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北海新區

濱州北海新區

山東省北部、渤海灣西南岸
濱州北海新區位于山東省最北部、渤海灣西南岸,海岸線180公裡,總面積1200平方公裡,人口4.6萬,是全國沿海人均土地最多的地區之一。[1]區位突出、資源厚實、腹地廣闊、産業發達、生産要素成本低,加之多重的發展機遇為北海新區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地理位置優越。處于黃河三角洲腹地,系京津冀和山東半島兩大經濟區的連接地帶,是環渤海經濟圈與濟南都市圈的交彙點。距天津濱海新區80海裡,與河北曹妃甸海上直線距離90海裡,是濟南都市圈的海上門戶,是集聚生産要素、吸引各方投資、加快開放開發的重要經濟區域。
    中文名:濱州北海新區 外文名: 别名: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省 面積:1200平方公裡 人口:4.6萬

基本簡介

正在建設中的北海新區濱州北海新區位于山東省最北部、渤海灣西南岸,海岸線180公裡,總面積1200平方公裡,人口4.6萬,是全國沿海人均土地最多的地區之一。區位突出、資源厚實、腹地廣闊、産業發達、生産要素成本低,加之多重的發展機遇為北海新區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地理位置優越。處于黃河三角洲腹地,系京津冀和山東半島兩大經濟區的連接地帶,是環渤海經濟圈與濟南都市圈的交彙點。距天津濱海新區80海裡,與河北曹妃甸海上直線距離90海裡,是濟南都市圈的海上門戶,是集聚生産要素、吸引各方投資、加快開放開發的重要經濟區域。

土地資源廣袤。境内灘塗面積156萬畝,潮上帶150萬畝,負10米淺海200餘萬畝,其中荒堿地133萬畝,是中國沿海後備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大企業、大财團低成本擴張的理想區域。境内淡水資源豐富,黃河、徒駭河、馬頰河、秦口河、套爾河等在此流經入海,古稱“九河之闾”。沿海有貝砂島88個,島嶼總面積5.6萬畝,島内濕地水洲縱橫、蘆蕩深幽、百鳥翔集、野趣盎然,是人們理想的回歸自然之所。 

礦産資源豐富。富含石油、天然氣、地熱、地下鹵水、煤炭,已探明儲量的26種,已開發的15種。其中,石油儲量6億噸,天然氣儲量164億立方米,是勝利油田的主采區之一,是發展石油化工及其産業鍊的理想園區。這裡是全國四大鹽業基地之一,鹽場面積500萬畝,年産原鹽1000萬噸,為發展鹽化工及其産業鍊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材料。

境内東部地下2000米,蘊藏煤層,儲量25億噸,是我國重要的後備煤炭基地。北部沿海是蒙古風和太平洋暖流的必經之地,累年平均風速為4.6米/秒,10米高度平均風速6.4米/秒,30米高度平均風速6.98米/秒,平均風能密度395W/平方米,是全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交通運輸便利。境内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縱橫交錯,濱州大港開始興建,已有的4個3000噸港口作業區連能國内各個港口;正在規劃建設的濱港鐵路、黃大鐵路在此交彙;北距天津機場、南距濟南機場均不超過90分鐘的路程,具有良好的集疏港條件。 

經過多年的開發,這裡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鹽化工、油化工、造船、生态能源為支柱的工業體系。以濱州海洋化工、濱化海源鹽化、金華鹽化、魏橋鹽化為主體的一大批鹽及鹽化工項目迅速崛起,呈現出“鹽業開發全面推進,溴素企業陸續投産,精細化工破題上路”的發展格局。2005年以來,以套爾河沿岸為基地的造船業迅速興起。

濱州中盛、津濱船舶重工、長勝造船、舟山船舶修造等11家造船企業和10個配套項目紛紛落戶新區。以風力發電為主的生态電力能源開始建設,國華瑞豐風電項目、法國埃法日風電項目等五個風電項目都已開工,總投資50多億元,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

自然環境

氣候特征

1、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3.1℃,年極端最高氣溫:38.9℃,年極端最低氣溫:-15.6℃。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523.4mm,年最大降水量:698.5mm(出現于1977年7月),降水多集中在7、8兩月,尤其8月份最多,7、8兩月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59.4%。

3、風況:區内常風向為SW(西南)向,頻率為11.37%,次常風向為E和ENE向,頻率分别為8.88%和6.91%。

主要資源

1、土地資源。耕地50.59平方公裡,不足陸域面積的10%

2、礦産資源。産業區礦産資源主要有鹵水、石油、天然氣、地熱,鹵水礦化度高達104.4g。

3、旅遊資源,北部沿海有貝砂島88個,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濕地水、洲縱橫交錯,蘆蕩深幽,百鳥翔集,野趣盎然,是人們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

4、淡水資源。淡水資源主要是引蓄黃河水和攔蓄入海河流淡水。小開河引黃渠通達區内,能夠為産業區提高充足的工業和生活用水。

5、風力資源。濱州沿海為蒙古風和太平洋氣流的必經之路,是全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風力發電年有效時數為2300小時

6、生物資源。黃河三角洲區内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有800多種,其中文蛤、毛蝦、三疣梭子蟹、梭魚享譽國内外。 

經濟發展

“十五”以來特别是近兩年來,沾化縣、無棣縣緊緊抓住省市重點幫扶機遇,大力實施“趕超戰略”,全區經濟社會取得突破性發展,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态勢。

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十五”以來,無棣縣和沾化縣經濟發展成呈現加速态勢,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十五”期間,無棣縣和沾化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分别達15.0%和19.21%,其中沾化縣經濟增長比濱州市平均水平高出3.71個百分點。

2006年,北海新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61.88億元,比2005年增長20.23%。無棣縣和沾化縣地方财政收入增長迅速,2006年分别為4.8億元和2.21億元,其中沾化縣财政收入同比增長達69.81%,比濱州市平均水平高出28.11個百分點;無棣縣财政收入“十五”期間年均增速高達34.8%,成為山東省“促強扶貧”戰略的成功範例。

工業化快速推進。“十五”以來,無棣縣和沾化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2006年,北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3.94億元,比2005年增長51.59%。以油鹽化工、生态紙業、食品加工、皮革工業、電力和高新技術産業為支柱的産業框架基本形成,初步改變了工業經濟落後的局面。

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無棣縣三次産業結構由2000年的23.4:52.1調整為2006年的19.93:57.97:22.31,沾化縣由2000年的30.4:37.4:32.2調整到了2005年的22.93:49.16:27.93,兩縣第二産業比重分别提高了12.1個和11.76個百分點,實現了産業重心由第一産業向第二産業的轉移.第三産業發展開始活躍,商貿流通進一步繁榮,現代物流業、服務業及房地産開始起步。

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紐帶,由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心理、環境諸因素綜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極為複雜的、多層次的社會現象。

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有:

①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氣候、土壤、水、動植物及各種自然資源等。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

②人口。

③勞動。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财富和文化财富,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是人類區别于動物的根本标志和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

④溝通方式。以語言、文字和其他符号系統為媒介,彼此交流感情,建立聯系和相互了解,是人類社會交往和共同活動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⑤組織。通過各種類型的社會組織而形成的群體性,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存在方式。社會生活的這些基本要素和構成成分,依據一定的社會規範和制度形成有規律的社會過程。 

曆史文化

20世紀初,“現代中國之父”孫中山為貧窮落後的中國構建了一個通過實業救國的東方大國之夢,為國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産《建國方略》。在實業計劃中,四通八達的港口、鐵路等方面的建設,将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孫中山規劃建設31個港口,其中黃河港即為現在的濱州港。

交通體系

防潮大堤建設方面,目前無棣、沾化兩縣已建成防潮大堤總長275.8公裡,其中臨海防潮堤62公裡,臨河防潮堤201.8公裡。防潮大堤的建設使北部沿海地區的20萬畝農田、126村12萬人口、7萬畝蝦場、25萬畝鹽場、24萬畝濕地、400多口油井得到有效保護。防潮大堤是一項集防潮、交通、國防安全、生态開發、旅遊、航海碼頭建設于一體的綜合性工程,為沿海經濟開發構築了堅固屏障,保證了北海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安全。

道路設施方面,目前濱州北海新區道路基礎設施呈現為四橫三縱網狀結構,其中東西向幹道四條(榮烏高速公路、S320新海路、S311海港路、S312濱孤路),南北向幹道3條(長深高速公路、S239大濟路、S237濱港路)。

北海新區主要通過長深高速高速和S320新海路與河北省相連,通過S239大濟路接205國道與德州市相連,通過榮烏高速和S312濱孤路與東營市相連,通過其他省道與濱州市其它區縣相連。

區域内徒駭河、套爾河等河流都具有較好的通航條件,砂石等礦建材料及雜貨可用小船溯河上達港口疏運。濱州大高通用航空城飛機跑道達到4C級标準,航空物流業已經正式開通。同時,正在加快疏港橋梁建設,重點推進套爾河大橋建設工作,加快東西港區連接步伐。

改革示範

根據北海新區的産業發展現狀、發展方向,招商引資應實現“兩步走”戰略。第一階段,從目前到2010年,按照“非禁即準”的原則,以優惠政策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為支撐,鼓勵跨國公司和境内外民營經濟參與北海新區發展,實施“廣招商”戰略。

除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進入的行業和領域外,允許入區項目自主選擇經營項目和經營方式。結合重點發展的主導産業,充分利用北海新區擁有大量鹽堿地的優勢,積極支持現有優勢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大力吸引成本敏感型企業的入駐,特别是濱州市内、濟南都市圈内、山東省内、環渤海灣地區及日韓企業。

第二階段,2010年後,按照“綠色招商”的發展理念,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适宜創業、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為支持,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内知名企業到北海新區建立分部,實施“招大商”和“深招商”戰略。堅持專業化招商方向,注重招商引資與鼓勵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結合起來,與改造完善産業鍊、優化提升産業集群、增強産業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将産業集群的核心企業、産業鍊的關鍵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借此帶動大量配套企業、關聯項目的群體跟進。

發展布局

根據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北海新區發展定位,确定新區未來幾年發展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項目帶動、多元開發,塊狀隆起、集約發展”的原則,強化規劃引領、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産業結構、突出改革創新,深入實施“以港興區、基礎立區、産業富區、環境活區、生态建區”戰略,一年搭框架、三年大變樣、五年上水平,努力打造黃河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及早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态經濟區。

同時确定“一港、一城、一帶、八區”空間布局。“一港”,即以濱州港為發展龍頭,充分發揮港口作用,發展海洋運輸業和倉儲業;“一城”,即臨港産業區生态城,在北部沿海布局,做為行政、文化、生活服務區,重點發展房地産、商貿、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現代服務業;“一帶”,即高效生态農業帶;“八區”,即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化工業園區、冶金園區、海洋運輸及裝備制造區、先進制造業區、海水綜合利用區、旅遊度假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