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之声

俄罗斯之声

国际广播电台
俄罗斯之声,俄罗斯著名电台,指的是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或者俄罗斯之声国家广播公司。于1929年10月29日开始对外广播。主要任务是让全世界了解俄罗斯的生活,提供发生在俄罗斯真实的画面,使其更贴近听众。俄罗斯之声(ГолосРоссии)使用包括俄语在内的38种语言。该广播公司由俄政府拨款,直接由主席和编辑委员会领导。1996年7月广播电台创建了自己的网页。2014年11月10日,俄罗斯之声更名为俄罗斯卫星广播电台。
    网站名称: 别名: 创始人: 总部地点: 主办单位: 网站类型: 网站口号: ICP备案号: 中文名:俄罗斯之声 英文名:The Voice of RussiaГолос России 成立时间:1929年10月29日 全称:俄罗斯之声国家广播公司 使用称号: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

简介

俄罗斯之声电台于1946年12月3日开播。原名“哈巴罗夫斯克广播组”、“哈巴罗夫斯克对外广播总编辑部”,后来又改为“创作生产联合体莫斯科国际广播电台哈巴罗夫斯克分台”,现在叫做“俄罗斯之声──俄罗斯国家广播公司”,使用呼号是“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

俄罗斯之声(ГолосРоссии)始播于1929年10月29日,是俄罗斯官方国际广播电台,旨在展现俄罗斯的全球形象,介绍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和对全球事件的意见。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现在面向160个国家以38种语言,每天151小时的短期、中波、调频FM以及卫星通讯方式广播节目,2003年面向欧洲推出24小时的数字无线广播。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覆盖美国16个州,主要通过卫星频道,有线电视,调频波段来播放广播节目。它也是的全球五大国际广播电台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之音VOA,德国之声DeutscheWelle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

根据一家瑞士国际媒体在50个国家的做的调查显示:俄罗斯之声收听率位列第三,仅在BBC和VOA之后。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是欧洲广播联盟的全国协会会员,数字无线广播,国际广播电视受众研究会议成员,它制作的许多节目赢得了“无线电广播爱好者”国家奖。

俄罗斯总统普京2013年12月9日签署总统令,撤销俄罗斯新闻社(简称“俄新社”)与“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将以上两家新闻单位重组成立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

2014年4月1日,俄罗斯之声停止短波广播。

2014年11月10日,俄罗斯之声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广播电台取代。nn

语言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的信息产品用25种文字呈现在因特网上:俄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瑞典语、芬兰语、挪威语、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越南语、日语、汉语。

发展情况

自身和国外的资料让我们能够测定“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全球听众的参数,听众约为一亿人。中国的听众大概在一千万人。在“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的听众群中年龄在31-55岁的社会活跃人士占多数,包括了所有社会人群—职员(22%-25%在不同国家),大学生和大学、小学的教师(20%-25%),知识界的代表(10%-18%),工程技术工作者(10%-14%),退休人员(20%-40%)。他们区别在于收听的经常性,但一周都不少于2-3次。不同国家的80%的听众调好“俄罗斯之声”的波长,就是为了收听来自俄罗斯本土的新闻,60%的听众是为了了解当今俄罗斯人是如何生活的,50%的听众想收听关于俄罗斯传统、历史、文化的节目。

该广播公司有自己的广播信息通讯社“太空-泰杰斯特”,每日出版专刊。在其中刊载全球广播节目的简评。

1990年开始制作俄语和英语电视系列节目。“俄罗斯之声”电视制作室已经出品了近100部历史文化题材的电影。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与很多广播公司有伙伴关系。这样的伙伴关系使“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成为负责在俄罗斯以外媒体上刊登广告,发布信息的经纪人。另外,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与这些伙伴广播公司经常互换广播节目、交换信息。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的广播是俄罗斯信息特有的提供方式。听众们把广播电台比作是获取俄罗斯生活有趣信息最方便的无检查,民主的渠道。对于很多国家的听众来说,“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是给他们提供俄罗斯准确信息的唯一媒体。

相关事件

“俄罗斯之声”爱讲中国时髦话题

在离克里姆林宫不远的一处繁华地段,坐落着“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的米黄色办公大楼。作为俄国有电台,“俄罗斯之声”用30多种语言进行广播,被称为“世界上最受听众欢迎的五大电台之一”,在其全球上亿“粉丝”中也有不少中国听众。《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走进“俄罗斯之声”,在这个见证中苏和中俄交往的大平台,能感受到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深度关注。

“俄罗斯之声”的前身成立于1929年,在办公楼走廊贴有很多在卫国战争中付出生命的员工照片,并刻着怀念他们的文字。因担负着俄罗斯对外广播的任务,“俄罗斯之声”也像是小联合国,有不少各国的专家。据说,在苏联时期,电台内部食堂每天的餐饮都不同——各国食品轮流上。至今,还有老员工怀念当年吃过的中餐。

“俄罗斯之声”中文部与印巴部同在一个大办公室,但中文部只占了1/3的位置。从事汉语广播的既有上岁数的,也有年轻姑娘。在他们办公桌周围的墙上贴着不少与中国有关的宣传画,还有写着“莫待明年花更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书法条幅。现在中文部正式编制26人,另有6个临时编制。中文部主任柳·马岑科说,1973年她刚来电台时还是个小姑娘,那时中文部有200多人,可见苏联对对华广播的看重。

当然,中苏关系不好时,电台也充当过“声讨”中国的先锋。但这些都成了过去。马岑科认为,那时两个大国的关系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太深,现在,俄中很“实际”,就是要互利。

尽管从事对华广播的人数与苏联时期比少了很多,但“俄罗斯之声”的对华报道反而更加丰富,几乎所有中国的时政、社会新闻都会及时出现在它的广播中和网站上。“俄罗斯之声”亚洲及近在离克里姆林宫不远的一处繁华地段,坐落着“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的米黄色办公大楼。作为俄国有电台,“俄罗斯之声”用30多种语言进行广播,被称为“世界上最受听众欢迎的五大电台之一”,在其全球上亿“粉丝”中也有不少中国听众。《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走进“俄罗斯之声”,在这个见证中苏和中俄交往的大平台,能感受到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深度关注。n“俄罗斯之声”的前身成立于1929年,在办公楼走廊贴有很多在卫国战争中付出生命的员工照片,并刻着怀念他们的文字。因担负着俄罗斯对外广播的任务,“俄罗斯之声”也像是小联合国,有不少各国的专家。据说,在苏联时期,电台内部食堂每天的餐饮都不同——各国食品轮流上。至今,还有老员工怀念当年吃过的中餐。n“俄罗斯之声”中文部与印巴部同在一个大办公室,但中文部只占了1/3的位置。从事汉语广播的既有上岁数的,也有年轻姑娘。在他们办公桌周围的墙上贴着不少与中国有关的宣传画,还有写着“莫待明年花更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书法条幅。现在中文部正式编制26人,另有6个临时编制。中文部主任柳·马岑科说,1973年她刚来电台时还是个小姑娘,那时中文部有200多人,可见苏联对对华广播的看重。n当然,中苏关系不好时,电台也充当过“声讨”中国的先锋。但这些都成了过去。马岑科认为,那时两个大国的关系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太深,现在,俄中很“实际”,就是要互利。n尽管从事对华广播的人数与苏联时期比少了很多,但“俄罗斯之声”的对华报道反而更加丰富,几乎所有中国的时政、社会新闻都会及时出现在它的广播中和网站上。“俄罗斯之声”亚洲及近东国家编辑部主编谢·费奥科吉斯托夫第一次去中国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他说,与那时比,这些年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任何事情都很难“绕开”中国,很多问题没有中国参与都难以解决。他认为,过去30年间,俄中两国的相互认识也发生根本改变,现在,俄罗斯民众特别关心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他们很重视有关中国的社会选题。

“俄罗斯之声”中文部

与印巴部同在一个大办公室,但中文部只占了1/3的位置。从事汉语广播的既有上岁数的,也有年轻姑娘。在他们办公桌周围的墙上贴着不少与中国有关的宣传画,还有写着“莫待明年花更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书法条幅。现在中文部正式编制26人,另有6个临时编制。中文部主任柳·马岑科说,1973年她刚来电台时还是个小姑娘,那时中文部有200多人,可见苏联对对华广播的看重。

当然,中苏关系不好时,电台也充当过“声讨”中国的先锋。但这些都成了过去。马岑科认为,那时两个大国的关系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太深,现在,俄中很“实际”,就是要互利。尽管从事对华广播的人数与苏联时期比少了很多,但“俄罗斯之声”的对华报道反而更加丰富,几乎所有中国的时政、社会新闻都会及时出现在它的广播中和网站上。“俄罗斯之声”亚洲及近东国家编辑部主编谢·费奥科吉斯托夫第一次去中国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他说,与那时比,这些年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任何事情都很难“绕开”中国,很多问题没有中国参与都难以解决。

他认为,过去30年间,俄中两国的相互认识也发生根本改变,现在,俄罗斯民众特别关心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他们很重视有关中国的社会选题。“‘中国’在俄罗斯是个时髦话题。”马岑科告诉记者。按照她的说法,俄罗斯人出的有关“中国风水”的俄文书丝毫不少于中国人自己出的,“不管懂不懂先出一大堆”。

但一些俄罗斯电视台仍播放刻意丑化中国人形象的节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越南等国的事情安在中国头上,对此,马岑科说:“像我们这样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觉得这些报道非常可笑。

”谈到有些俄罗斯媒体渲染中国人抢夺俄远东就业机会等报道,“俄罗斯之声”中文部的一名老员工说,一些俄罗斯人仍对中国和中国人有负面印象,是因为苏联解体时他们日子不好过,拿出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买中国商品,结果质量又不好,觉得上了当,所以心里面有气。他认为,与20年前相比,现在有更多的俄罗斯人去中国旅游、做生意,人们对中国的看法自然会改变。n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