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狀元鐵橋三

武狀元鐵橋三

馮柏源執導的電影
《武狀元鐵橋三》是晚清風雲第二部,由馮柏源導演,杜少津、袁潔瑩、葉全真等主演。影片講述了“鐵橋三”随林則徐南下禁毒的故事。
    中文名:武狀元鐵橋三 外文名: 其他譯名: 類型:動作/古裝 出品公司: 制片地區:中國香港 拍攝地點:中國香港 發行公司: 導演:馮柏源 編劇:麥志成、餘漢榮 制片人:李斌、周維忠 主演:杜少津,袁潔瑩 片長:90分鐘 票房: 對白語言:粵語 色彩:彩色 電影分級: imdb編碼:tt0108599 主要獎項: 在線播放平台:

電影劇情

阿三(杜少津飾)并死擊殺白蓮邪神占承天,一時聲名天噪,“鐵橋三”名号不胫而走。此時朝廷頒令禁煙,林則徐奉命南下,穆親王私下與東印度公司勾結經營鴉片,遂派遣殺手狙殺林則徐。事為阿三撞破并将林則徐救出。

穆親王女兒穆格格(袁潔瑩飾)自小追随滿清第一高手赫哈學武,久無施展身手機會,聞阿三武功了得,常故意挑戰,多次交手之下,格格對阿三頗有情意,但阿三已與小蝶相戀并進入談婚論嫁階段。

關死後留下海關提督空缺,穆親王向光緒舉薦赫哈出任,如以即可操縱一切鴉片入口。不料光緒并不昏庸,謂此缺由新科武壯元出任,并訂下選考日期。林則徐以公以私力舉阿三赴考,但阿三功力原已不及赫哈,且為血手印所傷,究竟阿三能否奪得武狀元?

演職員表

【出品人】:王應祥、林小明

【監制】:洗杞然

導演】:馮柏源

【制片】:李斌、周維忠

編劇】:麥志成、餘漢榮

【制片經理】:何鏡清、王日平

【執行制片】:謝添勝、李斌

【策劃】:梁力之

【動作導演】:郭振鋒

【副動作指導】:楊德毅、曹榮、鄧超友、王均康

【攝影指導】:鄭兆強

【攝影】:李志華

【美術指導】:簡華安、林其富

【服裝指導】:謝鳳儀

【剪輯】:黃永明

【原作音樂】:王立平

【演員表】:杜少津、于海、王立平、鄭兆強、何偉

制作發行

先達電影公司出品

龍祥影業有限公司出品

中國電影樂團演奏

天琴電腦音樂工作室制作

邵氏沖印公司沖印

環宇鐳射錄影有限公司影碟發行

人物原型

鐵橋三(1813年-1886年),原名梁坤,廣東南海縣人。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到處尋訪名師。後來有機會遇到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發修行。在寺中學藝七年,得到覺因的悉心教誨,盡得其師真傳,成為洪拳傳入廣東後的一位代表人物。

據說電影《英雄》去參加奧斯卡頒獎禮的時候,鞏俐說中國現在還用武打片去闖世界,是中國的悲哀(大意如此)。如果傳聞屬實,那麼鞏俐小姐的理解能力實在平平。她不知道在中國武術這個領域裡,拳打腳踢的武打功夫其實隻是表象,俠義精神才是文化内核。當然,張藝謀是否把俠義精神拍出來了,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從荊轲到虬髯客,從梁山好漢到清末民初的革命志士,似乎中國從來不缺俠客,但是坦白地說,我們頂多隻是知道名字及其背後的零散故事而已,他們所具備的武功套路究竟如何,又有多少人知道?大概也沒有人會去關心吧。名字可以流傳到今,故事仍然脍炙人口,如果單單隻是打打殺殺的功夫,而不是其中濃厚的俠義精神,我還真是難以信服這個解釋的原因。

年少時讀唐詩,非常羨慕“不斬樓蘭終不還”這樣的氣概,對文弱詩人竟然也寫這樣的詩句感到大惑不解,更想不通的是,李白的夢想是着一身青衫,秉一柄長劍,遊走天涯。後來看到學者陳平原的一本書,書名就叫《千古文人俠客夢》,似乎豁然開朗。連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都在做着俠客夢,俠義精神的深入人心可想而知。

中國的武術可真是平常人理解的那麼簡單?金庸小說的一拍再拍,香港影視劇的一濫再濫,雖然誰都知道是些憑空想像甚至瞎編濫造的奇人異事,卻從來不缺乏觀衆,就是這個道理。

或者是因為年代久遠,或者更因為隻是個民間人士,今天可以找尋得到的有關鐵橋三的記載實在有限,即使有,基本也都是時間上毫不連貫的傳說故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市民百姓偏偏對這些傳聞中的故事津津樂道,那些武功高強的名字也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固然與故事本身具有傳奇性的原因有關系,恐怕更多的還是電影電視劇的功勞。

一位武術研究專家的見解很有代表性,他說,其實無論從客觀生理上還是物理現象的角度來看,影視劇中的功夫都是不可能達到的,大多是後人對前人的想像性、文學化的虛拟。在民間,一直有“廣東十虎”的提法,鐵橋三是其中之一。偏居中國南部的廣東之所以看起來武風很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曆史環境所造成的,也就是說是近代中國曆史的産物。

19世紀的中國,正處于清代末年,内憂外患,社會動蕩不安,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平常百姓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證。而廣東省地處南方,治安更為惡劣,不少百姓為了保護自己,開始紛紛習武自強,幾乎每個村鎮、行會都會聘請武術高強的武師任教,既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又可以讓族中子弟強身健體,漸漸地,南粵大地練武成為一種風氣。

尤其在廣州,随着諸多武館的相繼設立,并且因為都公開招攬學生而形成競争。正所謂同行是冤家,武館之間為了确定江湖地位,以及争奪市場利益,彼此間比拼武藝,或者接受别人的公開挑戰,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一場比武決戰後,勝者有更多學生慕名而至,而敗者則隻能含羞遠走他鄉。

有關鐵橋三的幾個傳說,基本都是在與他人的比試武藝中形成的。在口耳相傳中,比武的真實情況不可避免地被誇大乃至神化,這也是在無形中為勝利的一方做了最好的廣告。

當然,在殘酷的競争下,如果隻憑着花拳繡腿顯然是不行的,沒有真正的武功是不可能在廣州立足的。或許正是這種殘酷競争的環境,客觀上促進了近代南派拳術的發展,如今許多至今還在流傳的南拳均始創于這個時代。

鐵橋三所創的鐵線拳即使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厲害,在南拳中自成一派并占有重要一席卻也是事實。更幸運的是,鐵橋三的後面還有一個流傳更為廣泛的後輩黃飛鴻。

據說,在佛山,仍有一位洪拳師傅掌握着這套武功。其實,放到今天的社會來說,我們真的完全沒有必要去考證傳說的真實性。畢竟,在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中,面對栩栩如生的武林義士,我們常常可以感覺到濃濃的民間鮮活氣息,給生活增添許多斑斓色彩,這是不是就已經足夠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