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蒙山

平邑蒙山

中國5A級旅遊景區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的一個分支。總面積1125平方公裡,其中龜蒙景區為625平方公裡,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因其狀如神龜伏卧雲端而得名,為山東第二高峰,被譽為“岱宗之亞”,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東方養生長壽聖地、山東省十大最美的地方、十佳山嶽旅遊區和十佳自駕車旅遊區。
    中文名:平邑蒙山 外文名: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7:30——17:30 門票價格:45元/人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蒙頂、壽星巨雕、鷹窩峰等 總面積:1125平方公裡 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區

簡介

巍巍蒙山,氣勢磅礴,風光秀麗,集衆多名山優勢于一身,雄、奇、險、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龜蒙景區以東魯在望、古道奇觀、玉泉枕流、鷹峰奇觀、一徑通天等十大景觀着稱。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來蒙山,百花盛開,彩蝶飛舞;盛夏之時,雲蒸霞蔚,瀑流懸空;金秋時節,紅葉如醉,碩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樹瓊枝,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

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惬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适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複蓋率高達90%,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上/立方米,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山亦是曆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将相所矚目。孔子曾多次登臨蒙山,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之說。

著名景點

龜蒙頂

龜蒙頂是蒙山主峰,海拔為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是龜蒙景區的高潮景觀區。峰體呈穹窿形,象一隻巨大的神龜,伏卧于雲端天際,給人以神秘奇幻的感覺。蒙頂樹木蔥茏,花草叢生,蒼松、古柞、榔榆黃栌紫藤、杞柳、楓楊、海棠、衛茅、胡枝子杜鵑花、繡線菊、核桃、山楂、桃、杏、百合、丹參、何首烏、紫草、靈芝等植物資源豐富,為一天然高山植物園。

已逾百年的古松,蒼勁挺拔,如龍如虬,如翠蓋,如層樓,或偃,或卧,或獨幹,或連枝,或出山巅,或生石罅。松蔭連翠,望之若雲。古老的銀杏樹挺立于山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雜樹如帳,密不透風。置身龜蒙極頂,俯視周圍,萬壑流雲,煙霞明滅,蒼山如海,綠浪滾滾,碧連天際。正如唐代文學家蕭穎士在詩中所寫:“東蒙鎮海沂,合沓百餘裡”。遠眺山外田疇,平曠秀麗,浚河、東汶河的一些支流,就像蜿蜒小溪,曲回流淌。

再遠處,西面的徂徕山,東面的天馬嶺,南面的抱犢崮,隐隐現出灰色的輪廓,和近山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登上龜蒙頂,雲生腳下,天風習習,舉目四望,但見群峰葡匐,河流天傾,庫水如鏡,田園如詩如畫,昂頭天外,倍感心曠神怡,超凡脫俗。該景區主要景點有壽星巨雕、觀魯台、玉皇殿、迎客松、石街、龍鳳松、小魯碑等,自然景觀有蒙山雲海、蒙山疊翠、蒙頂日出、蒙頂佛光、蒙頂霧凇、蒙頂霁雪、蒙頂聽禽等等。

壽星巨雕

位于龜蒙頂西北側,從龜蒙頂沿台階步遊路可直達拜壽台,由此即可看到對面山崖的壽星巨雕。壽星巨雕是利用天然裸岩依山雕刻,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設計,采用明朝末年定型的壽星形象,雕像面南,為半身像,高218米,頭部高108米,大腦門,白須飄逸長過腰際,一手拄鸠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笑逐顔開。雕像通過藝術上的虛幻處理,近看親切安詳,遠看氣勢雄偉,給人以神秘之感,為養生長壽勝地蒙山旅遊的标志性景點,其規模之大為世界之最。

鷹窩峰

該峰叢于深壑峽谷之中拔地而起,直刺蒼穹,奇峰東側絕壁千仞如削,峻岩森森,草木不生;南側峭壁罅隙,奇松橫偃,或倒立下垂,或淩空欲飛,或如蛟蟠龍欲撕雲吞日,千姿百态,瑰玮萬狀。因隻有蒼鷹盤旋其伴,築巢其上,而得名“鷹窩峰”。山峰景色奇絕,實乃山水之畫屏,天壤之奧區。鷹峰奇觀為蒙山十大景觀之一,自古就有“不到鷹窩峰,枉為蒙山行”之說

群龜探海

該處海拔達千餘米,寒冬作用強烈,加上各種裂隙衆多,經過千萬年的風化、崩解和剝蝕,雕琢成奇峰陡立、怪石嶙峋的景觀,特别是在多組裂隙交會的棱角部位,經過長年化學風化作用形成如龜似獸的怪石,因峽谷中常能形成雲海、霧海,在雲霧的襯托下構成了神龜探海的絕妙景觀。

讀景壁

在一塊巨大的山崖上,由數十塊形态各異的像形石,或獨自成像,或組合構圖,形成或山水、或人物、或珍禽異獸等造像,如蒙山猿人、蒙山玉兔、巨龍、鯉魚跳龍門等等,令人浮想聯翩,妙不可言,不由慨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龍門三潭

龜蒙頂東,有一山峰形似傳說中的龍門,下有三潭南北排列,潭水清澈,周圍樹木森森,涼氣襲人,環境幽奧,是消夏避暑勝地。

曆史文化

古老的蒙山,在漫長的歲月中着極為豐富的曆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被古人視為華夏神山,天下大宗。蒙山在典籍《詩經.魯頌》中就有記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傳說中的伏羲後裔颛臾王,即《論語》所稱“東蒙主”曾主祭蒙山,颛臾都城位于蒙山之陽,萬般無耐遺址和祭壇猶存。萬壽宮即為主祭蒙山處,《水經注》中稱之為蒙祠,宋改為道觀,可見蒙山曆史文化之悠久。

蒙山為道教名山,宋代文豪蘇東坡詩中寫道:“聞道東蒙有居處,願借薪水看燒丹”。著名道觀有清虛觀、承天宮、九龍宮觀音殿、慈甯宮等。道教名人莊周、紫陽真人、王诩(鬼谷子)都曾隐居修煉于蒙山。其中,縱橫家之祖、數術之崇鬼谷子,教授弟子百餘人,蘇秦、張儀、孫膑、龐涓皆為著名弟子,在大窪風景區留有衆多遺迹和傳說。

蒙山大約形成于新生代的中期,與她腳下的這片土地已經默默相守了三千多萬年。早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就留下了平邑先民們在這裡勞作的身影。“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在遠古的蒙山上,就演繹了諸侯大會的盛況。從商代建颛臾國,西漢置平邑侯,這座曆史文化之城已經存在了三四千年。

曆史雖已漫漶,但蒙山文化的薪火卻代代相傳。她孕育了被後人譽為“宗聖”的曾參,被譽為孔子“七十二賢士”的曾點、仲由、澹台滅明、原憲;她滋養了西晉政治家羊祜、書法家羊欣、清代民族英雄左寶貴。這塊古老的土地賦予他們淵博的知識、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在曆史的舞台上,為蒙山文化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色彩。

這方優美的山水吸引了衆多文人墨客來此駐足遊曆、着書立說、詠情抒懷。孔子登臨蒙山,深有“而小魯”的親切感受,為他以後施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做了思想鋪墊。戰國時縱橫家、軍事家王禅曾在蒙山修業授徒,留下了名揚千古的“兵法”鴻着。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宋代文豪蘇轼以及清代康熙、乾隆二帝都曾身臨蒙山,賦詩抒懷,留下了許多曆史遺迹和詩文佳句。

蒙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她紮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延伸于齊魯文化,融彙于沂蒙文化,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吸收了儒家文化仁義孝信、修齊治平、天地人和的理念,包含着道家文化師法自然、志懷高遠、濟世安民、扶危解困的精髓,兼有佛學徹悟世理、淡泊名利、甯靜緻遠、博大自在的要義,更富含中華民族友善純樸、勤勞善良、精忠報國的傳統美德。

正是她兼容并蓄、彙納百川,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造就了蒙山文化特有的氣質和個性。她與時俱進,凝煉成“愛黨愛國、艱苦創業、奮發進取、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正是蒙山文化的滋潤,在曆史的星空中才永遠閃爍着那些仁人志士的英名;正是蒙山文化的滋潤,才在共和國曆史的豐碑上永遠镌刻着平邑英雄兒女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正是蒙山文化的滋潤,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才創造出了“九間棚精神”、“黃金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遊覽路線

東路:東路是車行路,全長11公裡,開車半個小時可到達山頂。

西路:西路又稱東蒙古道,是古人登臨蒙山的必經之路。

中路:中路景點集中,全長約7公裡,共有2277個台階路是登臨蒙山的步行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