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關何處

鄉關何處

野夫創作的散文随筆集
《鄉關何處》是野夫創作的散文随筆集,首次出版于2012年5月。《鄉關何處》以小說的筆法,以詩的語言,以史家的克制,鋪歲月為紙,蘸血淚為墨,白描出作者的一個個布衣之交、莫逆之交、刎頸之交和忘年之交,記叙了養育他身體、滋養他靈魂的長輩。作者奉獻給人們的,不僅是親長故人和至交摯友跌宕起伏的命運和幾代人的傷痛,也是一幅幅悲劇時代的長卷。[1]
  • 書名:鄉關何處
  • 别名:
  • 作者:野夫
  • 類别:
  • 原作品:
  • 譯者: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208
  • 定價:32
  • 開本:16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08632971
  • 語種:中文
  • 副标題:故鄉•故人•故事
  • 叢書:思享家

内容簡介

《鄉關何處》中,野夫寫自己故鄉的人與事,有關于母親、外祖母、大伯、麼叔等親人的傳奇故事,也有好友、難友與志同道合者的人生記述,這些向來不被大曆史的宏大叙事所顧及的個體生命,卻同樣折射出這個國度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風雲變幻,而野夫的野心正在于此,他試圖用這些“失意者”“苦難者”“受害者”“守望者”,還有他筆下的“瞎子”“畸人”“幽人”“烈士”等,來重新書寫那段曆史。  

作品目錄

中信出版社2012年5月版目錄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6年4月版目錄

序 塵世中的挽歌/章诒和

序:日暮鄉關何處是/柴靜

江上的母親——母親失蹤十年祭

江上的母親——母親失蹤十年祭

墳燈——關于外婆的點滴回憶

墳燈——關于外婆的點滴回憶

組織後的命運——大伯的革命與愛情

大伯的革命與愛情

生于末世運偏消——幺叔的故事

生于末世運偏消——幺叔的故事

别夢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

别夢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

大水井的守望者

大水井的守望者

瞎子哥

瞎子哥

畸人劉鎮西

畸人劉鎮西

幽人蘇家橋

幽人蘇家橋

烈士王七婆

烈士王七婆

流放的書齋

流放的書齋

故鄉,故人,故事

——關于拙著幾種的注腳并答謝天下同道 

故鄉,故人,故事

——關于拙著幾種的注腳并答謝天下同道

創作背景

在《鄉關何處》裡,野夫先後寫了母親、外婆、大伯、玄叔等10位人物,其中既有親戚,也有近鄰,還有一些曾在故鄉偶遇的人。讀者通過他們的人生曆程,還會看到社會背景的變革和變遷。野夫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我的父系和母系兩個家族,在二十世紀所遭遇的各種命運,可謂既普遍又奇特。實際上類似的故事很多,但是卻少有記錄。一方面我對父母的早逝很歉疚,個人需要還情感債;另一方面,今天的很多青年,不太清晰這個國家的來曆。沒有過去,就沒有當下;不深刻認識當下,民族也難有美麗未來。我寫作的起點,是想要大家先了解許多曆史的來源。”  

作品鑒賞

藝術特色

《鄉關何處》一書中,土家族作家野夫先後寫了母親、外婆、大伯、玄叔等10位人物,其中既有至親,也有旁戚,還有一些人生中的偶遇。這些人物,大多經曆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解放後的剿匪、土改和階級劃分、“文革”,直至今天的種種重大事件。在他們的人生軌迹中,鮮明地印刻着重大曆史事件的蒼涼背影。

野夫的筆墨偏重于“家”的叙事。外婆原本出身名門,然而,由于戰亂頻發,交通信息閉塞,外公婚後另娶新人。雖然外婆最終與外公離婚并終身未再嫁,但她并未因此而怪罪外公,當外公去世後,最終還是她幫忙收拾遺骨。外婆笃信,沒有什麼力量比善良更為強大,所以當她走完那悲劇的人生,仍舊給人以無數懷念。母親的一生,似乎總是在為兒女操勞,為了不給兒女添亂,她最終留下遺書,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長江。大伯張志超與王冰松的戀情,從1938年至1990年,跨越了半個世紀。

在書中,家是永遠的叙事,同時也是世事變遷的縮影。在家的背後,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重大事件的陰霾,它們總是像一張無情的大網,将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死死纏繞,任其悲歡與離合。在抗戰年代,外公赴命參戰,富家小姐出身的外婆不僅學會了打短工糊口,骨子裡還透出從未有過的堅強;解放初期,母親被劃為“右派”,在“文革”中又經曆了丈夫被“打倒”的遭遇,但她“亂發在風中飄飛,有誰曾知她的高貴”;大伯張志超與王冰松的戀情,見證着解放前地下工作之艱險、革命愛情之純潔,然而,解放後大伯政治身份的認定卻一直遭遇人為因素的野蠻阻攔……在這些叙事中,還有位數十年如一日堅守李氏宗祠的仇老漢,他身懷絕技,卻“像一個古代的義仆守着恩主的墳茔般,守望着李氏宗祠的落日殘照”。這不禁讓人追問:到底是什麼鑄就了他這份忠貞的信念,是曆史的宿命,還是李家曾經的恩澤?

該書書中的每一個人,都對親人義無反顧地愛,對家庭無所保留地付出,對友人赴湯蹈火地幫助……但在強大的曆史事件面前,他們卻又如此微不足道。大伯張志超以一生書寫了對革命、愛情的忠貞,但他本人卻未能得到與當年那些同事同等的社會待遇。後來,曆經重重困難,他終于與王冰松重逢,然而,當年充滿活力、朝思暮盼的這對戀人卻已兩鬓斑白,王冰松更是兒孫滿堂。雖然他們渴望相見,但相見後,卻無法邁開那日思夜盼的一步。

任何重大曆史事件,都離不開家的構織。任何家庭叙事,也離不開宏大曆史背景的襯托。從野夫的字裡行間,人們可以看到上一代人遭遇的諸多曲折。他們之中,有的付出了青春,有的付出了愛情,有的堅守着數十年前的一個小小承諾,有的則為了對文化的孤獨堅守而求索。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強大的曆史面前,他們很難改變什麼,唯有忍受,委曲求生。這是野夫的私人記憶,也是一部折射上一代人命運的公共記憶。對于上一代人的遭遇,現在再難做出實質性的補償,但可以抓緊搜集整理這些寶貴的記憶,這既是對曆史的緬懷,也是為了從中汲取教訓,避免曆史重演。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2年7月,《鄉關何處》入選新浪中國好書榜三周年暨2012半年榜“十大好書”。  

2012年12月15日,《鄉關何處》獲得2012中國嬌子新銳榜年度圖書。  

2013年1月,《鄉關何處》入選“2012年度新浪中國好書榜·年度十大好書”。  

2013年1月,《鄉關何處》入選由新華網與中國圖書商報社跨媒聯合主辦的“2012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  

2013年3月,野夫憑借《鄉關何處》提名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大獎年度散文家。  

2016年12月,《鄉關何處》入選豆瓣2016年度書單190種。  

出版信息

2012年5月,《鄉關何處》由中信出版社首次出版。2016年4月,《鄉關何處》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再版。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鄉關何處:故鄉·故人·故事》

2012年5月

中信出版社

978-7-5086-3297-1

《鄉關何處》

2016年4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78-7-5302-1561-6

作品評價

《鄉關何處》是一本被強烈感情驅使着寫作出來的書,作者野夫盡管行文克制、毫無煽情之意,但事件本身已經超越于文本之上,開始控制讀者的情感,因此讀時要忍住内心的啜泣,才能将一篇文章完整地讀完,這啜泣不是因為同情書中人物的遭遇,而是生而為人對苦痛近乎本能的共鳴。(評論家韓浩月評)  

讀過野夫的散文集《鄉關何處》,對作者“野夫”這個名字卻有了幾分揣度。想來其一乃是野性不羁的匹夫之意。在野夫的文章背後,不難讀出他的落拓不羁和潇灑坦蕩,他在這本書中書寫自己的故鄉、故人與故事,其實也是在寫自己的人生往事,下筆之處可見他的氣節與襟懷,而他的文字也是灑脫與自由的,情緒是悲憤又克制的,襟懷是高遠和孤獨的,恰如荒村夜靜聽說書,讓人頓生怆然之感。錢穆曾說,好的文章背後站着一個人,讀野夫之文,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評論家朱航滿評)  

《鄉關何處》裡面野夫談的是一些我們在很多同類型的寫作常看到的題材,就是怎麼樣透過對一個家人身世的追溯,去談到自己在60、70年代,50年代到70年代,那30年很動蕩的時期裡面,家裡面所經曆過的種種變化,打擊,甚至是慘劇跟悲劇。很多人寫這樣回顧的時候,會變成一種訴苦,或者意中哀歎,或者一種很強烈的控訴。野夫當然不是沒有這些東西,但是問題是野夫的散文之所以卓越,是因為他的寫法,他在寫作上面采取了一種在我看來相當節制的,就算寫他母親,他有時候也會說他心裡面會淌出血來。但是他能夠節制的抽離一點,冷冷的,有一些筆調說是冷冷的去寫一些東西,讓你覺得是格外的震撼,格外的動人。(作家梁文道評)  

作者簡介

野夫,本名鄭世平,網名土家野夫,土家族,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地區利川縣。中國自由作家,曾當過警察、書商,出版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父親的戰争》《國鎮》,散文集《身邊的江湖》《鄉關何處》,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論文、劇本等約一百多萬字。2006年獲“第三代詩人回顧展”之“傑出貢獻獎”,2009年獲“2009當代漢語貢獻獎”。2010年憑借《江上的母親》獲台北2010國際書展非虛構類圖書大獎 ,是該獎項的第一個大陸得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