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際收支平衡表

反映全部經濟往來的收支流量表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時期一國同外國的全部經濟往來的收支流量表。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對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交流過程中所發生的貿易、非貿易、資本往來以及儲備資産的實際動态所作的系統記錄,是國際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可綜合反映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收支結構及儲備資産的增減變動情況,為制定對外經濟政策,分析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基本經濟因素,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提供依據,并為其他核算表中有關國外部分提供基礎性資料。
    中文名:國際收支平衡表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類 型:收支流量表 内 容:反映經濟往來 對 象:一定時期一國同外國 應 用:經濟

類别

一國在一定期間(一年、半年、一個季度或一個月)國際收支總額的對照表。又稱國際收支帳目表。國際收支項目衆多,各國統計和編制方法也不盡相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編制《國際收支手冊》作為範本,以求得各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内容大體一緻。典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如下:

國際收支平衡以貨币金額計值,既可用本國貨币,也可用國際通用貨币;借貸複式記錄,按應收應付制記帳。平衡表上項目大緻可歸并成下列幾種:1.貿易往來,即各種物質商品的輸出入。出口列為貸方金額,進口列為借方金額。2.非貿易往來,主要包括勞務收支、投資所得等。收入列為貸方金額,支出列為借方金額。3.無償轉讓。從外國轉入本國列為貸方金額,從本國轉向外國列為借方金額。4.資本往來,分為長期和短期。從外國流入本國的資本列為貸方金額,從本國流向外國的資本列為借方金額。5.儲備,包括本國作為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分配得到的特别提款權以及作為國際儲備的黃金和外彙等。儲備本身是存量,其增減額是流量。本年度儲備增加額列為借方金額,其減少額列為貸方金額,二者相抵得出儲備淨增額或淨減額。6.誤差與遺漏。由于采用複式記錄,國際收支的全部項目同時列在借貸雙方,借貸總計應是相等的,每個項目都是一類國際交易,有相應的統計。由于統計口徑不一緻,數據不全,記錄有失誤,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借貸總計難以恰巧相等。表上的“誤差與遺漏”一項,實是抵補差額,使表上借貸總計得以平衡。“誤差與遺漏”的具體内容,各國并不相同。

主要内容

(一)經常項目

經常項目主要反映一國與他國之間實際資源的轉移,是國際收支中最重要的項目。經常項目包括貨物(貿易)、服務(無形貿易)、收益和單方面轉移(經常轉移)四個項目。經常項目順差表示該國為淨貸款人,經常項目逆差表示該國為淨借款人。

(二)資本與金融項目

資本與金融項目反映的是國際資本流動,包括長期或短期的資本流出和資本流入。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第二大類項目。資本項目包括資本轉移和非生産、非金融資産的收買或出售,前者主要是投資捐贈和債務注銷;後者主要是土地和無形資産(專利、版權、商标等)的收買或出售。金融賬戶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間接投資)和其它投資(包括國際信貸、預付款等)。

(三)淨差錯與遺漏

為使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借方總額與貸方總額相等,編表人員人為地在平衡表中設立該項目,來抵消淨的借方餘額或淨的貸方餘額。

(四)儲備與相關項目

儲備與相關項目包括外彙、黃金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權(SDR)特别提款權是以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為中心,利用國際金融合作的形式而創設的新的國際儲備資産。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按各會員國繳納的份額,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記賬單位,1970年正式由IMF發行,各會員國分配到的SDR可作為儲備資産,用于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也可用于償還IMF的貸款。又被稱為“紙黃金”。 

釋義

國際收支總表雖然平衡,但各類項目卻經常是不平衡的。貿易項目中商品輸出大于輸入,則貸方金額大于借方金額,形成外貿順差;相反,則形成外貿逆差,或稱外貿赤字。資本項目中流入大于流出,則貸方金額大于借方金額,形成資本淨流入;相反,則形成資本淨流出。儲備項目中本年度增加額大于減少額,則借方金額大于貸方金額形成借方淨增金額,即本國的國際儲備增加;相反,則形成借方淨減金額,即本國的國際儲備減少。通常所說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是指某一類或某一個項目國際收支不平衡。

國際收支總計平衡而分項又不平衡,正說明項目之間有一種補償關系。外貿逆差通常伴随資本淨流入或國際儲備減少,而外貿順差則通常與資本淨流出或國際儲備增加同時發生。資本淨流出如果不是由外貿順差補償,則隻能動用國際儲備;資本淨流入如果不是去補償外貿逆差,就會增加本國的國際儲備。一國如提高其國際儲備,必須有相應的外貿順差或資本的淨流入。各類項目間補償關系狀況的不同,就形成國際收支的不同格局。一國基本經濟條件對國際收支的格局有制約作用,一國經濟的發展要求國際收支格局作相應的變化。

意義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各項國際交易的記錄,因而從每筆交易和從借貸總計來看總是平衡的。但國際交易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事先無法達到平衡。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交易實際有兩種:一種是事先的自主性交易,另一種是事後的調節性交易。貿易項目一般是前一種。在自主性交易中如發生差額因而隻能動用國際儲備或借入短期資本以彌補上述差額,則屬于事後的調節性交易。自主性交易的國際收支如果能基本相抵,則調節性交易就不必占重要位置。在這個意義上,國際收支就基本上達到平衡;如果情況相反,則國際收支就不平衡。這裡說的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指平衡表上借貸總計的平衡。

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是各國重要經濟目标之一。本國經濟中許多因素,諸如生産波動、産業結構變動、金融動蕩、物價升降等,都能影響這個目标的順利實現。國外經濟、政治、金融狀況的變化也能産生不利影響。為避免和抵消這些影響,需要調整國際收支。這不僅為了使國際收支能保持基本上平衡,而且也為本國彙價、物價的穩定以及本國對外支付能力的增強創造條件。在制定适當的政策措施以調整國際收支時,要對國際收支平衡表作全面的分析,并把國際收支與國内經濟統一起來考慮。

分析

1.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差額

貿易賬戶差額:商品進出口之間的差額,在經常項目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而且數據易于迅速收集,傳統上曾經常作為整個國際收支的代表。

經常賬戶差額:包括商品、勞務與單向轉移收支,經常賬戶差額一般為一國國際收支目标,用以反映該國的國際競争力的強弱。

基本賬戶差額:包括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所形成的餘額。

綜合賬戶差額:包括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中的大部分分項,僅僅将官方儲備剔除在外後形成的餘額。

2.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一般性分析、項目分析。

用途

(1)進行國際收支平衡表狀況分析

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分析,重點是分析國際收支差額,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應對策,扭轉不平衡狀況。

(2)進行國際收支表結構

分析對國際收支結構進行分析,可以揭示各個項目在國際收支中的地位和作用,從結構變化中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為指導對外經濟活動提供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