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

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德萊塞作品
《嘉莉妹妹》是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德萊塞的重要作品之一,是《珍妮姑娘》的姐妹篇。《嘉莉妹妹》描寫了農村姑娘嘉莉來到大城市芝加哥尋找幸福,為擺脫貧困,出賣自己的貞操,先後與推銷員和酒店經理同居,後又憑美貌與歌喉成為演員的故事。作家以嘉莉為代表深刻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對貧苦人民壓榨的殘酷性和資産階級生活方式對小資産階級分子的腐蝕性。[2]
    中文名:嘉莉妹妹 外文名: 别名: 作者:西奧多·德萊賽 英文名:sister carrie 類别:小說 成書時間:1900年

人物介紹

嘉莉:嘉莉原本隻是一個渴望見世面,心地非常單純的姑娘。在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上,在她的心中還幻想着以後可以回到故鄉。可是殘酷的現實開始讓她學會了虛僞與做作。但是我們不能夠說嘉莉無恥,在被杜洛埃騙上床之後,嘉莉還渴望杜洛埃能夠與她結婚。嘉莉無疑是向往更高的生活層次,所以一步步的抓住機會,努力向上爬。最終嘉莉的成功,可以視為原則不得不向社會現實妥協的表現。

赫斯特伍德:赫斯特伍德本質上隻是一個纨绔子弟,雖然事業成功,但是家庭并不美滿。與妻子和子女深有隔閡。雖近在咫尺,心靈卻遠在天涯。于是開始厭倦一成不變的生活,渴望新的刺激,嘉莉的出現隻是一個導火索,激發了赫斯特伍德的情欲。不過在赫斯特伍德逃到紐約之後,他還是感到了後悔,終日沉淪于煙花柳巷,并且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在嘉莉離開了他之後。最終選擇了自殺。

杜洛埃:一個普通的推銷員,憑借着手段,将嘉莉誘騙。但是最終愛上了嘉莉,可是嘉莉已經和赫斯特伍德私奔了。一個花花公子而已,許多單純的姑娘就是在這種誘惑當中迷失了自己。

此外,書中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如冷漠自私的赫斯特伍德太太,勢利的嘉莉姐夫等。

點評鑒賞

《嘉莉妹妹》是創作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美國偉大的自然主義作家德萊塞的處女作,講述的是農村少女嘉莉如何從社會底層登上百老彙紅舞星寶座的過程,細膩地展示了嘉莉的生存景觀及心路曆程。該作品以真切的現實主義為鮮明的特征,比較真實地揭露了20世紀初人們狂熱的追求美國之夢的悲劇事實,揭示了驅駛人們享樂卻最終幻滅的本能主題,說明了在以金錢為中心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裡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嘉莉的堕落是踏有一定的社會因素的。首先是由于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嘉莉是社會員底層的一群人的代表,被艱難的生活所迫,不得已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另一方面,是源于嘉莉對生活現狀的不滿,不斷追求更高級的生活,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使得她不斷變化所依靠的男人,走上這條堕範的退路。

嘉莉失去了工作,是社會因索,是客觀的原因,正是由于這個客觀因素導緻了嘉莉走上一條堕落的道路,包括在赫斯渥告訴她自己有妻室的時候,他的經濟能力以及社會地位仍然深深的吸引着嘉莉,使得嘉莉跟着他來到紐約,因為這個男人能夠滿足嘉莉的欲望以及她極大的虛榮心。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來看,擁有金錢就意味着仍有高質量的生活,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這不是嘉莉一個人的價值取向,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正是這種價值取向,影響着那一群和嘉莉一樣來自農村的女核,不約而同的走上這條道路。

德萊賽對當時的美國社會洞察的很透徹,他通過嘉莉妹妹揭露了美國社會的陰暗面,同時也攻擊了美國社會的道德标準。展示出在這樣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裡,美國夢隻是一種幻想,窮人憑借誠實的勞動上升到社會上層不過是安慰自己的幻想而已。《嘉莉妹妹》曾被英國公衆視為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德萊賽把視野從身邊的人和事擴展到美國廣闊的社會中并賦予它深刻的道德寓意。嘉莉始終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她既有傳統女性的特征,又有新女性的追求;既有物質食欲,又有精神向往;夢想依附于男人,又不得不獨立于男人。

德萊賽在小說《嘉莉妹妹》中繼承了左拉的自然主義傳統,運用自然主義寫作手法,探讨了欲望本能和環境對個體命運的影肩,尤其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命運的剖白,把那個階段實用主義的美國,描寫得淋漓盡緻,在小說領域打破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保守和高雅傳統,打開了通向忠實、大膽與生活激情的新天地,從而為當時的美國文學界帶來了一場革命,在美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貫穿于《嘉莉妹妹》中,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這部小說的一個全新的視角。嘉莉妹妹的本質體現在她的一次次的選擇中,她離開貧窮的家鄉來到紐約,先後做了杜洛埃和赫斯渥的情婦。後來走上了舞台,成為一名著名的演員。這些選擇也折射出“人是絕對自由的存在主義哲學風格”,嘉莉的每一次選擇都與社會和他人密切相關,她也要為她的選擇負責任,同時也要承擔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最終嘉莉雖然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擠入了上流社會。但是一切存在都是虛無的,她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孤獨地生活着。嘉莉通過自由選擇不斷證明自己的存在,并為自己的選擇擔負起了責任,後果是承受着無盡的孤獨和痛苦,更加突出反映了她所生活的世界的荒誕和醜陋。

嘉莉妹妹這個藝術形象不同與以往的美國小說中的人物,她是世紀之交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産物。她代表着美國青年一代對“美國夢”的追求。她是美國文學中第一個“美國夢”的追尋者,在她身上不難看出金錢和名利對她的誘惑。她,一個妙齡姑娘,沒有在教堂和誰舉行婚禮,竟先後和兩個男人上床,成為情婦,但她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順利度過難關,成為了幸運的大明星。

作品評價

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克萊·劉易斯曾滿懷深情地說:“德萊塞于三十年前寫作了他的處女作《嘉莉妹妹(英文版)》,而我在二十五年前就讀到了它;它像一股自由、強勁的西風吹進閉塞、沉悶的美國,給我們滞塞的個人天地裡帶來了自馬克·吐溫和惠特曼以來的第一縷新鮮空氣。”

《嘉莉妹妹》往往被當成左拉式的自然主義作品,一些報刊認為:有關嘉莉與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發生關系的描寫大大超越了美國一般小說中的道德觀念,幾乎到了左拉式的地步。其實這隻是一方面,小說中不乏現實主義的描寫。它以新興的工商業城市芝加哥為背景,展現了在工業擴張和自由經濟的黃金時代裡,百萬富翁第一次被人們當成崇拜的偶像,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農民紛紛湧入城市,成為了資本家廉價的勞動力。結果芝加哥商業區失業者到處流浪,向行人行乞,這一切仿佛是一幅生動的城市風景畫,小說通過嘉莉妹妹、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三人的關系深刻的揭示了這一主題。

《嘉莉妹妹》問世早期,美國輿論對此書的評論可分為兩大派。《先驅時報》和《内務報》等将德萊塞視為美國的左拉,認為《嘉莉妹妹》是一部偉大的美國小說。雖然這些評論也認為在嘉莉妹妹和赫斯特伍德身上缺乏堅定的道德感,但它們總體上是肯定《嘉莉妹妹》的藝術地位的。在肯定德萊塞的批評家中最突出和最早的是H.L.門肯。他指出,德萊塞并不是弗蘭克·諾裡斯和左拉的追随者,因為他吸取了霍桑、歐文、赫伯特·斯潘塞等對他有用的思想,将“深刻的驚奇感引入文學”。對《嘉莉妹妹》持贊賞态度的還有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查爾斯·鮑德溫(CharlesBaldwin)、伯頓·拉斯科(BurtonRascoe)以及F.O.馬西森(Matthiessen)等人。

鮑德溫認為德萊塞是美國最偉大最獨特的小說家,在精神上和寫作水平上都超過了英國小說家;拉斯科則為《嘉莉妹妹》中的非道德辯護,認為德萊塞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自由思想的倡導者;馬西森将《嘉莉妹妹》視為德萊塞生活時代曆史史實的記載。另一派以《生活》和《商務報》為代表的評論則在總體上對《嘉莉妹妹》持貶斥的态度。這一派的評論家認為《嘉莉妹妹》宣揚道德淪喪和敗壞。它們使用了諸如“現實性太過了”、“使人沮喪的”或者“太一般了”等字眼。對德萊塞攻擊得最厲害也最有影響的是斯圖爾特·舍曼(StuartSher-Kazin)。在《西奧多·德萊塞先生的自然主義》一文中,他指責德萊塞沒有真實地描寫美國社會和人,而是将人視為動物,“有意忽略小說家的崇高職責——理解和表現人物的發展”。

在批評德萊塞的同時,舍曼連整個自然主義文學也一起否定了。在他看來,“現實主義小說表現人的行為,而自然主義小說則表現動物行為”。阿爾弗萊德·卡津(AlfredKain)和查爾斯·夏皮羅(CharlesShapiro)合編的《氣度不凡的西奧多·德萊塞》(1955)一書收集了許多批評文章,其中有門肯、特林、沃卡特等人的文章。這本書是當時較有價值的綜合性論集。在英國批評界,《嘉莉妹妹》得到了較高評價。

《每日郵報》認為它是美國人寫的一部了不起的小說。《捍衛者》指出,《嘉莉妹妹》“真實、敏銳、毫無偏見,它是美國曆史上有史料價值的‘文件’”。還有批評家認為,《嘉莉妹妹》“是一部難得的好書,觀察準确,筆調富有同情心,充滿抒情和戲劇力量”。

《嘉莉妹妹》曾被一些評論家認為文筆拙劣,形式粗俗,但也有人認為寫得開誠坦白,直言不諱,充滿生活激情。德萊賽就是這麼一位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作家,他不怕被别人看做是一個從下層社會擠進文學界的野蠻人,仍然一如既往地通過一系列現實人物的故事去揭示美國社會的殘酷現實,正是這種通俗.自然的寫法,才使這部作品讓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流傳後世,進入世界文學名着的寶庫之中。

相關版本

作者:德萊塞

譯者:裘柱常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1-8-1

頁數:391

定價:15.80

裝幀:平裝

叢書:世界文學名着普及本(新版)

ISBN:9787532726400

作者:(美)德萊塞着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1

字數:487000

頁數:582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511700810

包裝:平裝

定價:38.00

作者簡介

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Dreiser,1871~1945),美國小說家。生于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鎮。父親是貧苦的德國移民。他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以後進印第安納大學學習。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從事新聞工作。走遍芝加哥、匹茲堡、紐約等大城市,廣泛深入地觀察了解社會,為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第一部小說為《嘉莉妹妹》(1900),通過農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謀生而成為名演員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繁榮外衣掩蓋下的生存鬥争,對美國貧富對立的社會作了深刻的描寫。這部小說因被指控“有破壞性”而長期禁止發行,但一些散發出去的贈閱本卻引起了許多重要作家的注意。1911年,《珍妮姑娘》問世,接着又發表了《欲望三部曲》的前兩部《金融家》(1912)和《巨人》(1914),奠定了德萊塞在美國文學界的地位。《天才》(1915)是德萊塞自己最滿意的一部長篇小說。它通過一青年畫家的堕落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以真實的犯罪案件為題材的《美國的悲劇》(1925)是德萊塞的代表作。他的藝術特色——廣闊的社會畫面,豐富曲折的情節,深入細緻的心理描述,不同情景的對比手法及獨具個性的語言——統統體現在這部傑作中。

精彩書摘

“十三街,"嘉莉很不情願地說,"西一百一十二号。”“喔,"萬斯太太說,”那就在這附近,是不是?”“是的,"嘉莉說,"你什麼時候一定要過來看我埃”“好的,你是個好人,"萬斯太太笑着說,這時她注意到嘉莉的外表有了一些變化。“這個地址也很說明問題,"她又對自己說,"他們一定是手頭拮據了。"不過她還是非常喜歡嘉莉,總想照顧她。

“跟我一起進來一下吧,"她大聲說,轉身走進一家商店。當嘉莉回到家時,赫斯渥還是像往常一樣,在那裡看報紙。他似乎對自己處境完全無動于衷,他至少有四天沒刮胡子了。

“唉,"嘉莉想,"要是她來這裡看見他這個樣子,會怎麼想呢?"她搖了搖頭,心裡難受極了。看來她的處境已經變得無法忍受了。

她被逼急了,吃晚飯的時候問道:“那家批發行有什麼消息給你嗎?”

“沒有,”他說。“他們不要沒有經驗的人。”嘉莉不再談論這個話題,覺得談不下去了。

“今天下午,我遇見了萬斯太太。”過了一會兒,她說。“喔,是嗎?”他回答。

“現在他們已經回到了紐約,”嘉莉繼續說道,“她打扮得真是漂亮。”“哦,隻要她丈夫肯為此花錢,她就打扮得起,”赫斯渥回答。“他有份輕松的工作。”赫斯渥在盯着報紙看。他看不見嘉莉投向他的無限疲憊和不滿的眼神。

“她說她想什麼時候來這裡看看我們。”

“她過了很久才想起這個,是不是?"赫斯渥帶着一種挖苦的口氣說。

他不喜歡這個女人,因為她太會花錢。“哦,這我就不知道了,"嘉莉說,這個人的态度激怒了她。“也許,我并不想要她來。”

“她太會享受了,”赫斯渥說,意味深長。“除非很有錢,否則誰也伺候不了她。”“萬斯先生看來并不覺得這有多難。”“他眼下可能還不難,”赫斯渥固執地答道,十分明白這話的意思。可是他的日子還早着呢。誰也說不準會發生些什麼事情。他也可能會像其他人一樣地垮下來。"這個人的态度真有點無賴的味道。他像是用發亮的眼睛斜睨着那些幸運的人,巴望着他們失敗。他自己的處境則好像是件無關的事,不在考慮之内。

這是他從前的過于自信和獨立精神殘留在他身上的東西。他坐在家裡,從報上看着别人的活動,有時就會産生這種自以為是、不肯服輸的心情。一旦忘記了在街上到處奔波的疲勞感和四處尋找的落魄相時,他有時就會豎起耳朵,仿佛聽見自己在說:“我還是有事可做的。我還沒有完蛋呢。隻要我願意下勁去找,會找到很多事情做的。"就在這樣的心情下,他偶爾會打扮整齊,去修一下面,然後戴上手套,興沖沖地動身出門。沒有任何明确的目标。這更像是晴雨表上的變化。他隻是覺得這時想出門去做些什麼事情。

這種時候他的錢也要被花去一些。他知道市區的幾家賭常他在市區的酒店裡和市政廳附近有幾個熟人。去看看他們,友好地拉幾句家常話,這也是一種調劑。

他曾經打得一手好撲克。有很多次和朋友玩牌,他淨赢了100多塊錢,當時這筆錢隻不過是為玩牌助助興,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他又想玩牌了。

“我也許會赢它個200塊錢。我還沒有荒疏。"公道一些說,他是在有過好幾次這樣的想法之後才付諸行動的。

他第一次去的那家賭場是在西街一家酒店的樓上,靠近一個渡口。他以前去過那裡。同時有幾桌牌在打。他觀察了一會兒,就每次發牌前下的底注來看,牌局的輸赢數目是很可觀的。

“給我發一副牌,”在新的一局開始時,他說,他拉過來一把椅子,研究着手上的牌。那些玩牌的人默默地打量着他,雖然很不明顯,但卻十分仔細。

開始時,他的手氣不好。他拿到了一副雜牌,既沒有順子,也沒有對子。開局了。“我不跟,”他說。

照他手上的這副牌,他甯願輸掉他所下的底注。打到後來,他的手氣還不錯,最終他赢了幾塊錢離開了。

次日下午,他又來了,想找點樂趣并赢些錢。這一次,他拿到一副三條的牌,堅持打了下去,結果輸得很慘。和他對桌的是一個好鬥的愛爾蘭青年。此人是當地坦慕尼派控制的選區的一個政治食客,他手裡有一副更好的牌。這個家夥打牌時咬住對方不放,這使赫斯渥吃了一驚。他連連下注而且不動聲色,如果他是要誘使對方攤牌,這種手段也是很高明的。赫斯渥開始拿不準了,但是還保持着至少是想要保持着鎮定的神态,從前他就是憑這個來騙過那些工于心計的賭徒的。這些賭徒似乎是在琢磨對方的思想和心情,而不是在觀察對方外表的迹象,不管這些迹象有多微妙。他克服不了内心的膽怯,想着這人是有着一副更好的牌,會堅持到底,倘若他願意的話,會把最後的一塊錢也放入賭注的。可是,他還是希望能多赢點錢--他手上的牌好極了。為什麼不再加5塊錢的注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