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

中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都”为春秋战国时的一地名,今在山东省汶上县,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一职。2017年4月15日汶山县人民政府就孔子文化馆、文化学堂建设进行了讨论,颜丙生同志对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指出孔子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要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一文化瑰宝。[1]此外,中都在古代还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城,至今在城内的“太子灵踪塔”内保留着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每年吸引全世界数以百万的佛教信仰者前来朝拜。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安徽省凤阳县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500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
  • 中文名称:中都
  • 著名景点:明皇陵、明中都皇城遗址

春秋时期的中都

平遥:旧称“古陶”、“平陶”,相传为帝尧的初封地。春秋时期是晋国古邑,战国时期的平遥属于强大的赵国都邑之一,那时平遥称为“中都”。秦置平陶县,西汉置中都县。北魏时,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为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名讳,改平陶为平遥,此后1500多年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在平遥古城内依然可以见到关于中都旧称的痕迹如:平遥中都宾馆,平遥县中都乡,平遥县中都路等等。战国时期的平遥铸造发行了记录地名的“中都”方足布。中都方足布的具体铸造地在今平遥西《三晋货布考》曰:故址在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双林寺旧称中都寺。

元中都

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燕京为中都,定为陪都。故城仍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中都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正蓝旗)并驾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他即位10天就下令撤销上都,建行宫中都于此。据史籍记载,白城子一带古称旺兀察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鸷鹅鸿雁水中荡,獐狍鹿兔草中藏”的肥美草原,是南中原汉地,北通漠北草原的交通要道及军事重地。元中都是元代除大都和上都之外的第三大都城,其政治地位、城市规模、经济文化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其遗址保存较好。

遗址

遗址由宫城,皇城,郭城组成,并呈“回”字型相套。宫城垣保存完好,地上残高三到四米。皇城城垣呈土垅状,残高一米。宫城内呈露在地面上的27处原建筑遗址保存完好。经过3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石、陶、铁、木及玉雕、砖雕和铜、铁、骨器。其中汉白玉角部螭首的雕工极尽绝艺,堪称元代雕刻极品。特别是前殿东步道南侧的砖雕象眼,堪称稀世瑰宝。该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中都遗址目前已发掘的中心大殿、西南角楼及南大门,可供游客参观。同时,遗址博物苑工程已启动届时游客可参观保存完事的元代出土文物。

地理位置

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元中都是蒙元四都之一,建于1307~1310年,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四隅有角台,四面各设一城门。内城南门为3个门道,两侧还可能有阙台。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外城城垣的东墙、北墙、南墙也均已找到。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元中都遗址保存完好,布局清晰,为研究中国封建时代晚期都城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

中都寺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是以古中都城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这里曾是“中都”故城,中都,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水经注》说,汉文帝为王时在这里建都,汉置中都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移中都于榆次之东以后,置平陶县,中都即废。因避太武帝拓跋焘讳,遂改平陶为平遥县。此后,中都寺便属平遥县管辖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