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老腔

陝西老腔

中國戲劇藝術
陝西老腔,以皮影為依托,有着獨特的聲腔體系,它融表演、音樂、詩歌、技藝、美術于一體,因而,當地老百姓俗稱為老腔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藝術之一。
  • 中文名:陝西老腔
  • 非遺級别:
  • 非遺編号:
  • 申報地區:
  • 類别:戲劇藝術
  • 地區:陝西
  • 俗稱:老腔戲

基本簡介

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陝西老腔戲劇藝術位于傳統戲劇235号IV—91。

陝西老腔戲劇藝術起源于華陰縣衛峪鄉雙泉村,與險峻的西嶽華山遙遙相對,在《前漢書》、《華陰縣志》等史料、碑文中詳細記載了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據村中聳立的碑文記載:“京師倉又名華倉,京師庾倉,遺址一面依山,三面臨崖,地勢高敞,形勢險要,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倉城。”既是一座供應京師的糧倉,交通自然十分發達。自漢唐以來,這裡山重水複、古道蜿蜒,水運、陸地交通十分便利,是西通長安的水陸碼頭。

船夫撐船,纖夫拉纖,在困苦的勞頓中,擊舷而歌,拉纖而應。勞動者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滿足自我的感情需求。後經曆代君主又不斷将外埠的船工調遷本地,他們帶來的不同藝術與之相融合,形成了老腔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但在之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裡,老腔卻隻在華陰這一地流傳。而其傳内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承方式,也是華陰老腔成了雙泉村中張姓人家的家族戲。

和陝西地區的阿宮腔、弦闆腔、碗碗腔等其他闆腔體劇種相比,老腔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老辣。老腔的語言性很強,聲腔緊緊依附和模拟着字聲,經常把說、念、唱交織在同一個唱段,呈現出由說唱向戲曲過渡的明顯痕迹。老腔在每句唱腔旋律中都有一個三拍的樂節形式,結構于句末處,這在全國劇種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事實上,無論是在劇史的本源性、傳承的封閉性、劇種的獨存性、風格的張性等方面,老腔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

老腔中,至今還保留着大量說唱藝術的痕迹。拿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老腔可以說是最古老的戲曲Hi-Hop.中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靳之林說過:“研究皮影的人,大家都有這麼一個共識,保留說唱的越多,它就越原始。”他在觀看了華陰老腔後激動地贊譽:華陰老腔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老腔唱腔以慷慨激昂為主,像《薛仁貴征東》、《斬餘元》、《取四郡》等等,卻也不乏哀怨婉轉的,隻是這部分比例較少,隻占到10%左右。2004年,金庸先生登臨西嶽華山,在觀看老腔皮影戲後,不禁興奮題詞:“喜觀老腔皮影戲,精彩無比,歎為觀止。”

詳細解釋

險要的華倉中儲存着供應京師無以數記的糧食,繁忙的水運、陸路穿行而過。可以想見,守糧将士和漕河船夫、拽船纖夫在勞動中為了緩解勞作的疲乏,滿足自我情感的抒發,在繼承前代秦調西音藝術發展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當地民風民俗的影響下,形成了賦含秦風秦韻、慷慨激昂、雄壯強悍的老腔藝術。老腔戲劇藝術承續西音秦調的基本結構,保留了藝術源發時期的自然形态,在戲劇唱腔、曲式結構、音樂伴奏樂器使用等諸多方面盡顯古文化之遺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