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塞下曲

唐代許渾創作的五言絕句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許渾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在叙述之外絲毫不加議論,也未曾抒發感情,但其酸楚已使讀者不忍卒讀,藝術風格顯得自然、平淡、質樸,但平淡并不淺露,思想深刻,耐人尋味,又能平中見奇,善作苦語,奇警動人,詩人節選戰争中的一個細節,寫出了整場戰争的殘酷,可稱是一篇佳作。[1]
  • 作品名稱:塞下曲
  • 作者:許渾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注釋譯文

譯文

桑乾河北邊一場夜戰,秦兵傷亡過半再也不能把家還。

次日早晨收到他們家鄉寄來的書信,信中說禦寒的衣服已寄出。

注釋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遊,發源于山西,流經華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關中,是秦朝舊地,所以稱唐軍為“秦兵”。半不歸:一半回不來,指戰死。

鄉信:家鄉來信。

猶自:仍然。

寒衣:禦寒的衣服。

作品鑒賞

此詩以極其精練的手法,高度濃縮了戰争的悲劇性。前兩句叙述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情況;後兩句叙述遠在家鄉的親人,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已死于戰争,依然來信寄物,烘托出濃烈的悲劇氣氛。全詩話句精練、構思巧妙、境界悲壯、意蘊深沉,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戰争的譴責和對士兵及其家屬的同情。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前兩句僅用十個字描寫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這次夜戰的結果,使得半數左右的戰士再沒有回來。這種情形是戰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實的悲劇。此詩僅用純客觀的叙事,真實地反映一場戰争。表面看來,作者對此戰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從他描寫戰争造成的慘重傷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戰争中犧牲的戰士,是不贊成這場戰争的。

另外,詩人說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戰,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卻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動方了。主動出擊而被打敗,其責任在于攻方的決策者、指揮者。這便給與了上層統治者無聲的批評。由于作者許渾生活在中唐時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邊塞詩多染上了時代的感傷情緒。此詩基調是凄婉、哀傷的。

唐代詩人寫邊塞戰争,一般習慣于以“漢”代“唐”,但許渾在這裡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慮到用“漢”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從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許也折射出對統治者的不滿。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這兩句運用“以一總萬”的手法,在成千上萬的犧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戰士,寫在他犧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來,信中告訴他禦寒的衣服已經寄出。

上半首簡單叙述了一次慘重的邊塞戰争,下半首說戰士的家人來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麼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簡單平實,但這兩個場面緊密地安排在一起卻産生了強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頓成陰陽之隔。僅僅差了一個晚上,寄給戰士的家信戰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說縫制的禦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沒有人收取它了。

此時此刻,陣亡的戰士其屍骨抛擲在昨夜的戰場,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會感受到親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卻仍翹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報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從戰場歸來,悲劇效果就這樣由于結構安排而産生。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死亡與等待在同一個時間裡交疊,讓觀者陷入思考,對犧牲者和家屬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時批評殘酷的戰争。

作者簡介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拟之與詩聖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鹹陽城東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