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達

劉思達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
劉思達,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雲南,200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現為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美國律師基金會博士研究員。中文著作《失落的城邦:當代中國法律職業變遷》于2008年1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博士論文《割據的邏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生态分析》于2009年6月完成。自2009-2010學年度起,劉思達博士将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社會學系與法學院擔任助理教授,講授《法律社會學》《職業社會學》《當代中國社會》等課程。[1]
  • 中文名:劉思達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籍貫:
  • 畢業院校:
  • 職業:
  • 主要成就:
  • 出生地:北京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80年
  • 祖籍:雲南
  • 研究方向:法律社會學與職業社會學

基本情況

劉思達,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雲南。200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現為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美國律師基金會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社會學與職業社會學,近年來一直緻力于關于中國法律職業的實證研究。曾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外法學》《社會學研究》《社會理論》《北大法律評論》《清華法治論衡》、Law & Society Review、Law & Social Inquiry等學術期刊上發表過十餘篇中英文論文,并著有大量關于中國法律改革與法律職業的随筆文章。n

基本履曆

1998-2002年北京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

2002-2009年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獲碩士(M.A.)、博士(Ph.D.)學位;

2009年至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社會學系、法學院助理教授;

2010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别研究員。

學術成果

著作

《割據的邏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霍姆斯讀本:論文與公共演講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譯著)2009年;

《失落的城邦:當代中國法律職業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With or Without the Law: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Ordinary Legal Work in China, 1979-2003.” Forthcoming in Chinese Justice: Civil Dispute Resolu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s. M. Y. K. Woo, M. E. Gallagher, and M. Goldma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What Do Chinese Lawyers Want? political Values and Legal Practice.” Pp. 310-333 in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d. C. Li.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0); (with Ethan Michelson).

“Birth of a Liberal Moment? Looking through a One-Way Mirror at Lawyers’ Defense of Criminal Defendants in China.” Pp. 65-107 in Fighting for Political Freedom: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Legal Complex and Political Liberalism, eds. T. C. Halliday, L. Karpik, and M. M. Feeley. Oxford: Hart Publishing(2007) (with Terence C. Halliday).

論文

“Lawyers, State Official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Symbiotic Exchange in the Chinese Legal Services Market.” The China Quarterly, forthcoming in June 2011;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Political Embeddedness: Understanding Politics in the Work of Chinese Criminal Defense Lawyers.” Law & Society Review, forthcoming(2011);

The Politics of Crime, Punishment, and Social Order in East Asia.” Annual Review of Law & Social Science 6(2010): 239-258 (with David Leheny);

“Recursivity in Legal Change: Lawyers and Reforms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Law & Social Inquiry 34(4)(2009): 911-950(with Terence C. Halliday);

Globalization as Boundary-Blurring: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Law Firms in China’s Corporate Law Market.” Law & Society Review 42(4)(2008): 771-804;

“Beyond Global Convergence: Conflicts of Legitimacy in a Chinese Lower Court.” Law & Social Inquiry 31(1) 2006: 75-106;

“Client Influence and the Contingency of Professionalism: The Work of Elite Corporate Lawyers in China.” Law & Society Review 40(4)(2006): 751-782.

《中國涉外法律服務市場的全球化》,交大法學,2011。

《齊美爾與社會幾何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

《法律社會學:定性研究是主流》,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

《法律邊疆地區的糾紛解決與職業系統》,《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1期,第130-156頁;(與吳洪淇合作)。

《中國法律社會學的曆史與反思》,《法律和社會科學》,2010年第7卷,第25-31頁;

《法律職業研究的死與生》,《社會理論》,2009年第5期,第1-16頁;

《立法、實踐與政治過程:談“冤案”與律師刑事辯護難的成因》,《清華法治論衡》,2008年第10輯,第73-89頁;

《客戶影響與職業主義的相對性:中國精英商務律師的工作》,《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第9卷第1輯,第29-55頁;

《當代中國日常法律工作的意涵變遷(1979-2003)》,《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第90-105頁;

《職業自主性與國家幹預:西方職業社會學研究述評》,《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1期,第197-224頁;

《分化的律師業與職業主義的建構》,《中外法學》,2005年第4期,第400-414頁;

《法律移植與合法性沖突:現代性語境下的中國基層司法》,《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51頁。

《經典社會理論中的法律:馬克思、塗爾幹、韋伯與法律社會學》,收于《社會理論之法:解讀與評析》,高鴻鈞、馬劍銀(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381-403頁,2006年。

随筆與書評

《從李莊案反思中國法律改革的兩種價值觀》,《領導者》,2011年第38期,第152-162頁;

《論中國司法實踐中的人民》,《司法》,2010年第5輯,第355-360頁;

《法律社會學:定性研究是主流》,《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44期第11版,2010年12月2日;

《中國法律職業三十年》,《文化縱橫》,2009年第4期,第77-84頁。

《立法的科學、民主與權威》,《領導者》,2008年第22期,第146-151頁;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的研究方法與現實意義》,《文景》,2008年第51期,第39-41頁;

《如何研究中國律師業?從2007年中國律師問卷調查談起》,《中國律師》,2008年第8期,第98-100頁;

《風雨飄搖中的中國法律服務所》,《視角:中國與世界》,2007年第8卷第4期,第196-202頁;

《中國法律服務市場上的寄生現象》,《視角:中國與世界》,2007年第8卷第3期,第133-137頁;

《法律變革的困境:當代中國法制建設反思》,《領導者》,2007年第15期,第22-29頁;

《法律邊疆的拓荒者》,《原法》,2007年第2期,第185-192頁;

《政治的可能性:孟德斯鸠論不同政體下的民情》,《法律書評》,2005年第3輯,第99-108頁;

江湖、衙門與砍柴刀:淺談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競争與規範》,《視角》,2005年第5卷第4期,第20-26頁;

《反思功能與次級團體》,《法律書評》,2003年第1輯,第159-163頁。

社會兼職

為以下學術期刊擔任匿名評審人: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China Quarterl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Law & Social Inquiry;

Law & Society Review;

Pacific Affairs;

Political and Legal anthropology Review;

Regulation & Governance;

Sociological Forum,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中國社會科學》;

《社會學研究》;

Board Member, Overseas Young Chinese Forum, 2009-Present;

Co-Editor for Perspectives: China and the World, 2005-2009.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