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澤而漁

竭澤而漁

漢語成語
竭澤而漁(拼音:jié zé ér yú)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秦·呂不韋《呂氏春秋·義賞》。 竭澤而漁指把池塘裡的水抽幹了捉魚;比喻做事隻顧眼前的利益,絲毫不為以後打算。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 中文名:竭澤而漁
  • 拼音:jié zé ér yú
  • 近義詞:殺雞取卵 焚林而獵
  • 反義詞:從長計議
  • 出處:《呂氏春秋·義賞》
  • 用法:褒義,謂語
  • 結構:聯合式

詞語釋義

竭:弄盡;澤:池塘;漁:捕魚。比喻做事不留餘地;隻顧眼前。也比喻殘酷榨取。

啟示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慮到了失,失時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确的選擇。

釋“竭”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幹涸”,這裡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幹涸而捕魚。又,“地震,山崩川竭”,意為因為地震,山崩塌,河流幹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成語故事

公元前632年,晉國為了援助宋國,和楚國在城淄(今山東淄縣南)打了一仗。當時,論實力楚國占着明顯的優勢。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就求計于他的舅舅大臣狐堰說:“楚兵多,我兵少,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取勝呢?”狐堰回答說:“我聽說善于打仗的人,不厭欺詐。你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

晉文公又去征求另一個大臣雍季;并把狐堰的話也告訴了他。雍季不大贊成這樣做,就打了個比喻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蔽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僞之道,雖今偷可,後将無複,非長術也。”意思是說:把池塘裡的水弄幹了才捉魚,那還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沒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林燒光了再去打獵,那還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會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辦法雖然可以偶爾用一下,但以後就不能再用,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當時也想不出更好的制勝楚軍的辦法的情況下,晉文公·還是采用了狐堰的計謀,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時向楚莊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之名,連續三次後撤,以避其鋒芒,為自己選擇了有利的時機和殲敵的地形;而楚軍呢?見晉軍一退再退,誤以為晉文公膽怯,不敢與之交戰,就緊逼不舍,結果被晉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這場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終以楚國的失敗,其領兵大将成得臣被迫自殺而告結束。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引出“竭澤而漁”這個成語,比喻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不顧長遠利益。

成語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田:打獵。竭:盡。漁:捕魚。

比喻取之不留餘地,隻圖一時之利,不求百年大計。

詞語原文

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薮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僞之道,雖今偷可,後将無複,非長術也。

譯文:使河流幹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獲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獲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成語示例

另外的錯誤觀點,那就是不顧人民的困難,隻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毛澤東《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财政問題》古時昏庸的君王宰相,正是因為對利益的盲目追求,竭澤而漁,從而導緻了一個國家的衰敗乃至滅亡。

近義詞語

與竭澤而漁語義相近的詞語有:殺雞取卵、不留餘地、飲鸩止渴、斬草除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