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

1944年戴望舒创作的现代诗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画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意象简明、寓意深刻,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1]《在天晴了的时候》后被选为冀教版小学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课文,还被选入2020年印刷的人教版小学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十二课课文。[2]
  • 作品名称:
  • 作者:戴望舒
  • 创作年代:现代
  • 作品出处:
  • 作品体裁:
  • 中文名:在天晴了的时候
  • 类型:现代诗歌
  • 作品别名:《戴望舒诗选》

作品原文

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所以诗人写这首诗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

文学赏析

戴望舒的诗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欧州文学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语言魅力。诗中的比喻,新鲜而贴切。他所采用的题材,多是自己亲身所感受的事物,抒发个人的遭遇与情怀。

《在天晴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儿童诗,诗人通过对小径雨后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引导人们到雨后的小径上走一走,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和欢乐。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此诗也表现了作者对恬淡、超脱生活的向往,雨后,一切变得清晰、凉爽,诗人漫步在雨后的小经上,全身心地感受这崭新的一切:下过雨的泥路“凉爽又温柔”,小白菊不再胆怯,“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然后一瓣瓣地绽透”,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对自然的全新感受,“风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小生灵的一招一式都深含诗意。诗的最后一节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忠实复写:“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闹游。”诗人在深远的意境中,融进自己对闲适生活向往的主观色彩。

诗人在这首诗中,追求一种音乐感,追求具有大自然形态的迷人的诗境,并达到美的高度

名家点评

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金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这个正直知识分子表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全诗意象简明,但寓意深刻,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名家四季诗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毛迅、李怡:《在天晴了的时候》整首诗节奏舒缓却紧凑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看似随意却设计巧妙,两个诗节之间情感联系紧凑:第一节为我们描绘了雨后自然的景象,第二节侧重描写雨后散步的畅快感受。两个诗节的前两句并没有采用完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而是运用回环的方式,既突出和强调了同一情感的抒发,又表达出诗人微妙情感抒怀的变化。(《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克俭:《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诗,以清婉的笔触向人们展现了雨后的清爽、快乐,字句间流露着诗人欢快的情感,这不禁让人感到,也许这雨水冲刷掉的不仅是世间的尘埃,大概还有诗人心中的浑沌。要么为什么这时他是那么豁敞、那么轻快、那么激跃?(《戴望舒诗选》)

作品影响

《在天晴了的时候》后被选为冀教版小学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课文。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