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

汉语汉字
丕(拼音:pī)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上面的一横表示地面,下部之“木”表示树根,丕、不原为一字,后分化。丕本义表形容词大之意,还可用于动词,助词,连词等。
  • 拼音:pī
  • 部首:一
  • 名称:丕
  • 笔画:5
  • 仓颉码:MFM
  • 注音字母:ㄆㄧ
  • 五 笔:GIGF(86)、DHGD(98)
  • 平水韵部:上平声·四支
  • 统一码:CJK统一汉字-4E15
  • 四角码:1010₉
  • 造字法:象形字或形声字

字源演变

丕、不原为一字,后分化。甲骨文“不”字作(图1)所示,为“柎”之初文。 《诗·小雅·常棣》:“鄂不韡韡。”郑玄笺:“不,当作柎。” 《广雅·释言》:“丕, 柢也。” 《说文》:“柢,木根也。”甲骨文之“(图1)所示字,在上面的一横表示地面,下部之“木”表示树根。金文作“(图2)所示”,后代文字承袭之。或加赘笔作“(图4)所示”、“(图5)所示”,后者分化为“丕”字。丕字在早期典籍和金文中的字义是大。《说文》:“丕,大也。” 《书·大禹谟》:“嘉乃丕绩。”孔传:“丕,大也。”墙盘铭文:“对扬天子不(丕)显休令。” “丕显”就是“大显”,意为大明 。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形容词

动词

尊奉

连词

于是

助词

置句首或句中

名词

姓氏

副词

通“不”。表示否定。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大也。从一不声。敷悲切(pī)。

注释:从一,不声:以一为形旁,以不为声旁。

说文解字注

大也。见释诂。从一,不声。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铺怡切。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丕,隶书中直引长。故云丕之字不十。汉石经作,可证。非与丕殊字也 。

康熙字典

《广韵》敷悲切。《集韵》《韵会》攀悲切。《正韵》铺悲切。并音胚。大也。《书·大禹谟》:嘉乃丕绩。

又奉也。 《前汉·郊祀志》:丕天之大律。注:奉天之大法也。

又姓。 春秋晋大夫丕郑。亦作岯。

又同岯。 山名。大邳山。《史记》作伾,《国语》作丕。

又元也。《书.金腾》: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史记》:以丕为负。索隐引郑氏日:丕读作负。○按《广韵》《玉篇》诸书音切俱本音和,惟重屑、轻屑之音多用交互,後学不考,遂成谝舛。如丕用敷悲切之类,是以敷母轻唇之音切滂母重屑之字,宜从《集韵》诸书攀悲切为是。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异体字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形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敷悲切

pʰjĕi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攀悲切

pʰiI

平声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逋眉切

piI

韵略

平声

攀悲切

增韵

平声

篇夷切

中原音韵

阴平

齐微

次清

pʼui

中州音韵

平声

齐微

铺梅切

洪武正韵

平声

次清

铺杯切

p‘uei

切韵

平声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敷悲切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əɡ

王力系统

ǐə

董同龢系统

juəɡ

周法高系统

iwəɣ

李方桂系统

ph

jiəg

两汉

西汉

东汉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ji

拟音/王力系统

i

拟音/董同龢系统

jĕi

拟音/周法高系统

iei

拟音/李方桂系统

ph

ji

拟音/陈新雄系统

ǐe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