資産階級民族形成的深遠過程的反映,是和一些歐洲國家最初的資産階級革命(1566~1609年的尼德蘭資産階級革命,1640~1660年的英國資産階級革命)密切相連的。當時,哈布斯堡王朝已成為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它竭力謀求歐洲霸權,但遭到了德意志新教諸侯國的反抗。這些諸侯國形式上加入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但實際上是獨立的。1576年魯道夫二世即位,德意志開始迫害新教徒。天主教徒與新教徒沖突過程中,形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治軍事聯盟:以普法爾茨侯爵腓特烈五世為首的新教聯盟(1608)和以巴伐利亞馬克西米利安公爵為首的天主教聯盟(1609)。德意志的國内矛盾給歐洲列強以可乘之機。

法國支持新教聯盟,以便對周圍各國建立霸權,并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邊界諸侯國地位的加強。丹麥在攫取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州後,又力圖占領德意志北部各諸侯國。瑞典則想把波羅的海變成本國的“内湖”。荷蘭極力削弱西班牙和奧地利,并使本國商船隊在古老的漢薩同盟商路(見漢薩同盟)上獲得控制權。英國既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海地區加強勢力,同時也不希望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各國強大;它在歐洲和近東的利益,其中包括同奧斯曼帝國的關系,與法國的利益發生了沖突。奧斯曼帝國雖然未參加三十年戰争,但卻指望利用這次戰争來鞏固自己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被看作是“基督教先鋒”的奧地利如若戰敗,可使奧斯曼帝國擺脫其在巴爾幹地區的主要敵人。俄國與波蘭立陶宛王國進行戰争,是為收複在波蘭瑞典對俄國的武裝幹涉(十七世紀)期間被波蘭立陶宛王國侵占的領土。

三十年戰争爆發前夕,敵對雙方均擁有常備雇傭軍,總兵力各達2.5~5萬人。這些軍隊在建制上分為旅和團。它們雖然經嚴格訓練,但軍紀和戰鬥素質都較差。瑞軍經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組,戰鬥力較強,自由農民和市民是這支軍隊的強大的來自本民族的骨幹力量。它裝備有輕型火炮和火槍(紙制彈殼),這些武器的特點是射速高。瑞軍步兵團火槍手占2/3,長矛手占1/3,其他國家的軍隊則相反。為了充分發揮步騎槍火力的威力,古斯塔夫·阿道夫把步兵和騎兵原來的縱深配置隊形改成3~6列橫隊。瑞典和其他國家軍隊的野戰炮兵由輕、重炮兵連編成。瑞軍平均每千人配備火炮5~12門,而其他國家的軍隊每千人僅配備火炮4~5門。戰争導火線是1618年的波希米亞(即今捷克)人民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民族及宗教起義。而整場戰争共分為4個階段,分别是捷克階段(1618年~1624年)、丹麥階段(1625年~1629年)、瑞典階段(1630年~1635年)及全歐混戰階段(1636年~1648年),最後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團戰敗,參戰各國于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止,共達三十年之久。

捷克階段

捷克扔窗事件

波希米亞于1526年并入神聖羅馬帝國,自那時起,波希米亞國王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派遣耶稣會教士進入波希米亞,意圖在波希米亞複興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為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對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逼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他們的教堂。于是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沖進王宮,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兩名欽差從窗口投入壕溝,是為扔出窗外事件,并成立臨時政府,由三十位成員組成,宣布波希米亞獨立。

全面反奧

1619年6月波希米亞起義軍進兵至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近郊,并與當時已繼位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斐迪南二世進行談判。斐迪南逼于形勢,在表面上假意答允進行談判,實際上在暗地裡向天主教同盟求助,并答允将來把普法爾茨選帝侯的爵位轉讓予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換取天主教同盟出兵相助。不久,天主教同盟即出兵二萬五千人,并贊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大量金錢。起義者被逼于該年八月退回波希米亞,而波希米亞議會亦于該月選出信奉新教的普法爾茨選帝侯弗裡德裡希五世為波希米亞國王。

皇帝反攻

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當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亞人自行選出國王,于是在解除維也納之圍後随即出兵反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進攻普法爾茨。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亞和普法爾茨聯軍在白山戰役與蒂利伯爵所統率的天主教同盟軍決戰,聯軍雖占有地利,但因裝備落後,終為天主教同盟軍所敗,腓特烈五世被逼逃亡荷蘭,而波希米亞則重新納入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波希米亞約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主之手。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強迫波希米亞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毀波希米亞的書籍,以及宣布德語為波希米亞的官方語言。1621年至1623年,蒂利再度擊敗普法爾茨的新教諸侯軍隊。至此戰争的第一階段——捷克階段以哈布斯堡皇室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軍獲勝為結束。

丹麥階段

全歐反奧

捷克階段的戰事雖然告終,但法國并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時期的哈布斯堡帝國複活;而荷蘭則于1621年與西班牙開戰,至此仍未結束。英王詹姆斯一世則擔心其女婿普法爾茨選帝侯腓特烈五世的命運;丹麥和瑞典則不願看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再度在全國實施有效的統治。因此,本來隻是波希米亞人民反對神聖羅馬帝國欺壓的起義戰演變為廣泛的國際戰争。1625年,法國首相黎塞留提議英國、荷蘭與丹麥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丹麥負責出兵,而英國與荷蘭則在幕後支持,由此戰争的第二階段——丹麥階段正式展開。

丹麥出兵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麥王克裡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國的支持下與新教聯盟共同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發動進攻,很快便占領德意志的西北部,與此同時,由曼斯菲爾德率領的英軍則占領波希米亞西部。這次新教聯軍可說是節節獲勝,但于16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雇用聲名顯赫的波希米亞貴族華倫斯坦的雇傭軍,華倫斯坦不負其所望,于該年4月擊敗曼斯菲爾德,其後再擊敗丹麥,并控制了薩克森。丹麥被迫于1629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簽定《呂貝克和約》,并保證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務。戰争第二階段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伸延到波羅的海告終。

全歐混戰階段

法國出兵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獲勝使得法國大為震驚,此前,法國因為自身是天主教國家,一直隻是假手他國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實力,但當丹麥、瑞典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諸侯均告失敗後,法國終于直接出兵,與瑞典聯合對哈布斯堡王朝作戰。從此戰争進入第四階段——全歐混戰階段。

法國獲勝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由南北兩路夾攻,并且一度進逼至法國首都巴黎,但最後為法軍所敗。1638年8月法國海軍打敗舉世聞名的西班牙海軍,1639年10月西班牙海軍的主力更被原來籍籍無名的荷蘭海軍殲滅。1643年5月,第四代孔代親王與蒂雷納在羅克魯瓦戰役中共同擊潰西班牙陸軍的主力。

丹麥參戰

1642年11月,瑞典軍于布賴滕費爾德再度擊敗神聖羅馬帝國軍,但此時丹麥王卻嫉妒瑞典軍的成果,并恐懼瑞典強大後,丹麥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軍攻進南德意志之際,向瑞典宣戰。丹麥曾于1644年擊敗瑞典與荷蘭的聯合艦隊,但其後丹麥海軍卻被重新組建的瑞荷聯合艦隊全殲。在經過三年(1643年~1645年)戰争後,瑞典軍成功從水陸兩路進逼丹麥,逼使丹麥停戰求和。

戰争結束

1645年3月,瑞典軍在波希米亞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軍,而該年8月法軍又于納林根會戰擊潰神聖羅馬帝國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德意志領土大部份被占領。1648年,法瑞兩國聯軍再在處斯馬斯豪森會戰及蘭斯會戰完勝神聖羅馬帝國軍。但戰至此時,雙方都已元氣大傷,結果于該年10月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締結了兩個和約——《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至此三十年戰争完全結束。

戰争影響

德意志分裂

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戰争的主要戰場,其經濟遭到極大破壞,而且戰後諸侯國各割地盤,其内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間接令神聖羅馬帝國變得名存實亡。

這場戰争,給控制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擊,使它在歐洲恢複天主教統治和建立大一統帝國的計劃成為泡影。

荷蘭獨立

這場戰争後,荷蘭與瑞士的獨立受到保障,而荷蘭更為新的海上霸主。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在戰争中不論陸戰還是海戰均告失利,并從此失去了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

法國興起

法國在這場戰争中取得了阿爾薩斯與洛林,并獲得了歐洲霸主的地位。

瑞典興起

瑞典國王取得了德意志的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并因此成為了德意志的諸侯,可以随時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務。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萬杜卡登的賠款,并從此一躍成為北歐強國。

戰術改變

戰争中諸國開始實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備軍與後勤系統,使軍隊可以進行持久戰。軍隊亦逐漸精簡化,以符合機動戰的要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所進行軍事改革,即以火槍兵取代長矛兵,先以炮兵進行集中火力的攻擊,再以騎兵出動進行突擊,最後由步兵負責清理敵軍的三段式戰法,更成為其後戰争的标準戰法。

相關作用

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三十年戰争,推動了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始。《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締結,确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被認為是近代國際關系的開端。《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的簽訂标志着近代意義上的國際社會得以形成,由它決定的國際法也真正産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構建的國際秩序影響深遠,一直延續到1815年維也納會議所确立的維也納體系。

戰争雙雄

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的一代英王,被後世稱為“現代軍事之父”、“北方的雄獅”。古斯塔夫喜歡冒險,一生中曾無數次在前線沖鋒陷陣,并且多次重傷,甚至被俘。富有騎士精神。即位初期在丹麥戰争中,通過議和贖回大量國土,後奪取芬蘭全境,幾乎控制了波羅的海沿岸。1630年參加三十年戰争,1632年在指揮呂岑戰役中作戰身亡。華倫斯坦。一名德國化的捷克貴族,自視為純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個軍事家,具備優秀的統帥能力和組織才能。三十年戰争中,華倫斯坦領導者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抗擊瑞典,守護德國。他堪稱與瑞典國王齊名的三十年戰争雙雄。功成名就之時,華倫斯坦被懷疑功高震主,最終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慘痛傷亡

這場戰争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百分之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亞被消滅了百分之65的人口,西裡西亞被消滅了百分之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