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貝氏體

下貝氏體

貝氏體鐵素體和碳化物組成的混合組織
下貝氏體(lower bainite)下貝氏體是在貝氏體轉變區的較低溫度範圍内形成的,它也是貝氏體鐵素體和碳化物組成的混合組織。低碳(低合金)鋼中下貝氏體鐵素體的形态為闆條狀,大緻平行排列,高碳鋼中貝氏體鐵素體呈片狀,各片間有一定角度。下貝氏體的碳化物是沉澱在貝氏體鐵素體内,并與鐵素體片的長軸呈55°~60°角。下貝氏體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因此應用較廣。
    中文名:下貝氏體 外文名:lower bainite 所屬品牌: 性    能:較高的強度和韌性

定義

過冷奧氏體在相對較低溫度範圍内發生貝氏體相變得到的組織。其碳化物的形貌多為顆粒狀,在鐵素體内均勻分布,與回火馬氏體的組織形态及性能相似。

特征與組織形态

典型的下貝氏體是由含碳過飽和的片狀鐵素體和其内部沉澱的碳化物組成的機械混合物。

下貝氏體的空間形态呈雙凸透鏡狀,與試樣磨面相交呈片狀或針狀;在光學顯微鏡下當轉變量不多時,下貝氏體呈黑色針狀或葉狀,針與針之間呈一定角度。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下貝氏體中碳化物的形态,它們細小、彌散,呈粒狀或短條狀,沒着與鐵素體長軸成55-65度角取向平行排列。

下貝氏體也是一種兩相組織,是由鐵素體和碳化物組成。但鐵素體的形态及碳化物的分布均不同于上貝氏體。

下貝氏體鐵素體的形态與馬氏體很相似,亦與奧氏體碳含量有關。含碳量低時呈闆條狀,含碳量高時呈透鏡片狀,碳含量中等時兩種形态兼有。形核部位大多在奧氏體晶界上,也有相當數量位于奧氏體晶内。碳化物為滲碳體或-ε碳化物,碳化物呈極細的片狀或顆粒狀,排列成行,約以55~60°的角度與下貝氏體的長軸相交,并且僅分布在鐵素體的内部。的化學成分,奧氏體晶粒大小和均勻化程度等對下貝氏體組織形态影響較小。

Hehemann用光鏡及電鏡觀察發現,下貝氏體鐵素體片與條也是由亞基元所組成。通常這些亞基元都是沿一個平直的邊形核,并以約60°的傾斜角向另一邊發展,最後終止在一定位置,形成鋸齒狀邊緣。

下貝氏體鐵素體的碳含量遠高于平衡碳含量。要測出初形成的鐵素體的碳含量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鐵素形成後立即可以通過析出碳化物而使碳含量下降。故實際測出的碳含量均較初形成時的碳含量低。

下貝氏體中的碳化物均勻分布在鐵素内。由于碳化物極細,在光鏡下無法分辨,故看到的是與回火馬氏體極相似的黑色針狀組織,但在電鏡下可清晰看到碳化物呈短杆狀,沿着與鐵素體長軸成55°~60°角的方向整齊地排列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