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人文

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人文,是一個動态的概念。《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價值觀及其規範。符号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範,包括習慣規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則是文化的主要内容。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廣義講,泛指文化;狹義講,專指哲學,特别是美學範疇。人文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曆史、法律(俗稱規矩)。
    中文名:人文 外文名:human culture 别名: 定義:泛指文化,專指哲學,美學範疇 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曆史 起始時間:春秋時期 拼 音:rén wén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易經》,與人道相通。

《童子問易》說:在原始蒙昧時期,人們始終認為“天道左行,地道右遷,人道尚中”,天、地、人是各行其道的。

《系辭》講“物相雜,故曰文。”

原因是:《易經》發現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會通,人們可以向天道、地道學習,以法天正己,遵時守位,知常明變,居安思危,趨利避害,開物成務,建功立業,改變命運的奧秘。倡導人們在尊重宇宙乾坤秩序的前提下,實踐人道與天道、地道相“雜”。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贲(bì)”(六十四卦之一)卦,“文明以止,人文也。”指修飾。修飾出美,故曰“美在其中”。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引證解釋

1、指禮樂教化。

《易·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穎達疏:“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北齊書·文苑傳序》:“聖達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唐·皎然 《讀張曲江集》詩:“相公乃天蓋,人文佐生成。”

2、泛指各種文化現象。

孫中山 《民權初步自序》:“會此世運進化之時,人文發達之際,猶未能先我東鄰而改造一富強之國家者,其故何也?”

3、人事。指人世間事。

《後漢書·公孫瓒傳論》:“舍諸天運,征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李賢注:“人文猶人事也。”

4、習俗,人情。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大約就是因為山水比較清秀的原故罷,一般的人文風尚比起鄰近的村鎮也覺稍有不同。”

人文概念

人文就是先進思想的代名詞,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關注人,關愛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個動态的概念。中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價值觀及其規範。符号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範,包括習慣規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則是文化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内容則是指先進的規範,對于社會而言,尤其是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範,對于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範,對于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範。從文藝複興的曆史看,人文應該是重視人的文化。 概念上講,可以這樣認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基本含義

定義

人文,是人類文化的簡稱,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對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觀事物或現象進行理性的思考而總結出來的符合世界發展規律的又能被大衆接受的屬于個人主觀的知識點。

中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是其适應自然或周圍環境的體現。因此,具體到人類社會當中,文化不僅包含了人們外在的的衣、食、住、行,還包含了人們的内在的心理、意識或者說思維活動。

分類

人文的分類,是一個簡單而又繁瑣的事情。說它簡單,是因為人文的核心是“人”,隻要這個事物的出現跟“人”的活動有關,就可以作為一類羅列出來。說它複雜,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不僅有區域的限制,還有時間上的不同 。這就造成了人們認知上的不同。因此,其産生的文化是不一樣的。

求同存異,是我使用的分類方法。具體概括為,尋求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上的人們活動的共同點,保留有争議的地方。因此,我把人文分為以下幾大類:

服飾文化:跟“衣”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跟穿着、打扮有關的物品,比如服裝、首飾、鞋帽等。

飲食文化:跟“食”有關的,包含了人們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關的所有的物品,比如蔬菜、水果、調味料、畜産品、水産品、加工品等。

建築文化:跟“住”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關的物品,比如洞穴、房屋、閣樓、庭院等。

交通文化:跟“行”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關的物品,比如,馬匹、車輛、飛機、輪船等。

文學或者教育文化:用以幫助人們掌握相應技能,交流、知識的普及、進行大範圍活動等具有特殊性質的文化。

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比如,商業、管理、宗教信仰、書畫、音樂、節日慶典、軍事、政治、武術、手工業等。這些文化的産生,是跟人的職業分工有關,跟人的愛好有關。

涵蓋

人文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曆史、法律(俗稱規矩)。

二級分類:

文化:文學。

藝術:美術、電影、音樂、神話、舞蹈、戲曲。

美學:跨學科(哲學、藝術、心理、倫理、文學)。

教育:學術、科學、素質(禮儀素養品德)。

哲學:宗教、思想。

國學:諸子、易學。

曆史:中國、外國、世界。

社會:人權、政治、經濟、軍事。

人本主義(humanism)

【漢語注音】:rén wén

【釋義】:1.指禮樂教化 2.泛指各種文化現象 3.人事,多指人世間事 4.習俗,人情

【English】:humanism

發展概論

人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作為一種樸素的習慣和意識,古已有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潮流,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為穩定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則始于我國春秋時代(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通過阿拉伯人在12世紀傳到西西裡的羅傑二世與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的朝廷,昌明于 15、16世紀的文藝複興時期,形成于17、18世紀的約翰·洛克、亞當·斯密和法國啟蒙運動,以及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時期,反思于19、20世紀初的馬克思、尼采、羅素所處的時期,發展于20世紀中後期的現代時期。在發展期,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宣言則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國際化的标志,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則是現代人文思想最傑出的代表。

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首先是人文革命 ——文藝複興,科學革命——近代科學誕生。并誕生兩大觀念:人文觀念——尊重人;科學觀念——尊重規律。緊接着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又經曆了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和電子時代等三個階段。人類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複的變化。

遺憾的是,在這幾次偉大的變革中,中華民族始終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覺醒來的時候,我們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偉大變革,人類的許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偉大成果,誤認為是資産階級的,或資本主義的,長期加以否定、拒絕和抵制,極大地增加了我們轉變過程中的阻力,也給我們民族的曆史進程留下了許多空白和斷層。更遺憾的是,這些誤解、空白和斷層長期内化在我們的教育之中,使我們的教育常常處于尴尬的地步,進而增加了我們理解現代社會文明進程的難度。我們醒來,卻沒有醒正。

20世紀,又發生一場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識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社會本身都在發生根本的改變。人從過去的工具人,經濟人,發展到現代的社會人,文化人。人的價值得到充分承認,人與人的相互交流與認同得到更好的實現,自信、平等和價值感等現代國民素質得到更廣泛的提升。

曆史發展

1952 年

1952 年以來, 中國的人文發展一直是一片空白。

1975年

1975年在人文發展指數排行榜中,1975年以後,中國一直處于弱勢國家之列。

1987 年

1987 年, 日本、新加坡、韓國和馬來西亞的人文發展指數已經比原先提升。

1990年

在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選用收入水平、期望壽命指标和教育指數這三個指标,來把人文發展作為一個全面綜合的度量。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創立了人文發展指數(HDI)即以“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生活質量”三項基礎變量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組成的綜合指标。

自1990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都發布世界各國的人文發展指數(HDI)在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頗有影響。

自1990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開始在《人類發展報告》中使用由預期壽命指數、教育成績指數和實際人均GDP指數三大指标複合而成的人文發展指數義(HDI)來衡量各個國家人類發展的水平。

人文發展指數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0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發布的。

經過若幹年的研究和設計,美國海外開發署的D·莫裡斯(Morris)博士提出的生活質量指數(PQLI指标)即用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識字率三項指标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出版的《人文發展報告》1990年)提出的用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國民生産總值三項指标衡量消費構成質量成為世界通用的指标體系。

1990年5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首次公布了人文發展指數(HDI),将經濟指标與社會指标相結合,揭示了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

此外,外國的評估在年度之間差距過大,如人文發展指數,1990年中國被評為64位,而1994年以同樣方法計算,中國的位次卻降到94位,反映了某些國際評價不太符合實際。

聯合國從1990年起發表的關于人類發展的報告提出了人類發展水平的人文發展指數HDI。

1990年以來,根據這一方法編制的人文發展指标已在指導發展中國家制定相應發展戰略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直到1990年,聯合國開發署(UNDP)在發表的《人文發展報告》中引入識字率和人均壽命兩項社會人文指标,從教育和社會生活質量兩個方面彌補了單一經濟增長指标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二維指标聯系。

早在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就發表了一份《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提出了“人文發展”的概念 指出人文發展狀況 :人的健康長壽、受教育機會、生活水平、生存環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标的綜合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标。

從1990年開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 年發表一份不同主題的《人類發展報告》強調必須把人置于發展的中心位置,提出用人文發展指數(HID)來代替國民生産總值(GN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标。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人文發展報告》提出用人文發展指數來綜合評價社會福利狀況,為我們解決非經濟福利指标的綜合問題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思路。

根據聯合國1990年《人文發展報告》,1990年蘇美GDP對比為,實際國内生産總值蘇聯為美國的40%,人均國内生産總值蘇聯為美國的34%。

1991 年

在1991 年的《人文發展報告》中,又增加了環境破壞和居民自由程度兩個因素。

1992年蒙古人均國内生産總值為2389美元, 人文發展 指數為0.604,這在發展中國家并不算低,關鍵是要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

1993年

1993 年, 中國國際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币币值研究結果為:1 元人民币合0.83 美元;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 人文發展報告” 推算結果:1 元人民币合1.6 美元; 廣東省政府研究中心根據世界銀行ICP 指數套入省内數據研究結果:1 元人民币合0.93 美元。

聯合國的《1993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1960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人的收入為占世界人口20%的最貧窮人收入的30倍,到1990年,這個差距增加到90倍。

1993年聯合國的人文發展報告說:男女平等問題上已經辯論了許多年,女性進行了無數次的鬥争,國家的法律作了不少修改,然而,沒有一個國家對女性同對男性一樣。

199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文發展報告》稱當今年代為“ 人民的年代” 提出“ 發展以人為中心,發展圍繞‘ 人’ 轉;而不是人以發展為中心,人圍繞‘ 發展’ 而轉”。

該系列的阈值選取謹慎地參考了199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文發展報告》的統計結果和中國“ 三步走” 發展戰略的量化标準。

1994年

聯合國在《1994 年人文發展 報告》中指出:地區差距擴大及行政分割是導緻國家分裂的重要原因。

聯合國《1994年人文發展 報告》列出了全球四個地區差距較大的國家,我國即是其中的一個。

1995年

1995 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在其《發展綱領》中宣稱:人民的幸福是發展的定義,人民的特征決定持續的人文發展的性質和方向;

現從1995 年世界各國的人文發展指數排序中選取高發展水平, 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各五個, 作為兩組樣本, 另選四個國家作為待判樣本作距離判别分析。

我國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發展比較落後,聯合國開發 署公布的(人文發展報告)中,1995年世界人文教育和發展處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加拿大、美國、日本,我國處于111位。

思考《1995 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在許多情況下,有利的政治措施可以在資源貧乏的國家中改善婦女的人文發展 。

1996年

199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文發展報告稱,在過去的10多年中,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增長了4倍。

1996 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 人文發展 ” 報告指出:1965—1980 年間,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約為2 億,而1980—1993 年,這個數字上升為10 億。

1997年

發展中國家的農村貧困問題根據聯合國1997年6月公布的《人文發展報告》在全世界近60億人口中,約有13億人人均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

另據1997年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即使在那些最富裕的國家也生活着1 億窮人,3700萬失業者。

設在伊斯蘭堡的人文發展中心1997年發表的前世界銀行行長、巴基斯坦财政部長馬赫布蔔· 哈克:關于南亞社會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

1997 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 人文發展 ”的角度提出“ 人文貧困” 的概念。

1998年

富人和窮人的開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 人文發展 報告顯示,1998年全球用于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開銷接近24萬億美元,消費者從未像今天這樣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須是富有的少數人中的一員。

1998年9月9日聯合國《人文發展報告》宣布:一名1997年在美國、法國或英國出生的嬰兒在一生中的消費、浪費和造成的污染将超過在發展中國家出生的50名嬰兒--由于燃燒礦物燃料所産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美國每年為21噸,而在中國每年隻有3噸 。

1999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 年人文發展報告認為,世界化或全球化為人類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但是,隻有伴随着更好的管理,這些機會才會變成現實。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 年《人文發展報告》說,占世界總人口最富裕的20 %和最貧窮的20 %之間收入差距1960 年為30∶1 ,1990 年為60∶1 ,1999 年為74∶1 。

1999 年7 月, 聯合國公布了《人文發展報告》,該報告指出,英國是人口增長相對緩慢的61 個國家之一,為了使人口增長保持穩定,英國婦女平均每人必須生育2 個孩子。

正如199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文發展報告》所說,市場競争可能是效率的最大保證,但不一定是平等的最大保證。

2000年

并認為隻要有效地去解決和提高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發展指标,就有可能提高全國總體平均水平,進而能在2000年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含義下的較高的人文發展指标。

2000年聯合國人文發展 報告指出了人口受教育程度與技術發展的關系,首次列入了技術領先的指數。

2001年

《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資料顯示,2001 年世界人文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 .939 。

在聯合國開發署《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中,将世界各國國民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綜合入學率等與國民素質關系密切的指标,合成為 人文發展 指數。

據《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資料顯示,我國人文發展指數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2001 年人類發展報告》1999 年世界人文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39 。

《2001年人文發展報告》資料顯示,2001年世界人文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39。

2001年中國人文發展指數為0.718,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居中等人文發展水平。

2004年

資料顯示2004 年世界人文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56,瑞典和澳大利亞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

核心内容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人類關懷和生命關懷。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間的各種權利,隻有人權是天賦的,生來具有的,不可剝奪,也不可替代的。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包括物質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制度,一種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論基礎,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實現,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權觀念的誕生以及人權的法制化、人權法的國際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強調:“《易經》講,物雜成‘文’,幹道變‘化’。陰陽矛盾相薄的表現無非就是‘文’與‘化’,世界各國最終的較量也将在于文化。我們要重新赢得世界尊重,還須依靠悠久燦爛的的傳統文化!”

書刊

1.書

具有人文涵蓋面任何一種的人文類書籍。

2.人文雜志

1)具有人文類涵蓋面任何一種的雜志。如《矢量年華》《書城》、《讀書》、《風夕》等。

2)刊名為《人文雜志》,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著名學術期刊。陝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1957年創刊,為全國哲學類核心期刊。

人文主義

國際君友會認為人文主義是一種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及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并通過理性地推理來指導。

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至于個人的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等,都是應有之義。

人文主義以理性思想為基礎,同時和人本主義以及人道主義有密切的關系。

除了一般無宗教的人文主義,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裡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并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人文主義注重人的精神心靈,顯然不同于唯物主義;另一方面,人文主義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義者認為和理性精神相違背的神靈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義。

到了近代,人文這個詞被用來翻譯Humanism,人文主義,這個詞是歐洲文藝複興時代一些知識分子,在超越和反對中世紀歐洲宗教傳統的過程中,把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作為一種依歸,用這種辦法來回歸世俗的人文傳統。這些人就被稱為“人文學者”,後來人文學者所做的學問就變成了“人文主義”,到了19世紀的歐洲又有所謂的人文學科,20世紀英美的大學裡面也開始出現所謂的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意思不是說人文的東西用一種科學的理論來解釋,而是說對于人的各方面的一種求知以及對于人的知識的一種探讨。

人文思考從根基處說是一種對存在的抽象玄思。實際上,Humanity(“人文”——在中國并沒有詞源學基礎),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觀念是從人類的角度來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會有下述超越性問題: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它把人作為“類”來思考,所以我們說它的思考是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文”一詞的根源古希臘和羅馬(Humanity在西方也可以解釋為Th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classics),它是以古希臘思想及其方式為根基的。

關于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人文的理解是怎樣在傳統和西方的雙重影響下變化的,可以參看李歐梵和汪晖的相關文章。

奧運景觀

人文奧運的提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蘊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

中國的人文思想同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早在西周時期,中國的人文精神就已萌芽。“人文”一詞最早見于《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思想對中國人文思想的形成産生了重要的影響。儒家經典《孟子》、《大學》、《中庸》、《論語》,以及《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四書五經,是對儒家思想與中國人文精神的系統而又完整的闡述。當然,中國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對中國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的人文精神在探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神靈以及自身道德與欲望的關系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因而它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代或是将來,都為人們或将為人們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諸多方面的問題提供智慧和理論依據。

人文奧運是一個系統工程,經營定位應該準确。

人文奧運(People's Olympics)是指“奧運各種文化現象”,是指以“人”為主體的奧運參與人文現象,其核心是“奧運”,其現象是“奧運人文”;“人文奧運”不等于“人文中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人文現象”才能稱之為“人文奧運”,把中國的文化融入到奧運的參與文化之中,才能是名符其實的“人文奧運”……通過奧林匹克運動會直接形成的“奧運文化現象或景觀”才是“人文奧運”!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從而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反映這方面的詩,如詩人志歲先生《德昌公園》:“四藝人文盛,三湖秀水明。怡遊思烈士,不敢忽興平。”(《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人文景觀,最主要的體現即聚落。其次有服飾、建築、音樂等。而建築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築景觀,如伊斯蘭建築景觀、佛教建築景觀。

其它含義

第一

“人本觀念”,即“人本位”。對當今或者人出現之後的社會來說,人是社會的中心,人是衡量社會的尺度,“本位”者,标準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準。從以君王為标準,到以“人”為标準,或者說,從“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人類價值觀的一次偉大轉變,是約翰· 洛克尋求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的發現。改變标準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約翰· 洛克用了《政府論》的整個上篇,差不多100頁的筆墨,以詳盡的事實,犀利的邏輯,打破了桎梏人類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君權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頓把颠倒了的“地心說”颠倒過來,建立了“日心說”一樣,洛克則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過來,建立了“人本位”的偉大學說。從此,确立現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權思想的銳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頓大十來歲,但他是牛頓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頓的思想影響。牛頓是近代科學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學的誕生,給人類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觀念:規律思想和理性思維。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規律,有秩序,人類社會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規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類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發現。

由此可見,洛克在科學和人文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科學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為科學提供了發展的方向--科學始終造福于人類,而不是給人類造成傷害。

第二

“個人觀念”,即承認和尊重個人的文化觀念,是針對“君王主義”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們,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君王們,總是打着“國家”、“天下”、“組織”、“集體”之名,行專制主義之實。所以,“個人觀念”也是針對專制主義而言的。是保護個人,反對專制的,特别是反對專制主義利用“國家”、“集體”、“組織”的名義侵犯個人的權利。在這裡,對于專制主義而言,個人是神聖的,是偉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約翰 ·洛克等眼裡,“人權”包括三個相關聯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權就是指個人的權利。第二是人權是生命權、自由權和财産權三者不可分離的權利,“不可分離”,也就是三種權利一個也不能少,隻講生存權,不講自由權,豈不成為動物保護法了?第三,人權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屬于個人自己的權利,而且是天賦的權利,生而有之的權利。

人權是天賦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權利,是人們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利,自願聯合起來,授予政府的,是後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認為必要,比如人權得不到所在政府的保護的時候,可以随時收回政府的權力。“個人觀念”,就是個人是根本,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财産權,以及這種權利能否得到保護,是衡量一切,包括組織、社會、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輕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國家,把它搞颠倒了。所以,個人的權利,常常并且是輕易的被剝奪了,還誤認為是“顧全大局”,“犧牲小我”,是講“道德”。結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員,就可以堂而皇之、肆無忌憚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結果,腐敗成風,民無甯日。

“個人觀念”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個人重于政府,人權大于主權。“個人觀念”是約翰 ·洛克的第二個偉大發現。我們需要來一次啟蒙教育。

尊重個人,首先指的是國家,政府,那些有權力的機構,要尊重個人。有權力的機構尊重無權力的個人,這是人文思想的基點,也是民主政治的基點,同時,尊重個人,是尊重“每一個人”。作為個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隻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隻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為要尊重個人,所以任何人決不能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個人觀念”,是一個神聖的、偉大的文化觀念。“個人觀念”是同專制主義作鬥争的偉大武器,所以為專制主義所不容。同時,“個人觀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個人觀念的國家,道德狀況反而比提倡集體主義的國家要好些。因為“個人觀念”告訴人們,自己有個人利益,要理直氣壯的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樣,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别人——和自己一樣——也有自己的個人利益。所以,任何時候,決不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于是,“保護自己,不損害他人”就形成了當今社會的主要力量,也是當今社會的道德基礎。

第三

“自由觀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護個人創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就是說,首先是針對政府而言的,是針對有權力的機構而言的。人權對一個人來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根本的權利。政府的權力是選民賦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護人的自由。當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護的時候,政府的權力就應當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以及人的自由,是衡量人類社會的标準。“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權利中,自由是最寶貴的,也是頭等重要的。“自由觀念”,首先也是針對政府而言的,規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護人的自由。什麼樣的政府才能保護人的自由呢?約翰 ·洛克及其後來的繼承者們進一步指出,隻有人民選舉的政府,隻有三權分立的政府,隻有實行輪換制的政府,隻有實行新聞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選舉制”、“分權制衡制”、“輪換制”、“新聞自由制”構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為保護人的自由的政府。

約翰·洛克等人的偉大之處在于,不僅提出了偉大的觀念,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實現這種觀念的制度保證,他們的偉大還在于開創了治理社會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自覺。制定一種相互制約的制度,讓人們自覺遵守,相互制約。

“自由觀念”,同時是指“每個人”的自由,隻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決不損害他人的自由。怎樣識别、判斷是否損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類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法:制定規則。制定以保護人的自由為宗旨的規則。這就是現代法制的基本觀念,規則是保護人的自由的。于是,作為個人,違背規則也就是損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價,受到懲罰。作為個人,遵守規則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規則意識,就成為自由國家國民的基本素養。所以,自由主義,決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樣,是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