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教育課程
思想品德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本課程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本課程的特點是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堅持正确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課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國情教育。課程教學方法要堅持正确的思想導向、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客觀地記錄學生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的成長發展過程,關注學生的發展差異,及發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點,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應采用多元、開放的評價方式,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工作的分析與反思。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
    中文名:思想品德 外文名:Moral education 别名:

簡介

思想品德:一門為小學初中學生思想道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綜合性必修課程。其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國情教育。(也指一個人應具備的一項素質,是意識行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判斷一個人的思想品德,除了考查日常行為意識的表現外,還要考查政治信仰和道德方面的表現)

課程特點

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思想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情感,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學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二、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确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三、實踐性: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确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性從學生适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内容進行有機整合。

四、綜合性:從學生适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内容進行有機整合。

基本理念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範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确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态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堅持正确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範也隻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内化。本課程将正确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内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課程目标

總目标

本課程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

分類目标

情感、态度、價值觀: 

熱愛生命,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 

親近自然,愛護環境,勤儉節約,珍惜資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樂于助人,誠實守信。 

熱愛勞動,注重實踐,熱愛科學,勇于創新。 

尊重規則,尊重權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熱愛集體,具有責任感、競争意識、團結合作和奉獻精神。 

能力:

培養愛護自然、鑒賞自然、保護環境的能力。 

發展觀察、感受、體驗、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養交往與溝通的能力。 

初步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斷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夠負責任地做出選擇。 

增強自我調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學會理智地調控自己的情緒。 

能夠逐步掌握和不斷提高搜集、處理、運用社會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學會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和進行反思。        

能夠理解法律的規定及其意義,理解社會生活中的必要規則,能遵紀守法,增強尋求法律保護的能力。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知識: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征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認識個體發展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了解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的道德規範。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義。

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基本路線、基本國策和世界概況。

課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不斷正确認識自我,悅納生理變化,認識青春期心理。學會調節情緒,增強調控自我、承受困難和挫折、适應環境的能力,形成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态。客觀地評價自己,培養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品質。

道德品質教育:體會生命的可貴,熱愛生活。培養自尊、自立、自強精神。——能夠分辨是非,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善于與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知道孝敬父母和誠實守信是做人根本,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做一個誠實的人。——學會關心、尊重、寬容、理解他人,樂于助人,與人為善。

法律教育: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理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維護合法權益。了解我國法律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增強自我防範意識。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能夠正确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法律與社會秩序目标:知道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增強法律意識。認識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國情教育:積極适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認識成長的社會環境,提高生活适應能力。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關心祖國的發展和命運。承擔社會責任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會穩定,樹立公平意識。懂得公平需要正義,激發社會正義感。理解自己負有的社會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認識國情愛我中華: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熱愛中國共産黨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及其途徑,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力量的使命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認識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報效祖國。

教學方法

一、堅持正确的思想導向 在教學中,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準确把握課程目标,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

二、強調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适應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讨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

四、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課程評價

評價目的

是為了考查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所達到學習目标的程度,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保證課程目标的實現,使評價成為促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品德發展與提高的過程。

評價原則

課程評價必須堅持正确的思想價值導向,有利于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及發展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意識。

評價既要重視學生對本課程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要考查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開始形成了好公民所應有的态度、能力、價值觀和行為。

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

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5.要重視對學生評價的反饋。反饋是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采用何種評價方式或方法,評價結果都應反饋給學生。對學生評價的反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饋既可以是及時的、也可以是延時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時機,促進學生的品德發展。

學生學習評價

評價應客觀地記錄學生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的成長發展過程,關注學生的發展差異,及發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點,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本課程倡導如下評價方法:觀察觀察法主要是指教師在自然狀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為,并記錄下來,作為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的依據。描述性評語教師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用描述性的語言将學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現,如态度、能力和行為等寫成評語,評語應采用激勵性的語言。項目評價按照不同項目将學生分成若幹小組,由學生自主設計活動計劃,可以圍繞真實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活動。要求學生收集、組織、解釋或表達信息,如提交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等。師生可以就小組成就進行分析,将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談話教師通過與學生各種形式的對話,獲得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的信息,據此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成長記錄建立學生的成長足迹袋。記錄學生在本課程學習中的各種表現,主要是進步和成就。以學生的自我記錄為主,教師、同學、家長共同參與,學生以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評價過程。考試考試方式應靈活多樣,如辯論、情景測驗等,紙筆測驗隻是考試的一種方式,避免用終結性的、單一的知識性考試來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及思想品德狀況做出評價。

教師的教學評價

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應采用多元、開放的評價方式,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工作的分析與反思。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要關注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程目标,是否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願望。為了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要建立以教師自我評價為主,學生、同事、學校領導、家長共同參與的教師評價制度。建立以校為本,以教研為基礎的教師教學個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導教師對自己或同事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反思與評價,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不得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惟一标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