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裔

聖裔

聖人後代的專業術語
穆斯林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兒女及其後代的統稱。阿拉伯語“艾布納·奈比”的意譯,亦稱“先知的後代”、“聖門後裔”。孔子及其聖賢弟子近幾百年來,封建朝廷對孔子嫡系後裔的封爵。在宋代以前,曆代帝王曾将孔子嫡裔先後封作“奉祀君”、“關内侯”、“宗聖侯”、“奉聖亭侯”、“崇聖大夫”等。唐代追谥孔子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聖侯為文宣公。
    中文名:聖裔 外文名:Abna’al-sabi 定義: 宗教:穆斯林 阿拉伯語:艾布納·奈比 别稱:“先知的後代”、“聖門後裔” 漢族聖裔:孔子嫡裔

漢族聖人後代

衍聖公、亞聖公、複聖公、宗聖公、述聖公的來由:

孔子及其聖賢弟子近幾百年來,封建朝廷對孔子嫡系後裔的封爵。在宋代以前,曆代帝王曾将孔子嫡裔先後封作“奉祀君”、“關内侯”、“宗聖侯”、“奉聖亭侯”、“崇聖大夫”等。唐代追谥孔子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聖侯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皇帝謂:“聯稽考前訓,博采衆議,皆謂宜法漢之舊,革唐之失。

”下诏“改至聖文宣王四十六代孫宗願為衍聖公”,主持孔子祀事。其目的是希望孔子子孫寶貴連綿,使“聖裔”延續,“聖道”遞傳。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二日的诏書中寫着:“孔子嫡孫則承大爵,……至明……賜一品服色,麟袍玉帶,三台銀印一顆,列文武班首,曆傳至今。”并沿襲明制,令“衍聖公長子至十五歲襲授欽依冠服二品服色”。于是孔子嫡孫世承封爵,達八、九百年之久。

[翰博]指翰林院五經博士與太常寺五經博士兩種。清順治元年(1644年)诏書稱:遵照明代的規定“衍聖公長子則承大爵,次子至十五歲則授以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主子思子祀事。三子則襲太常寺博士,主汶上聖澤書院祀事。每随一代公爵遞為更授”。

孔氏翰博是指衍聖公之二弟、三弟承襲的爵位。這一代衍聖公去世,下一代襲爵時,則此兩種博士由下一代二、三子襲爵。清代又規定衍聖公下屬翰林院五經博士十五員:孔氏北宗一員,祀中庸書院;南宗一員,祀南方孔子廟;孟子,顔子,曾子,闵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仲子、言子、蔔子、颛子、有子、東野氏各一員。

[奉祀官]民國以來,封建皇帝已被推倒,不應再有公爵,“衍聖公”的封号顯然不合時宜了。于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一月十八日,國民政府下令:“茲以孔子嫡系孫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孟子嫡系孫孟繁骥為鄒國公亞聖先師奉祀官;顔氏嫡系孫為複聖奉祀官;曾氏嫡系孫為宗聖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按:當時對文官的任命分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種,以特任規格最高。

自明代中起四姓同例。

外族聖人後代

穆斯林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兒女及其後代的統稱。阿拉伯語“艾布納·奈比”的意譯,亦稱“先知的後代”、“聖門後裔”。史載穆罕默德有4男4女。4男是:

(1)戛西姆(Qasim),别号塔希爾(Tahir)。

(2)阿蔔杜拉('Abdullah),别号泰伊蔔(al-Tayyib)。以上二子為赫蒂徹所生,均在l~2歲時早逝。

(3)易蔔拉欣(Ibrahim),為瑪麗娅(Mariyyah)在穆罕默德60歲後所生,最受锺愛,也于632年1月2歲時夭亡。

(4)繼子哈萊(Halah),為赫蒂徹與其前夫所生,穆罕默德視如親生子。

穆罕默德的4個女兒均為赫蒂徹所生:

(1)長女栽娜蔔(Zainab,?~630),穆罕默德創傳伊斯蘭教之前将其許配給其姨表兄艾布·阿斯(Abu al-‘As),夫婦關系和睦。艾布·阿斯信基督教,後因與栽娜蔔信仰分歧,曾一度離婚,歸信伊斯蘭教後二人遂複婚,但未幾栽娜蔔因流産重病亡故。生有1子名阿裡早亡,1女名烏瑪邁(Umamah),後為聖婿阿裡娶為繼室。

(2)次女魯卡娅(Ruqayyah,?~624),先嫁給穆罕默德叔父艾布·萊海蔔(Abu Lahab,?~624)之子烏特拜('Utbah),後由于艾布·萊海蔔反對伊斯蘭教,逼迫兒子離婚,遂再嫁奧斯曼,并一同奉先知命第一批遷往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

(3)三女烏姆·庫勒蘇姆(Umm Kulthum,?~630),先嫁艾布·萊海蔔之子烏泰伊蔔('Utayb),被迫離婚并在其姊魯卡娅亡故後,由先知又将她繼配給奧斯曼。生有1子,名艾布·泰勒哈(Abu Talhah)。

(4)幼女法蒂瑪,同阿裡結婚後生哈桑和侯賽因,另有1女名栽娜蔔。凡屬穆罕默德上述兩外孫的直系後代,均被視為同先知有着血緣宗譜關系的聖門之後,統稱“聖裔”。

四配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字子淵,亦稱顔淵,春秋末魯國人。安貧樂道,居陋巷,箪食瓢飲而不改其樂。與闵子骞等同列孔門“德行”科。孔子贊其“好學,不遷怒,不貮過”。子貢稱其“聞一以知十”。問仁于孔子,答以“克己複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顔淵》)。

他終日不言若愚,于孔子之言“無所不悅”。稱頌孔子循循善誘,使他“欲罷不能”。相信聖賢可學而至,自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當代學者或認為他有避世傾向。《莊子》書中引述有關他的資料凡十見。其中“心齋”、“坐忘”之論,明顯反映受道家影響。早卒,孔子恸哭,歎曰:“天喪予!”又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從漢代開始,位居孔門弟子之首。山東曲阜有“顔廟”。

曾參(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尊稱為曾子。南宋時,顔回、曾參、子思、孟子(名轲,受學于子思之弟子),被尊為“四配”;自東漢明帝十五年起配祭孔子,唐高宗總章元年封為“太子少保”,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為“郕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封為“郕侯”,政和二年改為“武城侯”,宋度宗鹹淳三年封為“郕國公”,元至順元年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在山東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着作有《大學》《孝經》并與有子一起編定《論語》。

子思孔子之孫,曾參的學生,繼承人發揮孔子的中庸學說,其學說為孟子繼承,被封為“述聖”着作有《中庸》。

孟子名轲,字子輿,孟子繼承并發揮了孔子的學說和思想,在中國古代成為僅此于孔子的最有影響的儒家宗師,從而獲得亞聖的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