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

無意識

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概念
無意識并不是心理學所特有的概念,而是為哲學、精神病學、心理病理學、法學、文藝、曆史學等學科所共有。它作為心理學概念有着悠久的曆史,以無意識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學說,現在在美國已不再是一般的關于心理學的理論,它已滲透到文學、哲學、藝術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西方知識界就像講述自己的心髒和胃的活動一樣講述着無意識現象。出于無意識層面的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之後的種種欲望,由于社會标準不容許,得不到滿足而被壓抑到意識之中,但它們并沒有消滅,而在無意識中積極活動。因此,無意識是人們經驗的大儲存庫,由許多遺忘了的欲望組成。
    中文名:無意識 外文名: 别名: 詞性:名詞 主要應用學科:心理學 應用範圍:人格心理學

簡介

就精神分析的無意識而言,無意識實際上是由意識創建而來的。不是無意識派生了意識,而是意識派生了無意識。無意識是意識的一種變體,它恰恰體現了意識的塑造能力和它自身的可塑性。弗洛伊德在《意識與什麼是無意識》中對意識和無意識的關系問題做了集中的論述。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将人的精神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潛意識)三層。

無意識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根本不會進入意識層面的東西,比如,内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懼等。主要的無意識情況有:①确實沒有意識到,如視而不見,聽而未聞;②曾有所意識但沒有與别的意識片段聯系起來,因而一過去就喪失了;③對個别情況的意識被組織在一較大片段的意識活動中而沒有特别顯示出其存在。

無意識起初是由哲學家提出來的,後來,它才逐漸吸引了心理學家爾後是神經生理學家的廣泛興趣。

出于無意識層面的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之後的種種欲望,由于社會标準不容許,得不到滿足而被壓抑到意識之中,但它們并沒有消滅,而在無意識中積極活動。因此,無意識是人們經驗的大儲存庫,由許多遺忘了的欲望組成。

正是所謂“冰山理論”: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隻是一小部分意識(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6/7)卻對其餘部分産生影響(無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

在嚴格的弗洛伊德術語中,用“潛意識”概念來代替無意識是不正确的。弗洛伊德堅決地認為,無意識是完全無法觀察和為人了解的。

無意識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生存需要——忘記過去的創傷,繼續生活下去。

主要内容

意識

意識是心靈中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感知的部分。榮格認為它出現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意識的整個本質就是辨别,區分自我和非我,主體和客體,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離成對立的雙方完全是由于意識的區分作用,隻有意識才能認識到适當的東西,并使之與不适當的和無價值的東西區别開來。”

這種對立物的分離産生一種衡量好壞、取舍的價值标準,從而使人擺脫原始狀态并具有特殊的人類尊嚴。因此,哪裡不存在意識,哪裡就仍然盛行純粹無意識的本能生活,哪裡就沒有反省,沒有贊成與反對,沒有分離;有的隻是簡單事件、自我本能調節以及現狀調和。

對人類而言,意識具有一種象征性的光明,它的充分發展與分化導緻個體意識自我的産生,為人格賦予了一緻性和連續性,人們才會感覺到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是同樣的人。

人類的個體化成長進程正是意識的發展過程,随着更多的未知之物被意識發現、掌握,個體越來越獨立、完善。一個人若是對于自身和周圍世界漠不關心,他就不可能達到較高的個體化程度。

意識光明性的另一重要價值與人類承認、同化無意識的努力相關。無意識變成意識是一種創造過程。榮格認為,從古代起,這一過程的創造意義就是英雄神話的主題。這些英雄們具有超乎常人的品質,抗争并擊垮企圖消滅自己的黑暗勢力。其行動的象征意義在于,人類被精神再生的欲望所驅使,進行艱苦而冒險的征戰,企圖征服無意識的緻命的吸引,實現新生活和新光明。

榮格說,英雄的升華意味着光明的更新,因此表明了意識從黑暗(即回歸到無意識)中獲得再生。

就實踐而言,意識作為人類精神過程中光明性的存在,無論是教育還是心理治療都不可或缺:隻有通過學習,擴展自己的意識範圍,個人才能獲得充分發展;病人隻有通過自己的辨别能力才能消除症狀。最終,在精神分析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始終是意識。

個體無意識

個體無意識是一個容器,蘊含和容納着所有與意識的個體化機能不相一緻的心靈活動和種種曾經一時是意識經驗,不過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到壓抑或遭到忽視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際間沖突和道德焦慮等等。

還有一些經驗,它們與人們不甚相幹或顯得無足輕重,由于本身強度太弱,當人們經曆它們時達不到意識層,或者不能留駐在意識之中,因而都被貯藏在個體無意識裡。所有這些構成了個人無意識的内容,當需要時,這些内容通常會很容易地到達意識層面。

榮格通過詞語聯想測試發現,在無意識之中存在着與情感、思維、記憶相互關聯的種種族叢,他稱其為情結,任何觸及到這些情結的詞都會引起不自覺的拖延反應,表明情結是一種自主結構,具有自身的内驅力,宛如總體人格之中獨立存在的、較小的人格結構。這些情結在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方面産生着極為強大的影響。

對榮格而言,自我構成了意識領域的核心,是個體一切意識行為的主體,表現出高度的連續性和同一性。但自我絕不是人格整體,它隻是一種觀念情結,與其他情結相并列,它們彼此聯系而又相對獨立,某些情結甚至根本不會同自我發生聯系,或者說這種聯系極其罕見。

自我情結産生的精神緊密交織作用保證了人格的統一,由此維系着人類心理健康。隻要意識自我同其他情結構成的無意識背景相融洽,它就會繼續保持其人格中心特征而發揮作用,但如果自我情結同無意識基礎相分離,結果就會導緻一個或更多分裂情結的發展。

也就是說,自我情結不再是人格的中心,同它并列存在着另一個或多個情結中心,它們自行其是地活動,追求自己的目的,同自我情結的意向競争,妨礙自我目标和對象的實現,打擾自我的發展。這時,神經症或精神分裂的症狀便出現了。從這種意義上說,分裂傾向其實是一種普遍的精神性質,它在健康者以及病人中都有可能出現。

因此,所謂人格先天統一乃指這種統一作為一種意象(即自我原型)隻是潛在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絕不是從生命之初就已完滿地實現了,倒不如說它是個體發展的目标。

榮格後來發現,情結還具有更積極的意義,任何苦惱的情感經驗、精神創傷以及其他導緻情結産生的個人生活經曆,都可以當作有利條件來加深個人見識,使之更清醒,人格更充實。

情結常常是人類靈感和内驅力的源泉,對偉大的藝術家而言,為了取得卓越輝煌的成就,這些靈感和驅力是必不可少的:凡高、畢加索為繪畫之境癫狂,莎士比亞、郭沫若為文學之美着魔,偉大的藝術作品莫不由藝術家内心情結的驅使噴薄而出。

集體無意識

在人類心靈最深處,擁有一個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這個基底就是集體無意識,所有意識和無意識現象都從集體無意識中生發出來。集體無意識内容不像個體無意識那樣由本人曾經感受的經驗構成,在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它們從未被感知。那麼,提出集體無意識的根據又何在呢?

榮格說,集體無意識對個人而言,是比經驗更深的一種本能性的東西,它的存在與人類生理結構的存在同樣古老。

榮格不同意将本能的範圍僅限于人體的幾項生理功能上,他認為,“本能是典型的行為模式,任何時候,當我們面對普遍一緻、反複發生的行為和反應模式時,我們就是在與本能打交道,而無論它是否與自覺的動機聯系在一起”。如同蜜蜂憑借本能構築起高度複雜完美的蜂巢一樣,人類諸多被文飾的複雜行為背後,往往是本能在發揮作用,盡管人們并不自知。

本能定義範圍的擴大,使榮格發現了一個普遍規律,即本能活動會帶來對自身的感知――這就是直覺。本能作為“執行某種高度複雜的行動時的合目的沖動”,直覺則是對其“高度複雜的情境的無意識的、合目的的領悟”。所以,直覺是本能的另一面體現,與本能同屬一個充滿生氣的活動過程,并無先後之分: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面。

榮格還發現,人類存在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覺”形式,即知覺和領悟的原型,或可稱為原始意象。它們“是一切心理過程必需事先具有的決定性因素”。像本能把一個人強行逼入特定的生存模式一樣,它們“把人的知覺和領悟方式強行納入特定的人類範型”。這些原型是本能的自畫像,“是典型的領悟模式。

無論什麼時候,隻要我們遇見普遍一緻和反複發生的領悟模式,我們就是在與原型打交道”。“在最深的深處,本能和原型彼此決定”,每一種本能都有一種原型與之相對應,本能與原型共同構成了集體無意識。

從生理基礎看,人類意識現象對應于身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運動神經,集體無意識對應于自主的植物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它們的功能不受意識支配,自行調節人體内髒的基本生理活動,如呼吸、心跳等,可謂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本能。

榮格稱集體“無意識是深入到長期被稱為交感性神經系統中的精神”,“盡管它不用感官的輔助以行使其功能,它還是保持着生活的平衡,并通過交感神經興奮的神秘路徑向我們提供他人内心生活的知識,同時對他們施行内在的影響”。也就是說,人類本能的生命活動,其實都會通過交感神經興奮,産生一種與之相對應的直覺領悟原型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當中,影響着人類心理過程。

因此榮格提出,在集體無意識的内容中包含了人類往昔歲月的所有生活經曆和生命進化的漫長曆程。

他說,精神的個人層終結于嬰兒最早記憶,而它的集體層卻包含着前嬰兒前期,即祖先生活的殘餘。作為祖先生活的一種貯藏,集體無意識所隐藏的父親、母親、孩子、男人、妻子的個體經驗,以及在本能(尤其是饑餓和性欲)影響下産生的整個精神痕迹,都作為原始意象和本能預先形成于大腦及神經系統中,成為個人存在的原基和通道。

就此而言,集體無意識既是人類經驗的貯蓄所,又是這一經驗的先天條件;既是驅力和本能之源,同時也是将創造性沖動和集體原始意象結合起來的人類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它們的表現形式就是集體無意識原型。

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神話、童話、傳說中,榮格找到了大量這樣的原型,包括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兒童原型、英雄原型、騙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者原型、大地原型、母親原型、巨人原型,自然物原型(如樹林、太陽)、人造物原型(如圓圈、武器)等等,每一原型對所有人都具有普遍一緻性,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與之相關的各種生活經驗,形成影響個人發展的情結,進而在生活中表現出來。

由于集體無意識原型的作用,甚至在個人出生之前,他将要“出生在其中的世界的形态業已作為一種虛象誕生于他的心間”;出生後,這種虛象通過與現實世界中與之相對應的關系的認同方式轉化為意識的事實,由此個體被施加一種預先形成的行為模式。

所以,從集體無意識角度看,世界不過是一種内在精神世界的顯現,是一個意象的世界,它同時作為外在的誘惑和内在的驅力,吸引并推動着人們去認識、創造、生活。

榮格重點讨論了對人類發展影響最為深刻的原型。首先是人格面具,又稱從衆求同原型,它是個人在公衆場合為求得社會悅納展現出的面貌,仿佛演員戴的面具,使得一個人去扮演并不是自己本人的角色。

人格面具能夠使我們與他人和睦相處,滿足彼此的需要,從而成為社會和團體生活的基礎。但當自我被人格面具主宰,将自己與面具完全等同時,則會産生妄自尊大的誇張或自我貶抑的折磨,導緻心理沖突,帶來人際關系緊張。與人格面具相對立的是陰影原型,它深深根植于生物進化的曆史中,包含了在社會生活中無法完全表現出的人的基本動物性。

作為人類心靈中一切本然的高尚與優美、醜惡與卑鄙的源泉,陰影在一切原型中能量最大,潛在最危險。社會通過發展人格面具馴化個人,抑制陰影顯現,這種維護文明的代價便是降低并削弱了人類本能的創造力,使生命變得貧乏沒有活力。但陰影從不會因為社會的壓抑而消失,當這種抑制過于嚴厲,沒有為它提供适當的發洩途徑時,陰影就會以戰争等災難形式爆發出來。

最佳的處理方式是疏導而非阻礙本能釋放出的能量,使意識自我與陰影和諧緊密地互相配合工作,将個體投入到更令人舒心惬意、更富于創造性的活動中去。事實上,富于創造性的人身上往往溢滿了動物性。

對陰影進行更深入的考察會發現,在男性身上它以被稱做阿尼瑪的一個女性原始意象集中表現出來,在女性則相反,它表現為一個男性意象――阿尼姆斯。它們源于由遺傳獲得的關于異性的集體形象,在生活中與異性接觸獲得的經驗和自身潛在的生物性異性本源,具體則表現為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和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以及最初投射到父母身上的對特定異性形象的迷戀(或憎惡)。

阿尼瑪讓男人多愁善感、孤弱無力,對異性充滿邪惡瘋狂毀滅性的欲念,不停地在每一位女性身上尋找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阿尼姆斯則使女性崇拜權威、專橫好鬥,也更具有自主性。較之人格面具與陰影原型,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隐藏得更深,更難于把握。就一個女人而言,即使她變得敢做敢為,能發揮個人的思想,她也不敢把這種男性精神視為自己的精神财富。因為這種精神表現已超越了作為個人的東西,而屬于集體的無意識的深層。

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的中心原型是“自性”,或稱為無意識自我,它是秩序、組織和統一的原型,猶如太陽系的中心――太陽一樣,吸引着所有原型到它身邊,使所有的原型和諧一緻,也使在意識和無意識情結中的原型顯現和諧一緻。

它是意識自我得以維持人格外在統一的基礎和根據,就此而言,隻有獲得關于自性的認識後,整體性人格才能真正實現。在此之前,自我的一緻性、統一性不過是一個空殼或幻象,不堪一擊。

榮格說,自性是我們稱之為個性的聯合體的命中注定最為完整的表現,達到這種自我圓滿與自我實現之境,應當是我們生活的目的,但它必須以對無意識内容的認識和感知為前提,即以情結、原型被充分意識化、個體化為前提。

價值影響

以無意識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學說,現在在美國已不再是一般的關于心理學的理論,它已滲透到文學、哲學、藝術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西方知識界就像講述自己的心髒和胃的活動一樣講述着無意識現象。

這種廣泛傳播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它适合了資産階級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應該承認,弗洛伊德在充分認識無意識心理現象并創造出一種研究它的方法方面是有貢獻的。

當代有關無意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着無意識究竟是怎樣一種心理狀态這樣一個問題。今後科學進一步探索這一問題的戰略,是聯系着有關腦的一般學說,聯系着廣闊範圍的專門知識領域──從生物調節理論、神經生理學和電生理學直到創造心理學、藝術理論、社會心理學和教育理論跨學科地進行研究。

可見,無意識問題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于精神病治療、文藝創作、生産勞動和教育實踐也具有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

黃帝内經

《内經》從人的内心結構角度、從人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實踐角度,講出了“心”是什麼,有四個層次:心、神志、情志、思維。

1、心: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随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可見心是精神魂魄構成的容器的應用而已!

2、神志:心有所憶謂之意,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

智。這是“精神魂魄”這個容器在運用中的變化,注意是時空混沌狀态下的形而上變化。

3、情志: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憂則氣散,驚則氣亂。這是在時空分離的層次上見到的真正的人體内氣變化,這種變化涉及有形肉體、也涉及人的情緒,根本是中醫所說的形而上的氣的五行時空的變化。

4、思維,是按照可感物質世界人們的生活、實踐經驗為基礎發生的,遵從形式邏輯規律。

可以說,神志層的變化,是時空未分離的混沌層次的心的變化,而情志層的變化,則是五行時空的變化,思維層的變化,乃是可感物質世界變化的投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