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廟

嶽廟

國家4A級景區
嶽王廟坐落于靖江市生祠鎮中街,原名嶽王生祠,于嶽飛生前建炎四年(1130年)而建。該廟為宋式建築,敦重莊嚴,氣勢恢宏,廟正中大殿是思嶽殿,嶽飛座像置于大殿正中,紅纓帥盔、紫袍金甲、足屐武靴、神态英武逼人,像兩側是嶽飛的八大将之像,栩栩如生。廟回廊環抱二殿,嵌有詞碑、詩碑和嶽飛手書《前出師表》之石刻。迎思嶽橋拾階而上,可俯瞰嶽王廟之全景。嶽廟經曆三次重建。1993年,嶽王廟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嶽廟
  • 外文名:無
  • 地理位置:靖江市生祠鎮中街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地點:杭州
  • 建築原名:嶽王生祠
  • 亦稱:嶽墳
  • 建設時間:1130年

簡介

嶽王廟坐落于靖江市生祠鎮中街,原名嶽王生祠,于嶽飛生前建炎四年(1130年)而建。史書所載,西湖嶽廟建成于嶽飛赴義79年之後,英雄名存千古念,其實在嶽飛生前就有為其建造的祠堂了,所謂嶽王生祠。西湖中有孤山一座,在長江北岸靖江也有一座孤山,江淮之間平川千裡,此山真正孤立蔥茏于曠野之中、大江之側,中國最早嶽廟就在這孤山腳下不遠的生祠鎮上。鎮因祠名,小鎮正是因為有了嶽王生祠才得以揚名天下。

曆史背景

嶽廟是曆代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場所。嶽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将領,但被秦桧、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嶽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嶽飛遇害後,獄卒隗順冒着生命危險,背負嶽飛遺體,越過城牆,草草地葬于九曲叢祠旁。2l年後宋孝宗下令給嶽飛昭雪,并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嶽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于栖霞嶺下,就是現在嶽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嶽飛死後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南宋年代,此東嶽廟尤有18棟之說,盡棟雕梁,琉璃飛閣,相傳系一代忠臣嶽飛廟,時有嶽飛家族主持和維系。後演變成東嶽大帝廟,東嶽廟雛形于元,形成于明,鼎盛于清,至明淨師太,已飛越了數百年。這裡講述的是東嶽廟主持明淨師太袁姑100多年以來的演變和傳說故事。

景觀

遊人進嶽廟參觀,頭門是一座二層重檐建築,巍峨莊嚴,正中懸挂“嶽王廟”三字豎匾,繼而是一個天井院落,中間是一條青石鋪成的甬道,兩旁古木參天。正殿忠烈祠重檐中間懸着一塊“心昭天日”橫匾,是葉劍英的手筆。大殿正中是彩色4.5米的嶽飛塑像,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顯示了武将的英雄氣概。嶽飛生前是無資格穿蟒袍的,因後封鄂王,所以身着蟒袍。

殿兩面壁上是明代莆田人洪珠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座像上面懸着一塊“還我河山”的橫匾,是嶽飛手迹,左右兩邊各懸一塊“碧血丹心”與“浩氣長存”橫匾,是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所書,正殿後面兩旁是嶽母刺字等巨幅壁畫,展示了嶽飛保衛國家的英雄業績。大殿天花闆上繪有“百鶴圖”,272隻鶴形态各異,生動自然,可謂嶽飛浩然氣節和堅貞性格的象征。

正殿西面有一組庭園,入口處有精忠柏亭,内有枯柏8段,傳說這棵柏樹原在大理寺風波亭邊上,嶽飛遇害後,樹就枯死了,後來就移放在嶽墳邊上,稱為精忠柏。現經鑒定,此枯柏并非南宋古柏,而是屬于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其曆史有一億二千萬年以上了。

保護情況

嶽王廟·公元1221年為紀念民族英雄嶽飛,始建嶽廟和嶽墳。“文革”時,嶽廟曾遭破壞,1979年重修,目前嶽廟共有忠烈祠、嶽飛事迹陳列館、碑廊及嶽飛墓,墓前為奸臣秦桧等四人的鐵鑄跪像。1961年嶽墓被列為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保護

嶽廟已是第三次重建,三次重建均由劉國鈞資助。第一次重建是1932年,可惜1938年毀于日寇炮火。1962年,劉國鈞回故裡憑吊嶽廟廢墟,提出再建,并決定将廟址由鎮東思嶽橋畔遷至現址。再建之嶽廟“0”中卻首當其難。1978年春回大地,已屆耄耋之年的劉國鈞臨終前對子女說:一定要把家鄉的嶽廟修好!其子女劉漢棟、劉碧如遵其遺囑,于1985年捐資三建嶽廟。

1993年,嶽王廟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