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50強

中國大學50強

中國高水平大學的綜合實力排行榜
該榜單的考察對象範圍為部分國家部(院)屬高校,目的是為了考察中國高水平大學的綜合實力、核心競争力及結構效益,為中國高水平大學科學發展提供依據,為大衆理性看待中國高等教育和中國高等學校提供參考,并為廣大考生填報高考志願提供幫助。
    中文名:中國大學50強 外文名: 别名: 對象:部屬大學 内容:綜合實力、核心競争力和結構效益 目的:促進大衆理性看待中國高等教育

評價标準

指标選擇

評價體系由核心競争力指标和社會影響力指标兩大部分組成。核心競争力指标考察高校學科建設及科研能力,體現高校綜合實力及核心競争力;社會影響力指标考察社會大衆對高校的評價,體現高校社會聲譽及影響力。兩類指标相結合,組成對高校的綜合評價。

核心競争力指标

包括學科建設和科研論文兩個一級指标:其中學科建設選取了國家重點學科及教育部全國學科排名兩個二級指标,前者代表較高水平學科的廣度,後者代表學科的高度;二者皆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評定,指标具有權威性、綜合性和代表性。

科研論文指标的選取考慮了理工自然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差異性,分别選取了各自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SCI(Science CitationIndex,科學引文索引)收錄論文、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論文和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論文三個二級指标,考察高校在理工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能力。

為使論文指标更能全面體現大學實力,反映高等學校學科建設成就,從2010年起引入了SSCI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大學文科國際發文水平。

社會影響力指标包括:高考招生、網絡知名度、國際性三個一級指标。其中,高考招生選取各高校錄取考生的平均分為二級指标;高考為我國規模最大、社會關注度最高的高等教育招生選拔考試,高考招生能夠有效體現以考生及家長為代表的社會各界對大學的評價。

網絡知名度選取學校知名度及校長知名度兩個二級指标,學校知名度體現社會對學校的關注度(及一定程度上反映學校影響力),校長知名度則體現社會對該校校長的關注度(及一定程度上反映校長社會影響力)。國際性指标為2010年新增指标,選取留學生指标作為二級指标,反映了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和對國際教育資源的吸引力。

數據處理

學科建設

(1)重點學科

處理方式:規模得分和結構得分相結合,各占50%的權重。規模得分來自于一所學校的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數;結構得分來自于該校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總數與該校博士點總數的比值。

國家重點學科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最新數據,學校博士點數來自各高校網站。

為使不同指标得分具有可比性,所有得分都經過标準化處理,所得最終分也經過标準化處理,以下其他各個指标處理方式相同。

(2)全國學科排名

處理方式:根據一所學校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開展的全國學科排名的表現賦予相應分數。隻考慮該校排在全國前一、二、三名學科,分别賦值後進行加總。

數據來源于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09年公布的第二輪全國學科排名結果(2007-2009年)

科研論文

處理方式:規模得分和結構得分相結合,各占50%的權重,SCI、SSCI和CSSCI分别計算。規模得分為一所大學2008-2010年三年間SCI收錄論文總數、SSCI收錄論文總數和CSSCI收錄論文總數的标準化分值加總,結構得分依據該校2008-2010年三年間SCI、SSCI和CSSCI論文總數與該校專任教師數量的比值得出。

SCI收錄論文數據來源從2010年起更改為更為權威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數據,SSCI收錄論文來源于WebofScience數據庫,CSSCI收錄論文數據來源于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專任教師數據來自教育部彙總的相關數據。

高考招生

處理方式:對一所大學在各個省、市、自治區平均分分别進行标準化後,根據各校在各區域招生人數加權平均,分别得出文、理科高考排名。再根據各高校文理科招生人數比例,得出高考招生的綜合排名。

高考分數采用的是2010年全國高考招生數據,數據來源于國家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授權、《高校招生》雜志獨家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分專業錄取分數線》。

網絡知名度

處理方式:以2012年1月5日為觀測點,考察各校在網絡上的出現頻度。2010年起,将“學校網頁數量”更改為“學校新聞搜索量”。

受谷歌退出中國影響,網絡知名度數據不再采用谷歌搜索引擎,百度成為唯一來源。

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發布了2013年“中國大學50強”榜單排名。該榜單2008年第一次發布,2013年已經迎來第六個年頭。課題組根據中國教育發展趨勢和頂尖大學的發展狀況,對排行榜的指标體系和排名方法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北大仍然位居大學榜第一,但在同時發布的“2013高考排行榜”上,清華文科和理科得分均超過北大居首位。

2013年中國大學50強榜單

2013排名

大學

總分

1

北京大學

98.86

2

清華大學

96.18

3

複旦大學

86.35

4

中國人民大學

85.54

5

浙江大學

85.00

6

上海交通大學

83.96

7

南京大學

82.36

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80.09

9

北京師範大學

80.07

10

西安交通大學

77.22

11

南開大學

77.02

12

哈爾濱工業大學

76.76

13

華中科技大學

76.44

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76.31

15

武漢大學

75.49

16

天津大學

74.82

17

同濟大學

74.73

18

中山大學

74.14

19

東南大學

74.07

20

中國農業大學

73.92

21

廈門大學

73.48

22

四川大學

72.93

23

華東師範大學

72.03

24

北京理工大學

71.50

25

中南大學

71.42

26

大連理工大學

71.37

27

山東大學

71.23

28

上海财經大學

70.92

29

中央财經大學

70.67

30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70.56

31

北京科技大學

70.36

32

吉林大學

70.14

33

北京外國語大學

69.17

34

西北工業大學

69.15

35

華南理工大學

69.10

36

北京郵電大學

68.99

37

北京交通大學

68.90

38

重慶大學

68.89

39

上海外國語大學

68.69

40

中國政法大學

68.36

41

華東理工大學

68.23

4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68.13

43

電子科技大學

68.04

44

湖南大學

68.01

45

國海洋大學

67.97

46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67.30

47

東北大學

67.29

48

南京理工大學

67.20

49

北京語言大學

67.09

50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66.97

特點

數說榜單北大連續六年第一上外上升7位2013年是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第六次發布“中國大學50強”排行榜。與大學排行榜同時發布的還有2013高考排行榜。六年來,北大一直排名第一。整體來看,與2012年相比,2013年排在前10名的大學大緻穩定。除了上海交通大學與南京大學名次交換外,西安交通大學取代南開大學,進入前10名。

上榜的北京高校有16所,占據“中國大學50強”的三成還多。相比往年,排行前50的大學波動不大,大部分名次波動在3名之内,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郵電大學,都上升了3名。上升最多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上升了7個位次。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首次進入“中國大學50強”,北京林業大學[微博]和西南财經大學則不再榜上有名。

華高考榜居第一文科理科均超北大在2013年的高考排行榜上,清華依然位于榜首。與以往北大文科分數最高、清華理科分數最高的局面不同,2013年,清華大學無論是文科得分還是理科得分,都高于北大,成為絕對的第一名。從綜合得分看,清華、北大兩校位于第一軍團,綜合得分達到98分以上,而接下來,複旦、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博]四所學校的得分相對接近,都在92-95分。南京大學、上海财經大學、同濟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學校位于87-90分的區間。

變化

首次引入學科權重系數學科建設指标一直是“中國大學50強”榜單核心競争力指标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排行榜在之前的評價體系基礎上,增加了學科權重系數,并将一級學科排名這一指标所占的權重從以往的10%提升到了20%,将全國重點學科的權重由30%降至20%,二者一增一減,各占一半的權重。之所以對于評價指标和排名方法做出調整,課題組組長胡娟教授介紹,大學的學科結構決定大學發展的類型,學科的水平決定大學發展的水平。

2013年1月,教育部學位中心發布了最新一輪一級學科排名結果,一級學科排名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評定,結果具有權威性、綜合性和代表性,尤其是第三輪一級學科排名的方法,各方反映良好。胡娟教授表示,榜單在總體權重設置上對一級學科排名和全國重點學科排名的權重做出調整,也是為了使對高校學科建設的考察和評價更為科學和符合實際情況。

解讀

學科資源高度集中北清人占比超1/3課題組調研發現,中國高校學科資源高度集中,北京大學[微博]、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具有更為明顯的學科優勢。考察學科排名第一情況,共有51所高校獲得了115個第一(含并列第一),其中,有49所部屬高校。也就是說,占全國2409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院校)2%的高校獲得了全部學科排名第一,且基本被中央部屬院校包攬。

其中,北大、清華、人大三校共獲得39個第一,占排名第一學科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課題組成員沈健介紹,323個排名前三的學科中(含并列),部屬院校依然獲得了近90%的優質學科資源,北大、清華、人大、複旦、浙大5校占排名前三學科數的30%以上。

基礎學科重視不足更看重學科應用性通過對比分析中美一流高校學科排名中前50情況,課題組發現,美國高校相對更為重視基礎學科建設,中國高水平大學的理科基礎學科複蓋率比美國一流高校低12%,文科基礎學科複蓋率低30%。比如說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學校工科實力強勁但在理科基礎學科上表現不佳;西安交通大學在文科基礎學科似乎投入不大,卻能擁有排名第一的商科。

另外,國内高校似乎對學科的“應用”特質更為看重,基礎學科中應用性較強的計算機、經濟學設置比例、學科排名明顯高于其他偏重理論性的學科;應用學科中,社會需求較為強烈的商學、法學、工學等學科設置比例不僅高于教育、藝術等應用學科,也要高于生物、文學、曆史等基礎學科的設置比例。留學生榜北語居首複旦超北大成第二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11年來華留學生中學曆生共有118837名,比2010年增長了10.6%。課題組成員舒穎崗介紹,2013年參評的83所高校接收的來華留學生為48610名,與前兩年相比,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穩定增長,與全國高校留學生增長的水平持平。

總體來看,2011年,全國接收留學生的高校、科研院所有660所,參評排行榜的83所大學僅占其中的12.6%,但接收了超過四成的來華留學生,顯示出中國高水平大學的強大吸引力。在本期排行榜中,北京語言大學依然占據留學生榜的第一,複旦大學[微博]超越北大在該指标上排名第二,清華大學居第三位。論文發表外熱内冷“根叔”領跑校長榜課題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即各高校在國際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在國内論文發表則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

課題組成員分析,高水平大學CSSCI論文發表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各高水平大學在教師考核過程中更加關注國外論文發表,對國内論文發表的數量要求降低所緻。

胡娟教授認為,大學國際性的提升,帶來了更多的國際發表,中國高水平大學正以更開放的姿态展現于世界面前。但是,社會服務是大學的重要職能,尤其是人文社會 科學,主要目的在于基于國内情況、解決國内問題,将最好的科研成果發到國外刊物,其實無法有效地為國家發展服務。而以英語為主的國際發表使得一些專注國内 問題但英語不是很好的學者有被邊緣化的趨勢,這樣的科研氛圍其實未必有利于學術發展。

此外,通過對大學校長網絡知名度的長期跟蹤,舒穎崗表示,大學校長的更叠帶來的往往是知名度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網絡知名度具有累加效應,通常在任時間越長,其網絡知名度也随之上升。今年,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根叔”)繼續位居“校長榜”榜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