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中国抗震救灾的思想作风
抗震救灾精神,一是要坚持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将“万众”凝成“一心”,用“众志”铸就“钢铁长城”,戮力同心把全部力量和智慧集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上。二是要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既要自觉发扬人文精神的主体力量,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方针,建立健全各项防治管理体系。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努力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 中文名:抗震救灾精神
  • 外文名:
  • 英文名: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 提出者:胡锦涛

提出

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调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充分体现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2008年5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省汉中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时,专门来到金山寺村一个简易防震棚,看望正在老师辅导下复习功课的孩子们

胡锦涛鼓励孩子们:“在这次地震当中,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勇敢,很坚强,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灾区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一定会继续做到自强不息,奋发努力,向党,向祖国,向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胡锦涛还拿起粉笔在小黑板上写下十六个大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写完,胡锦涛领着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诵。虽然是简单的十六个字,却意味深长。体现了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历次困难面前没有倒下的原因!

根据胡总书记的讲话,提炼抗震救灾精神则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抗震救灾的精神是这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它使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内涵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来自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自救互救、重建家园的伟大实践。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灾区人民一刻也未曾动摇,从抗震救灾百日奋战,到灾后重建千日攻坚,再到5年重建焕发生机,灾区干部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灾区的科学重建。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来自全国人民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伟大情怀。地震发生以后,我们看到无数的子弟兵、医疗队、志愿者不断奔赴灾区;我们也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向灾区;我们还看到一幕幕冒险营救、募捐献血的感人场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地震灾害中,中华民族充分展示了团结一心的巨大力量,展现了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怀。n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深度展现和丰富完善。在自然灾害严峻考验面前,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时代壮歌。这种精神是党和军队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新发展,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拓展了它的时代内涵,成为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主要体现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巍巍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长江、黄河那样,夜以继日,奔腾不息,这其间流淌的正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魂。

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发源史,就是一部敢于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大禹治水到黄帝立国,从革故鼎新到抵御外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同艰苦自然条件作斗争中、在与现实生存逆境的抗争中,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并逐步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融化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伟大力量。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灾难和死神面前的不屈不挠、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坚定从容、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等等,都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集中体现在各族人民的行动中。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境界的深刻揭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是由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组成的组织严密、步调一致的战斗集体,是人类崇高精神最自觉、最坚定的体现者。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实际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整体形象,充分表现了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这再次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久经考验的先锋队组织,不愧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冰雪灾害的斗争中,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出伟大力量。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灾难面前的不屈不挠、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坚定从容、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等等,都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行动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震救灾的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从抢险抢救转为灾后重建,从保全生命保证生活转入正常生产。悲痛确实让人难过,但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好好地活下去,是对死者最好的慰籍,也是对恩人最大的报答。

这次国内国际对四川灾区的捐助,已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救灾捐赠之最。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4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36.81亿元,实际到账款物389.76亿元。但如果按照4550万的受灾人口来平均,又能有多少呢?况且,这些钱可能大部还要用于公益事业。比如修路、架桥、建学校等等。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

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自身力量是一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再好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也只能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因此,灾区人民在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斗争中,仍须坚持自力更生,这不但应当成为一种指导方针,也应当成为一种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

当一个人或一个地区,遇到了紧急情况、突发灾难,旁人和政府有责任给以支援,帮助摆脱险境;但外来的帮助,只能救急、救难、救险,而要过上好日子,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奋斗、自己的劳动,这才是取之不尽、源源不断的幸福之泉。

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