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東陵

沈陽東陵

沈陽名勝古迹
東陵公園又稱“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墓。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東陵公園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聰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1]1929年,奉天政府将福陵開辟成公園。因位于市區東部,改稱東陵。東陵是沈陽名勝古迹之一,前臨渾河,後倚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淩雲,占地19.48萬平方米,具有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傳統和滿族文化風格。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占地面積:
  • 開放時間:旺季7:30-17:30,淡季8:00-16:30
  • 中文名稱:沈陽東陵
  • 門票價格:42元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遼甯省沈陽市
  •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

發展曆程

1963年被列為遼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将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批準中國的沈陽福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東陵公園景區介紹圖片(20張),來源于百度地圖,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關于陵園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墓。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東陵公園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聰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餘年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國,定陵号為“福陵”,1929年被當時奉天當局辟福陵為東陵公園。

環境

東陵公園地處于沈陽市東郊二十裡的天柱山上,整個占地面積為557.3公頃,其中陵寝占地為19公頃,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自南而北地勢漸高,山形迤逦、萬松參天、衆山腑伏、百水回環、層樓朱壁、金瓦生輝、建築宏偉、氣勢威嚴、幽靜肅穆、古色蒼然,其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邃人文景觀早已為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築格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後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部分:大紅門外區、神道區、方城、寶城區。陵寝建築規制完備,禮制設施齊全,主要建築規模宏偉,陵寝建築群保存較為完整。

規模

陵園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南面中央為單檐歇山式正紅門三楹,拱門三道。門内參道兩側成對排列着石獅、石馬、石駝、石虎等石雕。平地盡頭,利用天然山勢修築了一百零八蹬石階,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過了石橋,正中為碑樓,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門,下為須彌座式台基,内立清聖祖玄烨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刻,記載着努爾哈赤的功績。

兩側聳立着成對的華表、駱駝、獅子、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級台階,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這是陵園的主體,方城後面為月牙形寶城,寶城正中是突起的寶頂,下面是埋葬努爾哈赤和葉赫那拉氏的地宮。氣勢宏偉,古樸典雅,清幽肅穆,令東陵依山傍水人流連忘返。

再北的陵園的城堡式建築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樓。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門,門楣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隆恩門”三字。進門迎面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後洞門之上設明樓,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為圓形寶城,兩城間呈月牙狀,因而也叫月牙城。寶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寶頂,下為埋置靈柩的地宮。福陵建築群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将我國傳統建築形式與滿族建築形式融為一體,形成了異于關内各陵的獨特風格,很多人很喜歡這種設計,因此有很多的人去參觀。

實用信息

票價

門票42元(包括清福陵40元,東陵公園2元)。

開放時間

7:30—17:30(旺季4月-10月)8:00—16:30(淡季11月-3月)。

交通信息

乘坐148、168、218、385路公交車或沈撫三号線至東陵公園下即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