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

中文汉字
汨,汉语二级字,读作汨(mì),水名,源出湘赣交界处,为汨罗江的上游。经古罗城,又称罗水(一说汨水与罗水合流),下称汨罗江。汨罗江是中国南部,湖南省北部的一条河。
  • 中文名:汨
  • 拼音:mì
  • 部首:氵
  • 五笔:IJG
  • 仓颉:EA
  • 郑码:VKVV
  • 笔顺:4412511
  • 字级:二级(3774)
  • 平水韵:入声四质·入声六月·入声十二锡
  • 笔画:7
  • 部首笔划:3
  • CJK:U 6C68
  • GBK:E3E8

现代释义

水名,~罗江[MìLuó River]。

《一统志》汨罗,江名,在湘阴县北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西流入湘。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遂自投汨罗以死。

《说文》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沉之水。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汨【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淿《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莫狄切,音觅。《说文》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沉之水。《一统志》汨罗,江名,在湘隂县北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隂,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西流入湘。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忽切,音骨。治也。汨作,书亡篇名。《孔安国书序》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传》汨,治。作,兴也。言治民之功兴,故为汨作之篇。

又水声。《木华·海赋》浤浤汨汨。《注》波浪声也。

又通也。《周语》决汨九川。《又》汨越九原。《韦昭注》汨,通,越,扬也。

又乱也。《书·洪范》汨陈其五行。《正义》言五行陈列皆乱也。

又汨没也。《避暑录》今人言汨没,当是浮沉之意。《杜甫诗》汨没一朝伸。《韵会》通作淈。

又《集韵》《韵会》《正韵》?胡骨切,音搰。涌波也。《庄子·达生篇》与齐俱入,与汨偕出。《注》司马曰:汨,涌波也。郭云: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与汩别。《佩觿集》汨,莫的翻。汨罗江

又音骨,没也。或从曰,非。汨、汩yì。

说文解字

汨【卷十一】【水部】

長沙汨羅淵,屈原所沈之水。从水冥省聲。莫狄切〖注〗淿,古文。

说文解字注

(汨)長沙汨羅淵也。長沙下葢奪羅字。許例郡縣兼書。前志長沙國羅。後志長沙郡羅。應劭曰。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今湖南長沙府湘陰縣縣東北六十里有羅縣城是也。岳州府平江縣縣南。三十里亦有羅城、云古羅子國也。水經注湘水篇曰。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汨水、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逕吳昌縣北。又西逕羅縣北。謂之羅水。又西逕玉笥山。又西爲屈潭。卽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沈於此。又西逕汨羅戍南。西南注於湘。春秋之羅汭、世謂之汨羅口。按今湘陰縣北七十里汨羅江是也。从水。冥省聲。莫狄切。古音十一部。與十六部合韵。屈平所沈水。小徐本如此。

方言集汇

客家话:[海陆丰腔] met7 mi6 gut7 [客语拼音字汇] mid6 [台湾四县腔] met7 mi5 gut7 [梅县腔] met7 mi5 [宝安腔] met7 [客英字典] gwut7 met7

粤语:jat6 mik6

潮州话:毛英8(陌)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