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术

皮下注射术

医学术语
皮下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皮下将药液注入到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骨外侧。
  • 中文名:皮下注射术
  • 外文名:
  • 适用领域:
  • 所属学科:
  • 注射部位:上臂及骨外侧
  • 应用:医学
  • 术语:医学术语

概述

注射器:

据医学史书记载,注射器出现的最初形态是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写于公元219年)《阳明全篇》中写道:“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在此书的“猪胆汁方”一文中又明确指出: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如何“灌谷道”呢?他写道:“以小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的雏形。

发明与使用

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74-1792 年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带有螺纹的活塞棒。

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此后有玻璃管金属并用制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针头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现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制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减少了注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当代的注射器多采用塑料质地。

注射时无菌技术十分重要。

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用品准备

无菌2-5ml注射器及5-6号针头,2%碘酊,余物同皮内注射术。

操作内容

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药物,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皮下注射目的、用药指导。

3、注射部位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股外侧等部位),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避免在炎症或瘢痕部位注射。用2%碘酊和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

4、再次查对无误后,抽吸药液,排气。

5、检查对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尖与皮肤呈30-40度角迅速刺人针梗的2/3,右手固定针栓,左手抽吸无回血,推药。

6、注射毕,以无菌干棉签轻压针刺处,迅速拔针。

7、再次查对,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8、消毒洗手。

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2、凡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可用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制订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