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

中醫方劑
小青龍湯,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辛溫解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效。主治外寒裡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幹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臨床用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屬于外寒裡飲證者。[1]
    中文名:小青龍湯 外文名: 别名: 功 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 治:外寒裡飲證 分 類:解表劑-辛溫解表 出 處:《傷寒論》

歌訣

小青龍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細辛半夏甘和味,桂麻黃芍藥同。

組成

麻黃、芍藥、細辛、炙甘草、幹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量

麻黃(去節)10-15g,芍藥10-15g,細辛3-6g,幹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寒裡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幹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方義

本證由風寒束表,衛陽被遏,表寒引動内飲所緻。治療以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氣機,故胸痞;飲動則胃氣上逆,故幹嘔;水飲溢于肌膚,故浮腫身重;舌苦白滑,脈浮為外寒裡飲之佐證。對此外寒内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

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裡雙解。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裡飲之化。幹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養營血;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

配伍特點

辛散與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溫化與斂肺相伍,開中有合。

運用

本方用于治療外寒裡飲證,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幹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外寒證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炙麻黃;兼有熱象而出現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以清郁熱;兼喉中痰鳴,加杏仁、射幹、款冬花以化痰降氣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以宣通鼻竅;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以利水消腫。

禁忌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幹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