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晴

戴晴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戴晴(1941年1月8日-),原名傅凝。女。江西臨川人。1966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自動控制專業。曆任航天部、公安部技術員,總參一局參謀,《光明日報》記者、專欄主持人,自由撰稿作家。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
    中文名:戴晴 外文名: 别名:傅凝 民族:漢族 出生地:重慶 畢業院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與祖國文明共命運》 主要成就:全國報告文學獎海峽兩岸征文第一名 性别:女 籍貫:江西臨川

生平

戴晴原名傅凝。祖籍江西臨川,生于重慶,幼年随父母奔走與港澳、津滬等地。其父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為革命烈士。

1960年中學畢業,被保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工程系學習。1966年3月到七機部任技術員。1969年下放湛江圍海造田,後又到湖南勞動。1972年起先後在公安部、解放軍總參工作,曾入南京解放軍外語學院進修英語。其父傅大慶早于1920年經陳獨秀介紹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後随周恩來參加南昌武裝起義。1940年他與戴晴的母親楊潔同居,次年結婚(由葉劍英任證婚人)後被派往北平敵占區搞情報工作,直接與第三國際聯系。1944年傅大慶遭日本憲兵隊逮捕殺害後,戴晴一直由葉劍英收養。

1960年戴晴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改名為國防科技大學,并南遷長沙)學習導彈專業。畢業後她被分到中央軍委總參三所搞情報翻譯工作。戴晴後來因此被指為“國安部的特務”。(MemoirTiananmen-2004)

文革結束後,戴晴在南京的解放軍外語學院進修英語兩年。期間她于1987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盼》,把兩地分居的知識分子境遇中的酸、甜、苦、辣、鹹寫得如訴如泣,頗獲好評。

進修後,戴晴轉到中國作協對外聯絡部。1982—1989年她在《光明日報》做記者,主持《學者答問錄》專欄,訪過了很多學者,其中包括方勵之、嚴家其、金觀濤等持不同政見者。

1989年之後,戴晴因為支持不同政見者在同年7月14日被捕并在秦城監獄關押。她于次年1月21日被釋放後,又被監視居住了三個月。

1992年獲得國際報業聯合會自由金筆獎。

榮譽成就

《與祖國文明共命運》(主編)獲全國報告文學獎。

散文《我的漢聲朋友》獲海峽兩岸征文第一名,部分作品譯為英、日、德文在國外出版。

曾先後獲得哈佛大學尼曼研究基金、哥倫比亞大學自由論壇研究基金、華盛頓威爾遜中心研究基金等。

1992年獲世界報業協會自由金筆獎。

1993年獲康狄·耐斯特環境保護獎和戈德曼環境保護獎。

上世紀八十年代,戴晴以其犀利的文筆,潑辣的文風和弘揚民主的道義勇氣叱咤文壇和新聞界,一時名動天下,1988年被稱為戴晴年。

主要作品

著作

不(短篇小說)1982,花城出版社

最後一個橢圓(小說集)1985,十月出版社

魂(散文集)1985,上海文藝出版社

追逐魔鬼撾住上帝(雜文集)1988,湖南人民出版社

學者答問錄(采訪集)1988,陝西科技出版社;1989,江西人民出版社

當代中國女性系列(報告文學集)1988,遼甯人民出版社

當代中國女性(口述曆史文學/與洛恪合作)

儲安平與黨天下(曆史紀實)1989,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我的四個父親、在秦城坐牢(曆史紀實)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梁漱溟、王實味、儲安平(曆史紀實)1989,江蘇文藝出版社

紅色警報——首都記者赴大興安嶺火場親曆記(報告文學集)編着,1987,華夏出版社

長江長江——三峽工程論文集編着,1989,貴州人民出版社

長江三峽工程應否興建——學者争論文集編着,1989,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

在如來佛掌中——張東荪和他的時代,2009,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譯介

音樂與你(理論)美國L/愛爾曼等着,1987,天津人民出版社

《阿倫特與海德格爾》

《戰争》(合譯)

《罪孽的報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