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

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1981年創作的散文
《秋天的懷念》,短篇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着,選自《史鐵生散文自選集》。文中描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秋天的懷念》2013年已被編入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第1學期第一單元的第2課p5~9,小學語文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4課(p94~96),和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第二單元(兩代人的心靈溝通)第六課p23~24。S版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P59-61。
    中文名:秋天的懷念 外文名: 别名: 作者:史鐵生

作品簡介

《秋天的懷念》2013年已被編入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第1學期第一單元的第3課。和小學語文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8課。

《秋天的懷念》,盡管文字很樸實,但卻是作者生活的真實體驗。《秋天的懷念》當時是作者人生最破折的時候寫的文章。字裡行間裡流露了他滿心情緒的宣洩,以及對生活如此不公的報怨。

可是他想表達的并不是在這層面上,他不隻是告訴大家他的情緒、他的憤懑,他想說的是當你的不幸降臨,并不真的天崩地裂了,你的不幸也是你親人的不幸,記住關心你的人比你更難過。

史鐵生的母親隻是想讓兒子,看看“北海的菊花開了...."告訴他的兒子坦然面對生活。可是兒子與母親并沒有一起去看北海的菊花,但兒子從母親的死真正領會了生活的真谛!也就是無論生活把你打到到少次你都要勇敢的站起來,微笑面對生活。事實也是如此,之後史鐵生的作品充滿勵志,《我與地壇》鼓舞了無數的人。

《秋天的懷念》,感傷、淡淡、平靜.......,“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主要内容

《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主要是寫自從作者的腿癱瘓以後,他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母親卻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責罵他,反而以一顆慈善、寬容的心來關愛他、照顧他。每當作者摔東西時,母親了解兒子心中的痛苦,盡量讓兒子發洩心中的痛苦。後來,母親重病纏身,為了讓兒子恢複對生活的希望和勇氣,想要推着他去看花,結果花沒看,母親就永遠地離開他了。可是母親臨走前,還記挂着作者。母愛就是這樣,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華麗動聽的語言,點點滴滴卻能綴成偉大的樂章。

内容概述

文章主要講了“我”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母親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氣,在她重病纏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覺的情況下,堅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園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後一息,即将離别人世時,心裡還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的故事。

文章通過生活中的幾件小事,通過在“我”發脾氣時,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進來”,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園看菊花時,母親又“喜出望外”、“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等詞語和情節的描寫,充分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同情和關愛,說明了母愛的博大深沉、崇高無私,表達了人世間的母子親情,令人感動。

原文閱讀

雙腿癱瘓以後,我的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歸的雁群,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這時就會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複沉寂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複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着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

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着:“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們把她擡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别。

鄰居的小夥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别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作品感悟

寥寥幾百字把自己對母親的愛與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揮灑地淋漓盡緻,表現了母愛的無私,理解與偉大。他沒有對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寫出了這樣字字珠玑的文章。我們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動了。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原河北涿縣(今涿州市)人。患腎病至尿毒症。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2010年12月31日淩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他死後把絕大部分的器官捐獻了出去,令人感動。

史鐵生,漢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北京清華大學附中,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緻癱轉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因病停薪留職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别人》《老屋小記》……

中篇小說《關于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内外》……

長篇小說《務虛筆記》《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

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征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那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内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

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死神與少女》屬于一種新的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于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别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後工作于街道小廠時的經曆。有人稱譽它:“懷舊但不感傷,沖淡悠遠,充滿寓意。”另外,餘華的短篇小說《我的故事》與陳軍的中篇小說《禹風》、蘇童的短篇小說《棚車》(各三萬元)獲二等銀獎。

《老屋小記》和《務虛筆記》獲得《作家報》1996年十佳小說獎。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裡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争,這種勇氣和執着,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

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征。發表于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

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并且怎麼去”。關于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歎,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并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執着,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

這種對于“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親曆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于荒誕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争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讀者感悟

秋天本身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但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個失去的季節。生活的信念來源有很多,但是自己必須有勇氣地、堅強地面對生活。

就像那各色的菊花一般,人生也要活出各種色彩,讓我們正視自己的世界,打開封閉的内心,接納自己,接納他人,勇敢地綻放自己,就像那五顔六色的菊花一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