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

校長

漢語詞語
校長(xiào zhǎng),漢語詞語。在秦漢時期指的是下級軍官,後經演化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辦學機構管理部門任命的學校行政負責人。另外還有不少人的綽号名為“校長”。現在主要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辦學機構管理部門任命的學校負責人。校長綜理全校的校務,對外代表學校,對内主持校務。清政府迫于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于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并在全國範圍内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校長與副校長均屬于校黨委常務委員會。
    中文名:校長 民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 學位/學曆: 職業: 專業方向: 職務: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 拼音:xiào zhǎng 古代:秦漢時期指的是下級軍官 現代:學校行政負責人

古代官名

官名。秦、漢下級軍官。校為軍事編制單位名,校長當取校中之長意,但非校的最高指揮官,後者為校尉。《續漢書·百官志二》謂每一陵園設令一人,下有丞及校長各一人,校長主兵戎盜賊事。則校長為陵園衛兵之隊官。2、秦亭長所屬人員有校長,見出土雲夢秦簡《封診式》,與“求盜”并列。3、漢代守衛皇帝陵園的官名。

行政負責人

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辦學機構管理部門任命的學校行政負責人。校長綜理全校的校務,對外代表學校,對内主持校務。十九世紀末20世紀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幹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将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廷的視野。

清政府迫于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于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并在全國範圍内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新學制将學校分為“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和“大學堂”等幾個等級,但“小學堂”和“中學堂”之間界定較模糊,直到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才得以明朗,并逐步分化為初中和高中,學堂的行政負責人稱"總理"或"監督"。1912年學堂改為學校,學校行政負責人改稱校長,沿用至今。

現在,世界各國的各級各類學校皆設置校長。一般地說,各國對校長的共同要求是:必須懂得學校教學、教育和管理工作,并受過專門的教育管理專業的教育或培訓;應具備教學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能力;要有相當的教學、教育和管理的教育實踐經驗和理論素養,思想品德修養好,在教師中有一定威望。

校長的職責在各個國家也有所不同。如美國和日本的學校校長,除對外代表學校、對内負責全校工作外,大多不直接擔負教學任務。而蘇聯則強調校長除領導和管理學校外,還要直接從事教學、教育工作,如兼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體制在不同曆史時期都有過變化。中國共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逐步走上正軌。因而更強調校長必須要懂得學校教學、教育和管理工作。

校長的職責,具體内容繁多,大緻可分4類:①行政職責;②輔導職責;③指導職責;④研究和實驗職責。随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校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對各級各類學校校長的培養、選拔、任用以及他們的職責正在不斷改革和探索。

黨委書記

(Chancellor):由于中國特殊國情,高校黨委書記的行政地位高于校長,但一般不參與主持校務,不以“校長”稱。

中國大陸

中國高校目前實行中共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一般代表政府執行國家教育政策,接受校黨委書記的領導。該體系下的主管人員多具有博士及以上學曆或教授級别,個别分管行政工作的人員可能為碩士學曆。

校長與副校長均屬于校黨委常務委員會。

人物代稱

在大陸軍事政治社區為方便審查代指蔣中正(蔣介石),取自其曾經任黃埔軍校校長職務。

蔣先生也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人物外号

在香港樂壇尊稱譚詠麟為“校長”。他說:“隻要需要我來,我随時随地都可以,我和他的這份情誼永遠不會變。“

花火雜志《燕歸來熙》作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