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态

意识形态

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颇有贬义的名词
在“意识形态”(ideology)作为一个概念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19世纪初创造出来不久,它就成了一个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甚至颇有贬义的名词,常常成为政治攻讦的工具和目标.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与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意识形态在历次国家兴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政治经济变动史实际上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破产、重构、更新的历史。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1]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中文名:意识形态 外文名: 定义: 英文名:ideology 定义::感观思想 范畴::哲学

定义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孔迪亚克的学生托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之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the noble lie)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来源

“意识形态”一词,法文为Idéologie,德文为Ideologie,英文为ideology。从词源上看,它来自希腊文іδεа和λόγοѕ两个词,前者义为观念或思想,后者义为学说,合起来就是“观念学”的意思。现在则用来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或见解。由于意识形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产生并在一定的社会中存在的,因此也叫社会意识形态。

佛教

宗教是一种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而在所有宗教中,唯在佛教与道教认知领域当中,意识形态的概念和范畴将更为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上文所提及的范围,其释为在三界以内,六道之中,上至33层天,下到18层地狱,所有一切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无意识的,无思想的,有色,无色的:菩萨、神仙、罗汉、阿罗汉、人、动物、鬼、恶鬼、魑魅魍魉、山精水怪、魂魄、中阴身等等的统称。

三界之内,六道之中,意识形态的总量是恒定不变的,今天世界上人多了,那么动物或者鬼或者亡魂或者其它意识形态必然减少。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