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1995年發行文藝月刊
《咬文嚼字》創刊發行于1995年1月,發行者為上海文化出版社。報刊版式為32開,約50頁,主要内容則為糾正媒體藝人、名家作品的錯别字。因内容頗具特色,《咬文嚼字》已成為中國境内漢語文化品質“捍衛者”角色,并共發起了多次“社會查找錯字活動”。并造成一定影響,2007年,台灣藝人伊能靜新專輯的“綸巾”念法與稍早神舟六号錯寫成“神州六号”的反應,與該刊物有密切關系。2014年2月,《咬文嚼字》給春晚挑錯,張國立讀錯"血脈偾張"。2014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雜志社評出2014年十大流行語。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咬文嚼字 類别:文藝月刊 語種:漢語 主管單位: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編輯單位:《咬文嚼字》編輯部 創刊時間:1995年1月 主要欄目:卷首幽默、語林漫步、借題發揮、過目難忘 出版周期:月刊 國内刊号:CN31-1801/H 國際刊号:ISSN1009-2390 郵發代号:4-641 定價:3.00 元 報刊版式:32開48頁

基本内容

《咬文嚼字》是由郝銘鑒任主編的由《咬文嚼字》雜志社出版發行的期刊類雜志,創刊于1995年1月,自創刊号起一直是32開、48面,每月出版一期。“宣傳語文規範,傳播語文知識,引導語文生活,推動語文學習”是其辦刊宗旨;編輯、記者、校對、廣告從業人員、文秘、節目主持人和教師、學生為其主要閱讀對象。自1995年創辦以來,為了保證刊物的質量,編輯部作出了一系列的規定,比如,每采用一篇稿子,至少要查閱三部工具書;每一期校樣,至少要有十個校次;每一期成品,至少要有五人重新審讀。針對性強,專門剖析報刊、圖書、廣告、影視中的各類語文差錯;知識性強,尤其有些知識不是課堂裡、詞典裡能等到的;其口号是“咬書咬報咬刊,咬天下該咬之錯;嚼字嚼詞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

榮譽記錄

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

開設欄目

卷首幽默、語林漫步、衆矢之的、借題發揮、連珠炮、一針見血、校園叢談、詞語春秋、八面來風、熱線電話、辨字析詞、追蹤熒屏、碰碰車、一字難忘、百家會診、文章病院、向你挑戰、語絲

編委會

顧問:張斌,濮之珍

名譽主編:郝銘鑒

執行主編:黃安靖

副主編:王敏

編委:何偉漁,陳必祥,金文明,姚以恩,孫歡,張榮

特約編委:汪惠迪(中國香港),田小琳(中國香港),周鳳五(中國台灣),林國安(馬來西亞),吳英成(新加坡)

責任編輯:金長依

發稿編輯:裴蓓,王蘇

組織活動

2012年12月11日,《咬文嚼字》揭曉“2012年圍觀名家博客”活動結果。12位被“咬嚼”的名人當中,周國平、郎鹹平、方舟子語言文字差錯較少,位列差錯率“榜尾”;而收藏名家馬未都與“80後作家”韓寒、郭敬明則差錯較多,排名差錯率“榜首”。

“和傳統媒體不同,網絡上的名家博客屬于‘自媒體’,沒有中間的編輯環節,因此它們事實上反映了社會語言運用的真實水平。”《咬文嚼字》總編輯、知名語言文字專家郝銘鑒認為,眼下網絡語文對于社會語文生活的輻射力越來越強。粉絲數量龐大的名人博客,對社會語文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超越一家報紙。而從“圍觀”結果來看,網絡語文的混亂“名人”難辭其咎。

《咬文嚼字》開“咬”茅盾文學獎得主

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近日宣布了一份“沉甸甸”的名單,被列入此次“咬嚼”範圍的茅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阿來的《塵埃落定》、張平的《抉擇》、張潔的《無字》、徐貴祥的《曆史的天空》、柳建偉的《英雄時代》、麥家的《暗算》、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劉醒龍的《天行者》、畢飛宇的《推拿》、莫言的《蛙》。

12名人遭“咬嚼”,語文“過關”者寥寥

2012年《咬文嚼字》共選取了新浪網上的12位知名博主,每月“圍觀”一人。首個被“咬嚼”的是方舟子,緊随其後的是郭敬明、韓寒、黃健翔、郎鹹平、李承鵬、李銀河、馬未都、錢文忠、徐靜蕾、鄭淵潔、周國平。整個“圍觀”活動曆時一年,吸引數萬網民參與,共對12位名家提出了11萬餘條(含重複)差錯質疑,最終語言文字專家組認定了其中538條差錯。

根據“圍觀”結果,著名學者、散文家周國平的文字很嚴謹,他的博文差錯率僅為萬分之零點七,對語言文字的嚴謹使用令人歎服。緊随其後的是财經名人郎鹹平,差錯率也在萬分之一以内。

業内對出版物文字差錯檢查所設定的“合格率”為萬分之一。這意味着,12名博主中僅有兩人語文“過關”,其餘人表現均有欠缺。

“網絡名人”低級差錯多、知識性差錯多

從“圍觀”結果來看,不少“網絡名人”寫博客往往信馬由缰,對待語言文字态度草率,造成了許多低級差錯。

例如,童話大王鄭淵潔把“寒暄”誤成“寒喧”,“股掌之間”誤為“鼓掌之間”;微博女王徐靜蕾把“生僻”誤為“生癖”,“剖腹産”誤成“抛腹産”;韓寒把“見人不救”誤成了“見人不久”;李承鵬把“日理萬機”誤成了“日理萬基”;馬未都把“遣唐使”居然寫成了“譴唐使”……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此外,錢文忠把管仲的“倉廪實而知禮節”當成了孔子名言;韓寒把水域隻有3000多平方公裡的鄱陽湖說成“幾萬平方公裡”;郭敬明說“太廟”在“天安門的後門”;馬未都稱《康熙字典》有五萬餘字等,都屬于“贻害”更大的知識性差錯。

網絡語文混亂,名人應率先垂範

《咬文嚼字》為何耗時一年“咬嚼”名人博客?郝銘鑒對此解釋稱,這些網絡名人“生活熱情高,博客受衆多,社會影響大,具有巨大的社會引領作用”,以這些人為目标,是希望他們率先垂範,為網絡語文的規範運用樹立榜樣。

他表示:“網絡語文水平的高低,影響着漢語的發展方向。眼下我國網絡語文空前繁榮,也空前混亂,呈現出一種語言文字應用領域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亂用文字的人多了,好像也成了‘約定俗成’,成了法不責衆……但如果網絡語文持續混亂,漢語的精緻優美就會遭到破壞。長此以往,漢語的表達和交際功能就會受到損害。”

《咬文嚼字》副總編黃安靖對此分析指出:“第一、網絡沒有傳統媒體的編輯、校對環節,無法對語文差錯進行過濾;第二、網絡寫作沒有門檻;第三、一些網絡寫手對語言文字缺乏敬畏之心,寫作态度極為粗疏,甚至到了随意糟蹋祖國語言文字的程度。”

郝銘鑒呼籲說,一方面,網絡上影響力巨大的名人應該以身作則、嚴于律己,重視語言文字的規範應用。另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應關注網絡上的語文運用,探尋引導網絡語文規範運用的有效途徑。

《咬文嚼字》給春晚挑錯張國立讀錯"血脈偾張"

2014年2月,《咬文嚼字》糾正了馬年馮氏春晚主持人張國立誤讀的一個成語,“血脈偾張”究竟該怎麼讀?當晚,張國立将血脈偾張誤讀稱“血脈pen張”,其實這是錯誤的讀法,正确讀法是“血脈偾(fèn)張”。咬文嚼字挑錯春晚這一讀音,也是大多數民衆常常讀錯的一個成語。

“血脈偾張”“偾”讀fèn,意思是“奮”“起”;張,即擴張。“血脈偾張”本義是血液流動突然加快,以緻血管膨脹,青筋鼓起。而張國立在合唱《光榮與夢想》結束後,深情地說:“這雄壯的歌聲,真是聽得讓人血脈pen張啊!”盡管沒有出現字幕,但咬文嚼字對此挑錯稱,有人認為應該寫成“血脈贲張”,其實正确的寫法是“血脈偾張”。無論是“贲”還是“偾”,張國立讀pen都是錯的。

代表活動

“咬嚼”名人、節目

名人遭“咬嚼”

2012年12月11日,《咬文嚼字》共選取了新浪網上的12位知名博主,每月“圍觀”一人。首個被“咬嚼”的是方舟子,緊随其後的是郭敬明、韓寒、黃健翔、郎鹹平、李承鵬、李銀河、馬未都、錢文忠、徐靜蕾、鄭淵潔、周國平。整個“圍觀”活動曆時一年,吸引數萬網民參與,共對12位名家提出了11萬餘條(含重複)差錯質疑,最終語言文字專家組認定了其中538條差錯。

根據“圍觀”結果,著名學者、散文家周國平的文字很嚴謹,他的博文差錯率僅為萬分之零點七,對語言文字的嚴謹使用令人歎服。緊随其後的是财經名人郎鹹平,差錯率也在萬分之一以内。業内對出版物文字差錯檢查所設定的“合格率”為萬分之一。這意味着,12名博主中僅有兩人語文“過關”,其餘人表現均有欠缺。

從“圍觀”結果來看,不少“網絡名人”寫博客往往信馬由缰,對待語言文字态度草率,造成了許多低級差錯。例如,童話大王鄭淵潔把“寒暄”誤成“寒喧”,“股掌之間”誤為“鼓掌之間”;微博女王徐靜蕾把“生僻”誤為“生癖”,“剖腹産”誤成“抛腹産”;韓寒把“見人不救”誤成了“見人不久”;李承鵬把“日理萬機”誤成了“日理萬基”;馬未都把“遣唐使”居然寫成了“譴唐使”……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此外,錢文忠把管仲的“倉廪實而知禮節”當成了孔子名言;韓寒把水域隻有3000多平方公裡的鄱陽湖說成“幾萬平方公裡”;郭敬明說“太廟”在“天安門的後門”;馬未都稱《康熙字典》有五萬餘字等,都屬于“贻害”更大的知識性差錯。

《咬文嚼字》為何耗時一年“咬嚼”名人博客?郝銘鑒對此解釋稱,這些網絡名人“生活熱情高,博客受衆多,社會影響大,具有巨大的社會引領作用”,以這些人為目标,是希望他們率先垂範,為網絡語文的規範運用樹立榜樣。

開“咬”茅盾文學獎得主

《咬文嚼字》宣布了一份“沉甸甸”的名單,被列入此次“咬嚼”範圍的茅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阿來的《塵埃落定》、張平的《抉擇》、張潔的《無字》、徐貴祥的《曆史的天空》、柳建偉的《英雄時代》、麥家的《暗算》、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劉醒龍的《天行者》、畢飛宇的《推拿》、莫言的《蛙》。

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聽寫大會誤判影響冠亞軍名次

剛剛落幕的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受到觀衆廣泛關注,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漢字文化的重視。2013年11月8日,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編輯部聲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存在明顯誤判,并且這一失誤影響了比賽冠亞軍的名次。

《咬文嚼字》編輯部糾錯聲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表示:“如果這是一個錯誤,我們會承認錯誤和道歉,但在讨論之後,我們發現其中還有争議。”關正文透露說,節目裁判組給出了與《咬文嚼字》方面不同的意見,可以看做是的官方解釋。

(具體《咬文嚼字》指央視聽寫大會誤判影響冠亞軍名次詳細内容可翻閱參考資料:

十大流行語

2012年十大流行語

1、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正能量”本是物理學名詞,霍金《時間簡史》中就用過:“宇宙中的物質是由正能量組成的。”“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着《Ripitup》(中文譯名《正能量》),其中将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内在潛能,可以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當下,人們為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貼上“正能量”标簽。

出自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狄仁傑遇到案情難解之處,時常會問副手李元芳:“元芳,你怎麼看?”而李元芳的回答通常都是:“大人,此事蹊跷,背後隐藏着一個驚天的陰謀。”2012年的流行,是源于一起網絡事件。泉州有一女孩疑似被肢解後墜落高樓,警方判斷為自殺。一名網友以“元芳,你怎麼看”進行嘲諷,暗指案情背後或有蹊跷。該句式于是迅速流行,人們多将它綴于某個句子或語段的末尾,表達某種質疑、嘲諷或公開征詢看法。

2012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态和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引起廣泛關注。此紀錄片的走紅,使得“舌尖上”也受到了人們的青睐,俨然成了飲食文化的“代言人”,靈活地表達與之相關的豐富意蘊。如“舌尖上的中國”,即中國的飲食文化;“舌尖上的快樂”,意思是品味美食的樂趣;而“舌尖上的愛情”則可以理解為與飲食息息相關的愛情生活。

一般而言,槍戰中如果躺在地上,中槍的概率是最低的。“躺着也中槍”于是用來形容無緣無故地受到牽連,或被卷進是非。出自周星馳電影《逃學威龍》中的一句台詞。劇中雙方激烈打鬥,某人裝死,另一人向地上發了一槍,正中裝死的人,裝死的人叫道“我靠!躺着都能中槍!”如今也有人使用縮略形式“躺中”“躺槍”,還有人幹脆說“中槍”,表達的都是同樣的意思。

指高大、富有、帥氣的男人,是由三個單音節形容詞并列構成的準固定詞組。“高富帥”和“白富美”(膚白、錢多、貌美),是擇偶方面最有優勢的男人和女人。最初這兩個詞是網民對青春偶像劇和日本動漫中男女主人公特征的概括,表達了對虛拟世界裡“高富帥”與“白富美”之間童話婚戀的豔羨,同時也寄托着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對平凡現實的自我解嘲。“高富帥”和“白富美”現已成為日常生活裡的熱門詞語。

“中國式”的說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說《中國式離婚》,改編成電視劇後曾火熱一時,衍伸出“中國式XX”等說法。而2012年,網友提出的“中國式過馬路”,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成為“中國式”爆發的導火線。媒體上出現大批以戲谑口吻議論國人或中國社會問題的“中國式XX”,如“中國式接送孩子”“中國式相親”“中國式插隊”等等,于戲谑中表達自嘲與質疑。

意思是壓力像山一樣大。這個詞是由我國男女老少最為熟悉的外國人名“亞曆山大”,通過諧音、暗喻演變過來的。前半部分諧音,後半部分暗喻。後來又出現變體“鴨梨山大”,更加诙諧有趣。“壓力山大”一問世,就被人們廣泛接受,一來是交際上的需要,二來是念着順口、聽着順耳,并且幽默感十足。

8、贊先在網絡上流行,然後打入傳統媒體,有動詞、形容詞兩種用法。作動詞的“贊”可以替代許多雙音詞:贊美、贊賞、贊歎、贊同、贊許,以及稱贊、誇贊等。作為形容詞的“贊”表示好,一說來源于台灣,理由是台灣有一家報紙評選的2011年台灣年度漢字就是“贊”字,一說吳方言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大部和上海)一向用“贊”表示好,如上海話裡“蠻贊”便是很好的意思。

9、最美“最美麗”的簡稱,新興的用法“最美+身份”的組合作為一種對人物的美稱在2012年已成為感動中國的新力量。這種組合的流行始于“最美媽媽”。2011年,一個2歲女童從10樓墜落,正在樓下的吳菊萍沖過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而吳菊萍左臂粉碎性骨折,人們稱贊吳菊萍為“最美媽媽”。此後各種“最美”稱号不斷湧現,如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最美戰士高鐵成、最美女法官厲莉……

本義是“接土地之氣”,民間常說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當地的)土地之氣(泛指自然環境和氣候)。流行語“接地氣”中的“地”用的是比喻義,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氣”就是“貼近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實際”“反映百姓真實生活情感”。莫言的小說就是“接地氣”的一個典型。而黨員幹部“接地氣”,就是要深入基層,廣泛接觸民衆,了解民衆的苦與樂、民衆的意願和需求。

2013年十大流行語

1.中國夢

中國夢以其清新的理念和親和的風格,為廣大民衆所認同,成為2013年度的全民流行語。

2.光盤

光盤就是吃光盤中飯菜的意思。2013年1月,北京一家民間公益組織發起“光盤行動”。随後,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号召大家節約糧食。“光盤”被捧為時尚新詞,“今天你光盤了嗎”成為流行語。

3

倒逼,即逆向促使。倒逼來源于經濟領域中貨币供給的倒逼機制。如今擴大了使用範圍,“由下而上”“由流溯源”“由果問因”等行為,都可以稱“倒逼”。

4

從日語引進的新詞,意思是在逆境中反擊成功。如今意義和用法拓展,新事物沖擊舊事物、後浪推前浪等等,都可稱逆襲。

5.微××

“微”本指小、細、輕、少、弱等,如今成了一個時尚語素,生活中出現了一批以“微”命名的新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聞、微電影等等。“微××”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模式。

6

指的是在微博上十分活躍并擁有衆多粉絲的公衆人物,通常把粉絲超過50萬的微博用戶稱為網絡大Ⅴ。大Ⅴ幾乎都是網絡上的意見領袖,有着不容小觑的号召力和影響力。

7.女漢子

“女漢子”指帶有“純爺們性格”的女性。

8.土豪

本是漢語中固有詞語。在20世紀上半葉,特指有财有勢橫行鄉裡的地主惡霸。今日之“土豪”泛指現實社會中富而不貴的群體。

9.奇葩

本來指珍奇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不同尋常的優秀文藝作品。如今廣為流行的“奇葩”,則來源于網絡,常用來比喻某人某事或某物十分離奇古怪,世上少有。

10.點贊

起源于各大社交網站的“贊”功能。當下頻頻出現在報刊上的“點贊”,詞義有了演變,它成了點評的一種。與點評不同的是,點贊隻說好話。

2014年十大流行語

1、“頂層設計”一詞位列2014年“十大”之首。“頂層設計”原是系統工程學概念,意思是從頂層開始,對工程項目的各個層次、各個要素、各個方面統籌規劃,以便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标。後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作為一個政治名詞,“頂層設計”指的是政府的“戰略管理”,其核心是整體性、全面性、長遠性以及重大性、全局性目标的設定,是政府統籌内外政策和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思維方式。

2、“新常态”位列第二。“新常态”來自英語,本來描述的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西方經濟恢複緩慢而痛苦的過程,有人概括為“一低兩高”,即“低增長、高失業、高債務”。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态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新常态”一經流行,已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

3、“打虎拍蠅”入選2014年年度熱詞第三,是“老虎蒼蠅一起打”的簡稱。“老虎”喻指位居高層的腐敗官員,“蒼蠅”則指身處基層的腐敗官員。“打虎拍蠅”反映了黨中央在懲治腐敗這一大是大非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

4、其他入選的流行語有“斷崖式”,人們用“斷崖式”形容幅度大、勢頭猛的下行狀态,運用範圍十分廣泛。如反腐領域有“斷崖式降級”,股市有“斷崖式暴跌”,樓市則有“斷崖式降價”,還有人把氣溫大幅度下降說成“斷崖式降溫”等等。

5、“你懂的”,本是網絡用語。2014年3月2日,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在回答關于周永康傳聞的提問時說:“無論什麼人,無論職位有多高,隻要觸犯黨紀國法,就要嚴厲懲處。我隻能回答成這樣了,你懂的。”“你懂的”就此一夜走紅,主要用于兩種場合:一是由于許多人都知道,說話人不必多說或無需說明。二是由于涉及敏感話題,說話人不願說、不能說或者不便說。

6、“斷舍離”,出自日本雜物整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斷舍離》一書。她倡導通過“做減法”,收拾好自己居住的房屋,讓自己生活在寬敞舒适自由的空間,從而尋求壓力的緩解和心靈的釋放。随着圖書的暢銷,“斷舍離”成為時尚新詞,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如今,“斷舍離”已成為一種現代生活的理念。

7、“失聯”,即“失去聯系”的意思。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一架載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飛機與管控中心失去聯系,至今下落不明。新聞報道中反複出現“失去聯系”的說法。為了簡便,一個新的縮略詞“失聯”應運而生。

8、“神器”,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十大神器”的說法,比如盤古開天地的神器叫“開天斧”,女娲補天的神器叫“補天石”。古代人類對宇宙間許多現象無法認知,難以解釋,隻好“歸功”于“神”的力量。如今将某種新器物或高科技産品稱為“神器”,目的是強調其獨特的“神奇”功效。

9、“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縮略。電視劇《武林外傳》和電影《甲方乙方》都使用過“高端大氣上檔次”這個七字短語,後凝結為三字詞“高大上”。2014年,“高大上”的使用率和知曉率大幅提升,迅速成為喜聞樂見的全民流行語,适用範圍也更廣泛了。

10、“萌萌哒”即“萌萌的”,本為網絡詞語,如今已演化為大衆流行語。“萌”即可愛,重疊為“萌萌”,則是很可愛的意思。“哒”讀da,本為音譯用字,諧音“的”,顯得俏皮、幽默而親切。“萌萌哒”三字連用,意為太可愛了,人、事、物均可使用。

十大語文差錯

《咬文嚼字》雜志社每年年底都要例行“咬”一下—發布十大語文差錯,2014年12月24日發布的2014年十大語文差錯,有八個來自媒體報道。

其中,第一大語文差錯為:“兩會”報道中的常見用詞錯誤,混淆了“議案”和“提案”。“兩會”召開期間,常見政協委員提交議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類說法。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議案”。而“提案”是政協委員和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向政協全體會議或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書面意見和建議。

其他的錯誤還包括中央巡視工作報道中的常見用字錯誤:“入駐”誤為“入住”。國家計生新政宣傳中的概念錯誤:“單獨二孩”誤為“單獨二胎”。此外,還包括APEC會議報道中的一個病态詞語“國際間”;馬航MH370失聯事件報道中用詞滞後,“通信”誤為“通訊”;明星“污點”事件報道中,将“拘留”誤為“逮捕”;影視作品中的常見繁體字使用錯誤:“松樹”誤為“松樹”。例如,年内熱播的《紅高粱》電視劇中,便有“三徑寒松含露泣”的聯語。其實,“松”“松”是兩個不同的字。文體新聞報道中的用典錯誤:“折桂”誤為“折桂冠”。“桂冠”可以奪得、赢得,但不能說“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