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教材

教學用的資料
教材是供教學用的資料,如課本、講義等。教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等;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材料也可稱之為教學材料,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材料。廣義的教材不一定是裝訂成冊或正式出版的書本;總之,凡是有利于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0年12月,在用的全國各級學曆教育教材已近19萬種,其中,基礎教育類教材近1萬種,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教材近8萬種,高等教育類教材近10萬種。[1]
    中文名:教材 外文名: 定義: 範圍:教學用的資料 拼音:jiào cái 注音符号:ㄐㄧㄠˋ ㄘㄞˊ 舉例:課本 講義 分類:文字教材 音像教材 使用對象:教師 學生

詞語簡介

基本解釋

注釋拼音

jiào cái

注音符号

ㄐㄧㄠˋ ㄘㄞˊ

供教學用的資料,如課本、講義等

詳細解釋

1.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應用而編選的材料。主要有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等。

茅盾《童年·父親的抱負》:“他有些新的教材要我學習。”

2.泛指對人有教育作用的材料。

浩然《豔陽天》第一、三章:“那個從苦難歲月裡掙紮過來的老人,親身經曆就是對晚輩人最有效的教材。”

教材分類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分主教材、導學教材和專題教材。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有錄像教材和錄音教材。

編寫

(1)教材的組織方法。

其一,邏輯式組織。按照有關科學知識的内在邏輯順序組織教材。

其二,心理式組織。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強調以學生的經驗作為教材組織的出發點,逐步擴大教材的内容範圍,使學生願學、樂學,而較少考慮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其三,折衷式組織。兼顧學科與學生兩方面的需要和情況,擇采兩者之長。不過在兼顧學科與學生這兩方面時,在不同的學科和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又有所側重。

(2)教材的編排方式。

教材的編排是決定一個年級中某門學科的教學内容将按照怎樣的次序組成,或這門學科内容在幾個年級中的排列次序。教材的編排方式一般有四種:

其一,直線式排列。這種排列方式是對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環環相扣、直線推進、不予重複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說,在教材的内容排列中,後面不重複前面已講過的内容。

其二,螺旋式排列。它針對學習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簡、深淺、難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複出現,逐步擴展,螺旋上升。

其三,分支平行式。是把内容分為若幹個平行的單元,針對這些平行單位分别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逐一開展教學活動,最後進行總結。

其四,綜合式,是上述幾個方式的綜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