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曆險記

湯姆·索亞曆險記

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
《湯姆·索亞曆險記》是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1876年發表的代表作品,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上半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普通小鎮上。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敢于探險、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幹一番英雄事業。小說的時代在南北戰争前,寫的雖是聖彼得堡小鎮,但該鎮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曆,對美國虛僞庸俗的社會習俗、僞善的宗教儀式和刻闆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湯姆·索亞曆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1]
  • 中文名:湯姆·索亞曆險記
  • 别名:
  • 作者:馬克·吐溫
  • 類型:
  • 連載平台:
  • 最新章節:
  • 是否出版:
  • 英文名: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 類别:長篇小說、兒童文學
  • 字數:177000
  • 出版時間:1876年
  • 主要人物:湯姆·索亞
  • 文學地位: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之一

内容簡介

湯姆幼年喪母,由姨媽收養。聰明頑皮的湯姆受不了姨媽和學校老師的管束,常常逃學闖禍。一天深夜,他與好朋友哈克貝裡·芬到墓地玩耍,無意中目睹了一起兇殺案的發生。因為害怕被兇手發現他們知道這件事,湯姆、哈克貝裡帶着另一個小夥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島上做起了“海盜”,弄得家裡以為他們被淹死了,結果他們卻出現在了自己的“葬禮”上。經過激烈的思想鬥争,湯姆終于勇敢地站出來,指證了兇手。不久之後,在一次野餐活動中,他與他心愛的姑娘貝姬在一個岩洞裡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饑寒交迫,面臨着死亡的威脅。後來終于成功脫險,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兇手埋藏的寶藏。

基本内容

作者:(美)馬克·吐溫(Twain,M) 成時 譯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070718

出版時間:1998-03-01

頁數:220

裝幀:平裝

内容簡介

《湯姆·索亞曆險記》記述了主人公湯姆·索亞因反對死闆嚴格的家庭生活,厭煩學校裡枯燥乏味的功課,所以才離家出走,和他的小夥伴哈克貝利·芬一道去冒險。他夢想着有朝一日能成為統帥衆強盜的首領。

精彩書摘

第六章

星期一早晨,湯姆心裡不痛快。每逢星期一早晨,他總是這樣--因為從這天開始又得在學校裡慢慢受一星期的罪。一般說,到了這一天,他就希望沒有假日倒好一些,因為有了插在中間的假日便得重新落入羅網這件事要更加難受得多。

湯姆躺着動腦筋。他突然想起他要是病了就好了,那樣就可以呆在家裡,不用去上學。這似乎有些可能。他把自己全身五髒六腑都琢磨了一遍,找不出什麼毛病,又檢查了一遍。這回,他覺得似乎探到了肚子痛的症狀。他用滿心的希望去鼓勵這種症狀。但它很快變弱,一會兒就全部消失了。湯姆繼續往下想。突然,他發現了什麼!上排有一顆門牙松動了!好運氣;他正要開始哼哼,像他說的,“開個頭”,忽然想到,他要拿這由頭去跟他的姨媽理論,她會幹脆拔掉它,那可痛着哪!他想了想,眼下暫且留着這牙作後備,繼續找找。過了一會兒,什麼新想法也沒有。然後,他記得聽醫生講過,有某種病令人兩三個星期卧床不起,而且弄得不好還會丢一根手指頭。于是他急煎煎地從被單下扳起受傷的腳大拇趾頭,舉起察看。可是他不知道必須有哪些症狀。不過嘛,這似乎還是值得一試的。他于是精神頭十足地哼哼起來。

希德睡得正熟,人事不知。

湯姆哼得更響啦,想象着他已開始覺得那腳趾頭痛了。

希德沒有反應。

這時,湯姆因為使勁,已經氣喘籲籲了。他歇了會兒,然後憋足了勁兒又發出一連串很棒的哼哼聲。

希德照舊打鼾。

湯姆惱火了,他喊着:“希德!希德!”并去搖晃他。這招果然管用。湯姆又開始哼哼。希德打了個哈欠,伸伸懶腰,噴噴鼻子,用胳膊肘撐起身子,開始瞪着湯姆,湯姆接着哼哼。希德開口了:

“湯姆,喂,湯姆!”(沒反應)“嗨,湯姆!湯姆!怎麼啦,湯姆?”他搖了搖湯姆,焦急地盯着湯姆的臉。

湯姆呻吟出一句話來:

“哎,别,希德,别搖我。”

“怎麼啦,是什麼毛病,湯姆?我得去叫姨媽。”

“可别--沒有事兒。過一會兒興許會過去。誰也别叫。”

“可我一定得叫!别這麼哼哼,湯姆,聽了怪吓人的。你這樣哼了多久啦?”

“有幾個小時了吧,哎唷!别這麼搖我,希德,你快要了我的命啦!”

“湯姆,你幹嗎不早點叫醒我?哎,湯姆,别這樣哼哼!聽得我心驚肉跳的!湯姆,到底有什麼事?”

“希德,我原諒你所有的事。(哼哼)所有你對不起我的事。我死了以後--”

“啊,湯姆,你不是快死了吧?别死,湯姆--哎,别死。興許--,,

“我原諒每一個人,希德。(哼哼)你就這麼跟他們說。還有,希德,你替我把我的窗框格跟我的那隻獨眼貓送給鎮上新來的那個女孩,再告訴她--”

希德已經一把抓起自己的衣服跑了。這下湯姆是真的在受罪啦,他的想象力起了大作用,使他的哼哼頗有點兒真情實感。

希德飛步跑下樓梯,喊道:

“哎,波莉姨媽,快來!湯姆快死啦!”

“快死啦?”

“是啊,您别磨蹭--快來吧!”

“見鬼!我不信!”

不過她還是飛快地沖上樓梯,希德和瑪麗緊緊跟着她。她臉色發白、嘴唇哆嗦着到了床邊,上氣不接下氣地說:

“湯姆!湯姆,你怎麼啦?”

“哎,姨媽,我--”

“怎麼回事,孩子--究竟怎麼啦?”

“哎,姨媽,我受傷的腳大拇趾頭快爛啦!”

老太太一屁股跌坐在椅子裡,笑了又哭,接着又哭又笑。這樣一來倒使她恢複過來了,她說:

“湯姆,你可真吓着我啦。你給我少說這種胡話,别來這一套。”

湯姆停止哼哼,疼痛從腳趾頭消失了,他有點讪讪的,他說:

“波莉姨媽,它像是在爛了,疼得可兇啦,疼得我壓根兒顧不上我的牙了。”

“你的牙,哼!你的牙又怎麼啦?”

“有一顆活動啦,疼得要命!,,

“行啦,行啦。别再開始哼哼啦,張開嘴。不錯--那顆牙真的活動啦。不過就這,你不會疼死。瑪麗,拿根絲線給我,再從廚房取塊火炭來。”

湯姆喊起來:“哎喲,姨媽,求求您,别拉掉它。它已經不疼啦。它要再疼的話,我也不會鬧騰的。求你别拉,姨媽,我沒想呆在家裡不上學啊!”

“噢,你沒想,是不是?原來你是為了呆在家裡不上學,去釣魚,才搗的這亂?湯姆啊湯姆,我這麼疼你,你呢,看來是變着法兒要做些可惡透頂的事來傷我的心。”

這時候,拔牙的工具已準備就緒。老太太把絲線的一頭打個圈牢牢系在湯姆的牙上,另一頭拴到床柱上。然後她夾過那團柴火,突地往孩子的臉前一伸,差點兒碰着。這一來,那顆牙已經晃晃悠悠地吊在床柱上了。

不過,所有的磨難都會帶來補償。吃過早飯,湯姆上學去。哪個孩子見了他都眼紅,因為,他上牙間的豁口,使得他吐起唾沫來與衆不同,讓人羨慕。湯姆身後聚了一大群對這種表演感興趣的小家夥。有一個割破手指的小孩兒,剛才還是大家尊敬、喜愛的對象,一下子發現自己沒有了追随的人,而失去了榮光。他的心沉甸甸的。他用裝得鄙夷不屑的口氣說,像湯姆·索亞那樣吐唾沫算不了什麼,其實他并不這樣認為。可另外一個男孩說了句“酸葡萄!,'他隻好像個丢盔卸甲的英雄似的走開了。

圖書目錄

第一章你—你湯姆——波莉姨媽規定了自己的職責——湯姆練吹口哨——一次挑戰——偷進家門

第二章強烈的誘惑——戰略謀劃——老實人上當

第三章湯姆當将軍——得勝受賞——愁雲慘霧中的幸福——得與失

第四章功課的煎熬——上主日學校——校長——“表現自己”——湯姆出盡風頭

第五章一位中用的牧師——在教堂裡——高潮

第六章自我檢查——醫治牙病——半夜念咒——巫婆與鬼怪——謹慎從事——幸福的時刻

第七章定約——初次傳授——犯錯誤

第八章湯姆定下方針——老戲新演

第九章森嚴的場面——盜墓者出場——印第安人喬造假供詞

第十章莊嚴起誓——恐懼引出悔恨——精神上的懲罰

第十一章穆夫·波特自動到來——湯姆的良心起作用

第十二章湯姆表現得大度寬容——波莉姨媽心軟了

第十三章小海盜——前往聚會地點——篝火夜話

第十四章營地生活——一場風波——湯姆偷偷離開營地

第十五章湯姆私行察訪——探聽明白情況——回營報告

第十六章一天尋歡作樂——湯姆透露秘密——海盜們得了教訓——暴風雨夜襲——印第安人的戰争

第十七章追念過世的英雄們——湯姆的秘密之奧妙所在

第十八章湯姆的感情受到追究——奇妙的夢——蓓姬·撒切爾相形失色——湯姆醋意大發——狠心的報複

第十九章湯姆告發兇案真相

第二十章蓓姬處于險境——湯姆仗義勇為

第二十一章孩子們的口才——姑娘們的大作——冗長的幻景——孩子們出了惡氣一

第二十二章辜負了湯姆的信任——準備受嚴懲

第二十三章老穆夫的朋友們——穆夫·波特出庭受審——穆夫·波特得救

第二十四章湯姆成為全鎮的英雄——白天春風得意,半夜膽戰心驚——捉拿印第安人喬

第二十五章有關國王和鑽石——尋找寶藏——死人與鬼

第二十六章鬧鬼的屋子——瞌睡鬼——一匣子金币——倒運

第二十七章打破疑團——小偵探

第二十八章試圖找到二号——哈克放哨

第二十九章野餐會——哈克跟蹤印第安人喬——“報仇”活兒——救寡婦

第三十章威爾士人向大家報告——哈克受追問——消息傳開——轟動全鎮的最新消息——希望轉為絕望

第三十一章探險出征——麻煩開始了——迷失在洞中——漆黑一片——找到了二号,但自身并未得救

第三十二章湯姆講脫險經過——湯姆的冤家尚未就擒

第三十三章印第安人喬的下場——哈克和湯姆交流情況——向山洞出征——免遭鬼擾的護符——“一個好安逸的地方”——陶格拉斯寡婦家的招待會

第三十四章公開一個秘密——瓊斯先生的打算落空

第三十五章境況大變——可憐的哈克——制定新曆險計劃

結束語

附錄

本書編者前言

本書人物原型的說明

寫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時期。龐大的、機器轟鳴的工廠的出現,集體化的大生産組合以及大刀闊斧的進取精神促使了美國工業的突飛猛進,使得以往平靜而又無多少競争的年代裡蔚然成風的禮貌行為和道德涵養準則逐漸失去了栖身之地。因此,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溫文爾雅的摒棄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南北戰争,它像一種催化劑,在摧毀了奴隸制的同時,也加速了維多利亞社會結構的崩潰過程,把年輕人推進向傳統宣戰的潮流,使他們體内潛藏已久的被壓抑的暴力進發出來,去摧毀那個不合适宜的19世紀社會。

馬克·吐溫就是在這個大曆史背景下創作《湯姆·索亞曆險記》的,因此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經曆濃縮進了這部小說,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時代縮影,使它脫離了一般庸俗的兒童回憶格調,讓它充滿了時代的活力。

馬克·吐溫曾在《湯姆·索亞曆險記》的序言中寫道:“這本書裡所描繪的冒險故事大多都實有其事,其中的一兩件是我的親身經曆,其餘的是我兒時夥伴們的故事。” 正如作者所說,《湯姆·索亞曆險記》是作者童年的縮影,而故事中那些迷戀财富的貪婪惡人們的行徑,更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場真實寫照。看似風平浪靜的小鎮,其實暗藏貪婪的陰謀,當時的美國社會正值資本暴漲時期,瘋狂地追逐财富已成整個美國社會不可遏制的風氣。故事中的湯姆·索亞,調皮搗蛋,不受拘束,似乎對闖禍獨有天賦,但是這正是人類心底渴望自由的童真可愛一面。馬克·吐溫用一個孩子的視角敲響了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的浮誇社會的警鐘。

人物介紹

湯姆·索亞

全名托馬斯·索亞,本小說的主人公。他是個聰明愛動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姨媽罰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他卻會忽悠别人說刷牆是件很好玩兒的事兒,讓其他孩子搶着為他刷牆。湯姆骨子裡具有冒險風格,他會約上小夥伴們去做海盜。湯姆也足智多謀,他和哈克一起破壞了殺人犯喬埃的陰謀,最終讓壞人惡有惡報。

哈克貝利·費恩

聖彼得斯堡鎮上公認的“野孩子”,他的父親是個酒鬼,不會照顧哈克。但是哈克卻心地純良,他不受約束是一個自由自在的流浪兒;湯姆與他關系要好,把他當作知心朋友,後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婦一命而被寡婦收養。

波莉姨媽

湯姆的姨媽,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平時戴個老花鏡,但是看人的時候喜歡

從鏡框上看,不通過眼鏡看人。對于湯姆要求嚴格,一心想把湯姆教導成有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

莫夫·波特

一個“酒鬼”,為了掙錢買酒喝而去幫年輕的魯濱遜醫生盜墓,結果被同夥印第安·喬伊陷害,被誣陷為殺人兇手,後由于湯姆的勇敢作證才得以洗脫罪名。

印江·喬伊

印第安人,陰險狡詐,在與莫夫·波特一起幫魯濱孫醫生盜墓時殺死了醫生,并把罪名嫁禍給了莫夫·波特,但最終因貪财而餓死在山洞裡。

貝基·撒切爾

撒切爾法官的女兒,活潑可愛,湯姆的意中人,湯姆在見到她第一眼時就“愛”上了她。她有一雙藍眼睛漂亮迷人,一頭金發編成兩條長長的辮子,上穿白色襯衫,下穿繡花燈籠褲。

喬伊·哈波

湯姆最好的玩伴,知己,與湯姆、哈克貝利·芬一起在傑克遜島上度過了一段他們一心向往的海盜生活。

作品鑒賞

作品思想

《湯姆·索亞曆險記》是馬克·吐溫所着的最受歡迎和喜愛的兒童小說之一,在1876年首次出版。《湯姆·索亞曆險記》标志着馬克·吐溫的現實主義創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本書以歡快的筆墨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理,并以其與小市民庸俗保守的生活加以對照,突出了那種生活的枯燥與沉悶。湯姆淘氣活潑,富于幻想有正義感,為了擺脫現實的種種束縛,充分享受自由的樂趣,打算外出去冒險。所有這一切都與資本主義的生活環境相抵觸,為世俗的道德和教會的戒律所不容。總的來說,揭露美國地方生活的停滞庸俗及宗教的僞善是小說的主要思想内容。

湯姆絕不僅僅是一個逗人發笑的頑童,作為馬克·吐溫用來颠複當時流行的說教式的兒童文學作品的一個角色,他首先反抗的就是大人社會的道德标準。比如,他蔑視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即便是他的種種惡作劇和冒險,如果細細追究起來,其實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渴望别人承認,要成為一個英雄。

這本書争議最大的是結尾。因為在故事最後,一直反抗大人世界的湯姆居然妥協了,被一直渴望逃離的所謂文明社會收編了,和大人站到了一起,不但自己成為了一個好市民,還把逃走的哈克貝利找了回來,規勸他做一個體面人,接受那個有錢寡婦的收養,不然連他湯姆自己都會被人瞧不起。這,顯然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然而,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湯姆的這種變化,這本書的原版編者約翰·C.葛伯就指出:“作品其實是對成長進程的一種嘲諷性的說明,因為湯姆最後更接近于聖彼得堡的成人,這些成人往好裡說是虔誠而善感﹔往壞裡說則遇事不能容忍,生性殘酷……馬克·吐溫很可能是想提醒我們: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往往越來越看重社會習俗和社會的贊許與否,越來越喪失我們對個人自由的熱愛。”

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湯姆内心桀骜不馴、行為頑皮乖張。但在公衆面前,他有時卻試圖顯得乖巧規矩。在主日學校的課堂上,他因為某些特質的欠缺或者是用心不足,在背誦《聖經》這個項目上遠遠地落後于其他所有孩童,但他卻憑借物物交換的方式,得來了可資證明自身勤奮和聰明的小票,并在衆人矚目的情況下換來了獎品。這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他痛根讀書和背誦,痛恨主日學校,卻又願意挖空心思,甚至不借舍棄自己的許多“寶貝”,隻為換取那些隻有通過他所痛根的讀書和背誦才能得到的小票,隻為得到他所痛恨的主日學校頒發的獎品?湯姆真的隻是為了得到那本作為獎品的《聖經》嗎?顯然不是。此時的獎品更多的是一個符号,一個代表了勤奮、聰明、耐心、虔誠、榮耀的符号,代表了社會規範的一種承認。當湯姆登台接受獎勵,和代表了社會規範的法官和其它大人物一起時,這種承認在當時當地換來了人們的豔羨、其它男孩子咬牙切齒的嫉妒、湯姆熱切要給他心儀的女孩展示的地位。他被社會規範定義為了高于其他孩童的孩童,得到了超過旁人的社會認同感,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他對社會規範的承認是他受到社會認可的前提條件,即使湯姆欺騙、玩弄社會規範,他也不能、也不願背離社會規範。

馬克·吐溫在這部經典作品中,通過湯姆和其曆險經曆,展示了他對所處時代虛僞庸俗的社會規範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對其深惡痛絕,不吝辛辣諷刺,想要反抗擺脫,一方面對其無所不在的強大力量和重要性有着透徹深刻而又無可奈何的認識。作為一個作家,本人内心的矛盾和好紮,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去。

藝術特色

從寫作方面看:小說情節緊湊,而且含義深刻。小說通過湯姆生活中一系列情節,批判了資産階級兒童教育的清規戒律;小說的時代雖在南北戰争前,寫的雖是聖彼得斯堡小鎮,但該小鎮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運用了對比和誇張的手法,深刻諷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貪婪以及資産階級道德和宗教的虛僞。小說的心理描寫細緻生動。

馬克·吐溫在《湯姆“索亞曆險記》裡對主日學校的描寫無不充滿了諷刺、嘲笑的意味。校長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人,“他手裡非拿着一本聖詩不可,就好象一個歌唱家開音樂會的時候,從台上走到前面去獨唱,非把歌單拿在手裡不可一樣——雖然誰也不知道那是為什麼:因為在台上受罪的那些人從來都不會用得上那本聖詩或者那張歌單。”校長的道貌岸然在他給湯姆發獎品——一本精美的《聖經》時被嘲諷到了最大程度。校長給湯姆發獎品時,心裡很明白,要是這孩子能在他的大腦裡儲存着一丁點《聖經》裡的知識的話也就讓人心滿意足了,所以,他根本沒有資格領獎。但是,湯姆不知從哪裡弄來的《聖經》背誦合格證——九張黃條兒,九張紅條兒和十三張藍條兒——都一點不假,票面部有效,無法推脫。這時,那些曾經拿背誦《聖經》的條子給湯姆以換取其出賣刷牆特權的孩子們猛然醒悟了過來,而給湯姆發獎的校長卻還蒙在鼓裡,眼睜睜地讓這個肚子裡沒有一點兒《聖經》知識的湯姆得到了《聖經》背誦的最高榮譽。這真是一種盡情諷刺、嘲弄的“黑色幽默”。

對牧師的諷刺和嘲弄卻另有一番風趣。當牧師把全世界各族人民團聚在一起的,作了一番偉大而動人的描述時說:“那時候,獅子和羔羊會在一起躺下,有一個孩子領着它們。”這時候,湯姆很願意做那個孩子。湯姆做到了,但不是領着一起躺下的獅子和羔羊,而是獅子狗和它的“老虎鉗甲蟲”。獅子狗和“老虎鉗甲蟲”不能友好相處。當獅子狗和“老虎鉗甲蟲”一起躺下的時候,獅子狗因冒犯了“老虎鉗甲蟲”而被它狠狠地夾了一下。獅子狗痛得大叫起來,在教堂裡的過道上狂奔亂竄,叫個不停,“它從聖壇前面橫過講堂,又順着另外那條過道飛跑;以光的速度在它的軌迹上前進。最後這條痛得發狂的獅子狗越出了它的跑道,跳到它主人的懷抱裡;他把它使勁往窗戶外面扔出去,那陣痛苦的叫聲很快就小了下來,終于在遠處聽不見了。”

當湯姆和哈克來到凄涼的墓地,躲藏在三棵大樹後面的時候,他們目睹了一場兇殺案的發生。這場兇殺案形成了一個懸念,因為真正的殺人犯印江·橋埃把殺人罪名推脫掉,放在了酒鬼莫夫·波特身上,而稀裡糊塗的莫夫·波特竟真以為自己殺了人。這個懸念還為以後一系列的懸念埋下了伏筆。真正的殺人犯印江·橋埃和被冤技的莫夫·波特這時候在讀者那裡構成了一種張力,使他們産生了矛盾、神秘、期盼和不安的心理。在沒有讀到結果之前,他們會十分焦慮地使出渾身解數來給出一個令他們自身的倫理、道德感到滿意的結果。

随着湯姆勇敢地指證印江·橋埃為真正兇手,這個故事似乎了結了,讀者的張力也似乎消解了;但是,印江·橋埃的逃跑又在讀者那裡形成了新的懸念和張力。雖然後面的思念和張力經過了多次起伏後,以湯姆和哈克找到黃金而告結束,但作者最後又在讀者心裡埋下了一顆懸念的種子,那就是湯姆和哈克決定要去當強盜。這麼起起伏伏、叠叠蕩蕩的懸念大大激發了讀者的想像力、理解創造力和閱讀興趣,使他們的内在感官在心靈深處産生出一種遊戲快樂和美的感受。

後世影響

《湯姆·索亞曆險記》自出版以來,就廣受追捧,是史上最經典的曆險記之一。該書大獲成功之後,馬克·吐溫又創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1884年),被後人推崇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還原了19世紀中後期最真實的美國社會。而《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中的主人公正是《湯姆·索亞曆險記》中的哈克貝利·費恩”,因此也被認為是《湯姆·索亞曆險記》的續篇。

本書的姊妹篇是《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湯姆·索亞曆險記》被選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7課(隻選入了梗概和精彩片段)、蘇教版初中7年級上冊課本和川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32課,受到廣大學生及讀者的歡迎。

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著名諷刺文學作家、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也是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他經曆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作品有《競選州長》(1870)《鍍金時代》(1874)《哈克貝裡·費恩曆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馬克·吐溫,1835年11月30日生于美國密蘇裡州佛羅裡達的鄉村,美國幽默大師、小說家、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馬克·吐溫作品風格以幽默與諷刺為主,既富于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湯姆索亞曆險記》(長篇)、《百萬英鎊》(短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