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

世界上最早誕生的文字
這是源于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這種文字是由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所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約3000年的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于泥闆上,少數寫于石頭、金屬或蠟闆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杆或木棒在軟泥闆上刻寫,軟泥闆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并不一定屬于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采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差異相當多。由于多在泥闆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杆或木棒來壓印在泥闆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号。英語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複合詞,而阿拉伯人則稱之為“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haṭṭ mismari,意思是“釘頭文字”)
  • 中文名:
  • 别名:
  • 正文字數:
  • 始興年代:
  • 名稱:楔形文字
  • 出現時間:公元前3200年左右
  • 創造者:蘇美爾人
  • 分類:古老文字
  • 用途: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
  • 起源: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

概覽

古代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希臘線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國甲骨文字一樣,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大約公元前3200年(烏魯克文化IV期),生活在兩河流域地區(今伊拉克南部)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并且最早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蘇美爾語,蘇美爾文明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并不一定屬于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采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差異相當多。由于多在泥闆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杆或木棒來壓印在泥闆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号。

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闆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号演化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号都成為多馀。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

橫行書寫,于是全部楔(xiē)形符号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卧。由于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号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準确含義”隻能根據上下内容來确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以掌握。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傳說

《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在蘇美爾(Sumerians)流傳的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中寫道烏魯克國王恩美卡就是創造楔形文字的人。該書成文于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目前為止,西方學者都憑這段詩歌認定恩美卡就是創造楔形文字的人。但詩歌中沒有明确說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國王之前是否有文字,隻是強調“國王把文字寫在泥闆上”,且“這樣的事情從未遇見”,況且也有不合邏輯之處:國王恩美卡将自己創造的文字寫在泥闆上,讓信使拿給阿拉塔王看,面對新創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這顯然不合邏輯。因此隻能說恩美卡國王創造楔形文字是傳說。

《伊楠娜與基恩》這是部神話說的是烏魯克的保護神伊南娜(Inanna),前往其父親智慧之神基恩的住處埃利都(Eridu)騙取“文化财産(me)”,并回烏魯克慶功的事。文中有一句“nam-dub-sar ma-,<他給了>我書寫手藝”但由于曆史記載不詳,原文開頭與結尾都有殘缺,成文年代有争議,且現實中在埃利都并沒有發現早期文字。

其他傳說:在古希臘祭司貝洛索斯的《巴比倫尼亞志》(Babyloniaka)中,歐涅斯(Oannes)在早上從海裡出來教授巴比倫人書寫、耕作、建築等,夜晚又回到海裡。在亞述的傳說中的馬都克之子納布(Nabu)教化愚民,包括書寫。

起源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都發源于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裡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征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都發源于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裡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征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之前蘇美爾人就開始使用這種文字,它是至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号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來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幹脆用一個符号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詞,因此就用同一個符号“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幹後再進行燒制。這種燒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叙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極為複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蘇美爾,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蘆杆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闆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着寫,每一個筆畫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後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争論了近兩世紀。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百科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

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于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上述兩種觀點長期并存,相持不下。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發,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争論。

這一觀點起源于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确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的船帆座×号超新星,這是人類曆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這顆星在今天隻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并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可以想象,這種神秘的自然現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于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現,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發展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并不像楔形,而隻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号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複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号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号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複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号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複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适應人們的需要。于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義,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蘇美爾文字是逐步産生的,正如我們現在所知,其間由借助圖形表達某種觀念到文字的出現經過了1000年的演化過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開始刻圖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為擁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塊岩石表示“鐵石心腸”,或者用一棵樹表示一幢房屋。

大約500年以後,由圖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時,蘇美爾神廟的管理人員使用許多規範化的簡圖,把它們結合起來保存神廟的财産檔案和商業交易檔案。

盡管這一時期的書寫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圖畫表示人及具體事物的階段,發展到了用圖畫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隻碗表示食物,一個人頭加一隻碗則表示吃的意思。

又過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舊有文字,因為到那時最初的圖畫已變得非常系統化,以緻人們不再把它們視為圖畫,而須視之為純粹的符号;這些符号有許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詞,而成為與其他同類符号結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詞的音節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的這種文字體系達到了充分發展的階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要難以掌握得多。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從蘇美爾時代殘存下來、在近代被發掘出來的楔形文字文獻都是抄寫在泥版上的。這些泥版中,大約90%是商業和行政記錄,其餘的10%則是對話、諺語、贊美詩和神話傳說的殘篇。

蘇美爾人的對話采用這樣的形式:兩個角色在辯論中站在對立的一方互相駁辯——夏天對冬天,斧頭對犁子,或者農夫對牧人。由于雙方均有許多可以立足的根據,因而辯論通常沒有輸赢。另一方面,殘存至今的蘇美爾諺語則提供了明确的觀點。

一則令人着迷的蘇美爾處世格言這樣講:“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發師呆的地方,必有毀謗傳出”。

楔形文字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為人類帶來了文明的“火種”。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遺産繼承了下來,并有新的發展。與此同時,閃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們語言的發音,也采用楔形文字進行書寫。直到希臘時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統治的每個民族都是這樣做的。

傳播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随着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楔形文字法

楔形文字法的界定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地區各奴隸制國家以楔形文字锲刻而成的法律的總稱,這些國家包括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依蘭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國家,它産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紀随新巴比倫的滅亡而消亡(在消亡時間上有分歧)。

這些國家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于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相似,因而決定了他們的法律有一些同樣的地方。

楔形文字法的産生和發展

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間,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相繼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這些早期國家已經有自己的首腦、長老議事會和訴訟機構,已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傳統的部落習慣法逐漸向法律過渡。

據曆史記載,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經有了用楔形文字記載的零星的法律規範,如禁止欺騙、偷盜等。

約公元前21世紀末,烏爾納姆創建了烏爾第三王朝,統一了兩河流域南部,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國王集軍事、行政和司法大權于一身。為了統治需要,頒布了《烏爾納姆法典》,用楔形文字寫成,除序言外,有29條條文,其内容已涉及到損害與賠償、婚姻、家庭和繼承以及刑罰等,反映出法典對奴隸主利益和私有制的維護,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标志着古代東方法已進入成文化階段。對以後兩河流域的立法産生了重大影響。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兩河流域南部又處于分裂狀态,當時的一些城邦國家也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典。主要有《蘇美爾法典》和《蘇美爾親屬法》、《李必特伊絲達法典》,《俾拉拉馬法典》等,它們仍舊基本上繼承了《烏爾納姆法典》的風格,但涉及的範圍更為廣泛。到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的第六代王漢穆拉比完成了兩河流域的統一,并制定了《漢穆拉比法典》(又稱石柱法),它的制定是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标志着楔形文字法發展到較完備的程度。直至公元前1世紀,楔形文字法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征

1、法律的結構體系比較完整,一般采用序言、正文和結語三段論式的表述方法。正文部分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序言和結語多以神的名義強調立法的目的,标榜立法者的功績,貫徹“君權神授”思想,強調法典的“公平”、“正義”和神聖不可侵犯性,要求人們必須遵守,目的在于加強法典正文的神聖性和權威性。

2、法律内容涉及面廣,幾乎涵蓋了法的基本領域,如民事、刑事、訴訟等均有論及,但不少問題仍由習慣法調整,并保留同态複仇的傳統。

3、基本是司法判例的彙編,沒有規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則。

4、雖然把法律描繪為神的意志的體現,但它們并非“神定法”。沒有宗教道德規範,完全是實在的市俗法律關系的規定。

文學考究

當一個楔形文字用于單詞拼寫或在句子中充當語法結構時,原來該字表示的意識便不複存在,如蘇美爾語中的AN,詞意為“天”或者作為/an/的音符:ba-an-dù(他建造)中,AN表示主語是第三人稱,于“天”的意思無關,讀作diĝir則意為“神”。在阿卡德語中借用了該字符表示“神”的意思,但讀作ilum,ilu,il,後來發展成了一新音符/il/(igi眼),作為數詞“千”時讀lim,或構成單詞a-wi-lim人的。

參考許慎對六書的定義,将原始楔形文字分類如下:

象形

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由兩種

1:根據實物的本體造字

(1):整體指代整體

(2):部分指代整體

2:根據兩物體間的動作關系,表示行為,動作或由行為動作而産生的結果。

指事

指事字由兩部分組成:基本符号,一般以已有的象形字為主;定符。

會意

會意字有以下特點:有兩個象形字組成;該字拆分後為兩個獨立的象形字;該字的字意與所組成的象形字字意有關。

如:原始楔形文字“吃(GU7)”由“頭(SAG)”和“面包(NINDA)”組成。而烏爾的楔形文字中将“頭”換成了“嘴(KA)”,“嚼(TUKUR2)”由“嘴(KA)”“大麥(ŠE)”組成。烏魯克原始楔形文字中的“男奴(IR3)”由“男人(UŠ或NITA,NITAH)”和“山地(KUR)”組成,意為“來自山地的男子”。

形聲

這裡的形聲字多指雙音節的原始楔形文字,且聲符一般為單音節字,以标出該雙音節的首音節或尾音節。

轉注

轉注一般都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傳統,思想模式和宗教信仰上,如形狀像“星”的楔形文字可以表示“天(AN)”,“神(DINGIR)”等。某些字的字形是一種工具,有的字意卻是使用這種工具的人,如形如“鑽”的字表示“木匠(NAGAR或NANGAR)”,有的字意是用這種工具所進行的動作,如用“人腳”表示“走(DU)”,“站(GUB)”,“帶來(TUM2)”。

假借

德國學者魏泰克認為在蘇美爾人創造出原始楔形文字之前,原始印歐人已經創造了文字,因為原始楔形文字中某些字的字音被他認為從原始印歐語假借而來,如形狀像一種車的字在原始楔形文字中讀作GURUŠ,表示年輕人,像原始印歐語中的*kṟs-o(意思也表示年輕人)。

拉丁轉寫

法國學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編寫了一份同音字符标準表,音節及序号是根據使用頻率決定的。如讀音為/tu/的字可用一下符号表示:

tu=TU tú(=tu2)=UD tù(=tu3)=DU tu4=TUM其中第一個tu所指代的音節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别用銳音符和重音符表示,在往後相對使用頻率較低的就用數字表示。tux表示該音的新記号而又未列入/tu/範圍的音。總的來說,以上各種不同的标号都讀/tu/,都表示同一個音值。

若轉寫文獻時用到阿卡德語詞彙,一般用斜體拉丁字母拼寫阿卡德語音節:bi-i-tum。

就像埃及語中的定符和漢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組合文字中不發音:ĝiš,用于木制品前,拉丁轉寫時寫于詞的前上角,當然也有轉寫時寫于詞的後上角的,là。

轉寫時有三種轉寫方法:

原文轉寫:原文音節拼寫用短線相連,詞符用蘇美爾語中該詞的讀音表示。這種轉寫法可以很好的反映阿卡德語表音表意文字混用的特點。要求正确表達原始字符的排列,正确劃分音節和拼寫單詞。規範轉寫:用單詞的形式拼寫單詞,不寫連字符,用阿卡德語書寫蘇美爾詞符。這樣能正确反映阿卡德人在讀寫文字時的特點和發音特點。書寫時使用了原來楔形文字所沒有的長音符号和縮合元音符号以表達塞姆語特有的弱化輔音和長元音。合并轉寫:即将原文轉寫和規範轉寫混合使用:音節符使用原文轉寫,詞符寫成阿卡德語單詞或在後面用括号括住蘇美爾語原詞。在必要時也會使用一些輔助的符号:

+:表示這個符号由兩個符号構成,如ù=IGI+UDU×:表示這個符号由兩個符号構成,但後一個字在前一個字中間,如GU7=KA(口)×NINDA(面包)x:殘缺損毀的符号[]:現代學者對殘缺符号所進行的修複<>:古代書吏書寫時遺漏的字,由現代學者補上{}或《》:古代書吏書寫錯誤或重複使用的符号,被現代學者删除!:表示這個符号前的一個符号是古代書吏寫的錯别字,被現代學者改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