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菲

莫菲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圖書
莫菲是薩缪爾·貝克特的一部長篇小說。2013年1月8日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貝克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被拒絕42次之後于1938年才最終得以出版。在小說中他構畫了一個“精神衰弱的唯我主義者”莫菲的形象,熱戀中的女友希望能讓他回到現實世界中,找一份工作,過上普通而安穩的生活,但注定是失敗之舉。
  • 書名:莫菲
  • 别名:
  • 作者:薩缪爾·貝克特
  • 類别:
  • 原作品:
  • 譯者:曹波
  •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296頁
  • 定價:
  • 開本:16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0453701, 7540453702
  • 外文名:Samuel Beckett Murphy
  • 語種: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

薩缪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紀愛爾蘭、法國作家,創

作的領域包括戲劇、小說和詩歌,尤以戲劇成就最高。他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貝克特出生于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他的父親是一位建築工程估價員,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法國新教徒。幼時,他曾在德國人開設的幼兒園和法國人開設的中學接受教育,這些都培養了他傑出的語言才能,為他日後用英、法兩種語言創作打下基礎

貝克特的闆球打得十分出色,是一名左手擊球手和左臂中速投球手。曾代表都柏林大學和北安普敦郡打過兩場一級比賽。因此,他成為唯一一位被選入号稱闆球聖經的維斯登闆球年(Wisden Cricketers' Almanack)的諾貝爾獎得主。

1927年,貝克特畢業于都柏林三一學院,獲法文和意大利文學學士學位。1928年,他因出色的多語言才華而被著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任用為英文教師,并移居巴黎。在巴黎期間,貝克特的思想日益成熟。他結識了同樣旅居巴黎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他們共同翻譯了很多愛爾蘭的文學作品。

1930年,貝克特離開巴黎,回到都柏林三一學院教授法文,并開始鑽研笛卡爾的哲學,并獲得哲學碩士學位。兩年後,貝克特因不喜歡枯燥的教書工作而辭職,開始漫遊歐洲。彼時的愛爾蘭推行所謂“神權政治”和嚴格的書籍檢查法令,這些都讓貝克特非常反感。于是他于1938年起正式定居巴黎。

貝克特與他的母親有非常親密的關系,他曾在多部作品中描寫過這種心理體驗。即使在巴黎定居後,貝克特每年都要回國探望母親。然而,母親對宗教的虔敬信仰卻并未影響到貝克特。他曾說過:“對我來說,信仰是一種無聊的感覺,因此我放棄了它。”與此相反,從青年時代開始,貝克特就喜歡新潮哲學,并對方興未艾的現代主義思潮産生濃厚興趣。20年代與喬伊斯的結識,使得貝克特深受意識流文學的影響。他甚至專門撰寫過題為《但丁、布魯諾、維柯與喬伊斯》(1930年)和《論普魯斯特》(1931年)的論文。這些研究工作是日後貝克特創作的重要理論支柱。

貝克特一生行事低調,埋頭創作,很少談論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他的祖國愛爾蘭,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同時代的許多大師一樣,貝克特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在戰争中所遭遇的劫難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旅居法國期間,他就曾經參加過巴黎的地下反納粹組織,并曾受到蓋世太保的追捕。大戰結束後,他也曾為愛爾蘭紅十字會工作。直到1945年底返回巴黎,他才開始從事專職的文學創作。早年的這些閱曆使貝克特的作品始終将人類的命運和存在狀态作為思索和描述的對象。

内容簡介

在《莫菲》這部小說中,貝克特發現了自己第一個也是最緊迫的主題,說得更準确些,就是發現了處理自己深陷其中的困境的最初方法。該小說取材于貝克特在倫敦的生活經曆,以及他早期在閱讀中留意的或起草過的材料。然而,此時他是帶着特定的意圖,為新的任務而閱讀的——如伊麗莎白時代和詹姆士一世時代的戲劇、菲爾丁的小說、斯賓諾莎和海林克斯的哲學——閱讀的方法強化了他的設想,而沒有使之混淆。

名人推薦

該書是出于困境意識寫成的,那種困境既是個人的,也是群體的:他半推半就地自诩為困境的主宰,這既是笑話,同時嚴肅地說來,也是這一首要困境的一個形象。

——J.C.C.梅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