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

悲劇

戲劇體裁
悲劇是最古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戲劇題材,主要是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們理想、願望的代表者。悲劇以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觀衆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魯迅先生對悲劇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揭露了人類的生活醜态,也改變人們很多樂觀的想法,從而使人們不得不面對現實。悲劇的經典題材是男女相戀卻不能結合,英雄的悲壯人生,家庭破碎,社會問題和國家覆滅等。
    中文名:悲劇 外文名: 定義:指主體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後迸發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最大發揮,也就是說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

定義

悲劇就是指主體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後迸發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最大發揮,也就是說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争本性;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往往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即使命運使他陷入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也敢于拼死抗争,表現出九死不悔的悲劇精神。

悲劇淵源于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着勝利、成功的到來。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在戲劇史上,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範圍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為英雄悲劇。它往往通過政治鬥争、階級鬥争、民族鬥争中等重大題材,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沖突。其二為家庭悲劇。表現家庭之間、家庭内部各種複雜的倫理關系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的矛盾沖突及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其三為表現“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與“小人物”相對立的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最後一種是命運悲劇,其所表現的矛盾沖突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生活,表達了人類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并力圖認識、掌握、駕馭自然、社會及人自身,展現着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曆程。

曆史沿革

悲劇是戲劇的主要體裁之一。它淵源于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他們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着勝利、成功的到來。

世界最早的悲劇是古希臘悲劇。古希臘悲劇是整個西方戲劇的起源,所以悲劇是最古老的戲劇題材。

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是:歐裡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

著名的古希臘悲劇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亞》等。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戲劇家們,把悲劇藝術推向高峰。

我國古典戲曲中,也曾湧現出很多傑出的悲劇作品,如元雜劇《窦娥冤》、《桃花扇》;傳統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都是屢演不衰的優秀悲劇作品。

類型介紹

在戲劇史上,悲劇的題材經曆了一個由窄而寬的發展過程,人物性格也由單純趨向複雜,描寫則由外在矛盾伸向内在矛盾。古典主義時期以前,悲劇多取材于神話、傳說、民族史詩,主人公隻有超人的神祇、高貴血統的王公貴族才有資格擔當。一般說來,那時的人們崇尚英雄悲劇,側重從國家生活、宗教生活、倫理生活中撷取驚心動魄的場景,表現激烈的感情、崇高的思想、偉大的人格、不朽的精神。随着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下層人民苦難的生活才成為悲劇的表現對象。到了近代,悲劇愈益面向現實的、平靜的、日常的生活,重視表現人的内在精神活動。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範圍的不同,一般分為3種類型。

英雄悲劇

這類悲劇往往表現政治鬥争、階級鬥争、民族鬥争中的重大題材。悲劇雙方往往是不同階級、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正義與邪惡勢力營壘分明。悲劇主人公一般禀賦高貴,具有崇高的品質,肩負着不尋常的使命,忠實于自己的公民職責,将國家、階級、民族的利益看得至高無上,為此不惜犧牲愛情、親人和生命。

如古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主人公盜天火給人間,勇敢地反抗衆神之父宙斯。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家高乃依、德國劇作家席勒的悲劇,也多數屬于“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悲劇。拉辛與歌德等也創作過此類悲劇。中國古典戲曲《清忠譜》、《趙氏孤兒》等也可歸屬于英雄悲劇。

家庭悲劇

表現家庭之間、家族内部各種複雜的倫理關系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矛盾沖突。

古希臘悲劇《複仇神》、《厄勒克特拉》、《美狄亞》、《伊菲革涅亞在陶裡斯》都是這類悲劇。此外很多表現愛情悲歡離合的悲劇也近似于“家庭悲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拉辛的《菲德拉》、中國戲曲《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台》及曹禺的話劇《雷雨》等。

這種類型的悲劇不同于英雄悲劇,它不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沖突,而是在社會政治風雲變幻的背景之前,透過家庭關系和倫理道德觀念的沖突展現出時代的種種矛盾。

表現人們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現代劇作家往往把平凡的“小人物”作為悲劇的主人公,與他們相對立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

奧尼爾的《安娜·克裡斯蒂》中的年輕水手、老水手及他的女兒,各自懷着平凡而合理的渴求,但嚴酷的現實所加給他們的卻是深重的精神苦難。

《天邊外》則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置于卑瑣的現實環境中,表現他肉體的毀滅和精神的解脫。

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表現了一個老推銷員所信奉的價值觀念的破滅。E.奧尼爾的悲劇觀念可以表明這類悲劇的實質。在他看來,一個隻追求輕而易舉的成就、安于現狀的人,沒有真正的價值,悲劇性就在于人在永不滿足的、不能實現的追求中找到自我;悲劇能使人在精神上變得高尚,使他們從日常生活的瑣碎貪求中解放出來。

命運悲劇

最後一種類型的悲劇,其所表現的矛盾沖突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生活,表達了人類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并力圖認識、掌握、驽馭自然、社會及人自身,展現着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曆程。這種類型的悲劇實際上是必然與自由的悲劇沖突。古希臘的“命運悲劇”就是這種悲劇。所謂“命運”,不過是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及自然與社會的法則,即一定社會曆史條件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限定。

《俄狄浦斯王》便是一部人與命運抗争的悲劇,盡管悲劇主人公最終亦未擺脫命運的羅網,但他卻在不妥協的抗争中獲得了自身的價值。

歌德的《浮士德》根據德國一個煉金術士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的古老傳說,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廣闊、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的凱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還有一幕提綱挈領的“天堂序曲”,為全劇的主題思想奠定了基調。

《浮士德》不是讀一兩篇就能透徹理解的。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外,更有形式上的錯綜複雜,其中有抒情的、寫景的、叙事的、說理的種種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劇、中世紀神秘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複興時期流行的假面劇、意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台的新手法、現代活報劇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體裁幾乎采用了每一種已知的西方格律。

尤内斯庫的《椅子》揭示了現代西方人真實的可悲境遇:人的地位被越來越多的“物”取代了,而人卻被降到了物的地位。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再現了現代西方人的一種悲劇意緒: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都在逐步實現,但人們又普遍感到還有更重要的未能得到。劇中人物在光秃如沙漠的舞台上欲生不能,求死不得,做着一連串莫明其妙的動作,講着不知所雲的話語,在等待着“戈多”。然而戈多沒有來,也不知何時能來,更不知戈多為誰,但必須等待下去。在這類悲劇中,悲劇人物的對面是異己的自然力、社會力,人就是與這些無形而又不存在的力量頑強鬥争着。

必然與自由的矛盾沖突,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深層次的矛盾沖突。實際上,這三類悲劇沖突歸根結柢也都表現着必然與自由的鬥争,隻不過是在特定的領域中進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