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侯韓信

淮陰侯韓信

西漢開國名将韓信曆史傳記電視劇
《淮陰侯韓信》是中央電視台、淮陰電視台、淮陰市政府于1991年出品的一部傳記、古裝、曆史電視劇,由郭寶昌執導,張豐毅、石維堅、施京明、柳格格等人主演。該劇主要表現了西漢開國名将韓信波瀾壯闊的一生及其悲涼的人生結局。
    中文名:淮陰侯韓信 外文名: 别名: 類型:傳記 劇情 古裝 出品公司: 制片地區:内地 拍攝地點: 發行公司: 首播時間: 導演:郭寶昌 編劇: 制片人: 主演:張豐毅,石維堅,施京明,柳格格 集數:10集 每集長度: 主要獎項: 在線播放平台: 出品時間:1991年

人物簡介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因作戰有功被封為淮陰侯,司馬遷的《史記》有韓信的專傳,叫做《淮陰侯列傳》。

人物出身

韓信曾經是布衣,什麼叫布衣呢?就是沒有官職的人,有官職的人可以穿錦,而沒有官職的人隻能穿布。他沒有錢,貧,古代的貧是沒有錢财的意思,窮,是沒有官職的意思。韓信是既沒有錢也沒有官職,所以可以說他是貧窮。他好帶刀劍,項梁項羽起義以後,韓信“仗劍從之”,拎着一把劍就參軍了。韓信可能是個破落貴族,作為一個破落貴族,韓信的少年時代是怎麼樣度過的?

韓信這個人雖然有着貴族身份,但是既沒有什麼德行,又沒有什麼本事,史書上說法叫做“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就是他沒有什麼良好的表現,不能“治生商賈”,“從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裡去混飯吃,蹭飯吃,所以“人多厭之者”,就是當地的人都很讨厭他,一個大男人,整天挎把劍,啥也幹不了,到處混飯吃,這個人讨人喜歡嗎?

寄食于人

他經常去混飯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長,天天去吃,吃得這個南昌亭長老婆一肚子氣,最後他老婆就想了一個辦法,天不亮半夜起來做飯,天亮之前把飯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韓信早上起了早床,搖搖蕩蕩來吃飯,一看飯吃完了,韓信當然明白了,人家讨厭他,一賭氣,和南昌亭長絕交,跑到河邊去釣魚,正好河邊有幾個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就是那個時候絲綿的棉絮要到河裡面洗一洗,這些漂母每天來洗絮的時候自己帶飯,其中有一個一看韓信沒飯吃,可憐他,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每天去洗,每天分飯給他吃,一直到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韓信說,我就不來了,以後吃飯的問題你自己想辦法,韓信說,謝謝大娘,将來我一定厚報,漂母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還說什麼厚報,我不過是同情你罷了,你還說這種大話。

胯下之辱

韓信在這個時候是個不讨人喜歡的人,因為他不讨人喜歡,大家就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會來羞辱他,于是淮陰市上就有一個地痞無賴,市井無賴。有一天就來羞辱韓信,說韓信你過來,你這個家夥,個子是長得蠻高的,平時也帶把劍走來走去的,我看你是個膽小鬼,他這麼一說,呼啦就圍上一大群人都來看熱鬧,這個家夥就說,你不是有刀劍嗎,你不是不怕死嗎?你要不怕死,你拿你的劍來刺我啊,你敢給我一刀嗎?不敢?從我兩腿之間爬過去。大家都看着韓信。殺啊?還是爬啊?韓信怎麼樣呢?司馬遷用三個字來描寫,“孰視之”,這個“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它是通用的,“孰視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陣,把頭一低,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爬過去了,然後趴在地上,一市人皆笑,整個的街上都笑,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對一個男人來說那是奇恥大辱啊,而我們前面講過韓信是一個破落的貴族,是一個士,而誰都知道一句話,士可殺而不可辱,韓信為什麼接受這樣一個奇恥大辱?他還是不是個士?他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呢?

不要認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心膽俱裂,膽戰心驚,丢掉了靈魂,猛然跪下來,這是懦夫。還有一種是先彎一下,然後往上一碰,因為人隻有蹲下來以後你才跳得高,如果是為了将來跳得高些蹲下來一下,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是什麼?螃蟹

。韓信肯定不是螃蟹,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引用蘇東坡一篇文章的觀點來說明,蘇東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論》論的是誰呢?張良,不是韓信,但是《留侯論》開頭的這段話我覺得可以用在韓信身上,它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它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匹夫見辱,拔劍而起”,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點侮辱以後,第一反應就是這個,拔刀子或者掏拳頭,這個,我說這不算勇敢,這叫什麼,這叫魯莽,這叫盲動,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什麼呢?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臨一件什麼事情,神色不變。并不驚惶失措,别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為什麼呢?“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就是這樣的人,他懷着遠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長遠的目标,他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韓信這個時候面臨的選擇是什麼呢?要麼殺了這個家夥要麼爬過去。殺了這家夥的結果是什麼?你也被殺頭,将來遠大的理想還能不能夠實現呢?不能實現,所以一個懷着遠大理想的人他是能夠忍受的,司馬遷就是,遭到宮刑,這也是一個男人的奇恥大辱,一個男人不能夠接受的東西,他還不是忍下來了,為什麼要忍下來,他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着作,韓信同樣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視之”,他盯着那個無賴看了很久,思想鬥争很厲害,最後為了自己遠大理想,犧牲眼前的榮辱,我想韓信當時心裡面一定有一個聲音在對他說,韓信啊韓信,心字頭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這就叫做忍辱負重。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韓信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着遠大理想志向的這樣一個英雄,那麼這樣的一個英雄,絕不會滿足于那樣的生活,他一定是要有所作為,那麼韓信又有着怎樣的作為呢?他又怎樣走上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呢?

仗劍起義

韓信終于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就是時勢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鬥争,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來了一支義軍,于是韓信“仗劍從之”,就是拎着他的寶劍參軍了,參軍以後先跟着項梁,後來又跟着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這個時候韓信的情況司馬遷用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這個時候他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于是投奔劉邦。

蕭何推薦

韓信投歸劉邦後,仍不被劉邦重視,隻委任他做一個管理糧秣的小吏,後來又因為某種過失,差點沒有被劉邦所殺。多虧有個叫做夏侯嬰的将軍發現韓信有才,将韓信救了下來,把他推薦給劉邦,但劉邦仍不重視,隻是向上提了一些,"拜以為治粟都尉",相當于現在的團級,仍是管理糧草。

劉邦的部下有個人叫蕭何,劉邦為漢王後,蕭何立即被劉邦任為丞相,從此一直當丞相到死,是劉邦的鐵杆追随者,真正的心腹幹将。韓信與蕭何交談,蕭何特别賞識韓信,蕭何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始終不聽。韓信一見如此,幹脆又開小差走了。蕭何一聽說韓信跑了,于是顧不得向劉邦報告,就自己親自騎馬追回了韓信。蕭何又一次向劉邦舉薦韓信為大将。這次劉邦答應了蕭何的請求,但蕭何知道劉邦答應拜韓信為大将不是出自他的真心,怕他過後反悔,于是又特别強化他的這種信念。《淮陰侯列傳》裡記載蕭何說:"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到了拜将的那一天,"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韓信也,一軍皆驚。"這實在太出人意外了,諸将都是跟着劉邦出生入死,打了三年仗的人,而韓信則是剛剛從項羽那邊開小差逃過來的一名小卒,讓他當大将,這誰能想得到呢?于是諸将的生氣、惱怒、喧嘩、罵大街的情景可想而知。

拜過将之後,劉邦急着問韓信:"丞相數言将軍,将軍何以教寡人計策?"劉邦是迫不及待要弄明白韓信是不是真有蕭何說的那麼好;韓信先問劉邦如何估計當前楚漢雙方的形勢對比,是讓劉邦先公開承認自己目前是處于劣勢,以為自己下面的分析形勢做鋪墊。韓信分析了項羽目前勢力強大,但由于他不得人心,所以很快會由強變弱;關中地區他派了三個秦将為王,但由于劉邦在那裡的群衆基礎好,三個秦将讓關中的百姓痛恨,所以你一篇檄文發出去,關中簡直就可以兵不血刃奪回;你這邊眼前的勢力雖有些弱,但你的将士是仁義之師,今後的形勢定将是天下無敵。你聽這是何等激動人心的分析!

軍事天才

韓信為劉邦設謀,并指揮軍隊在一兩個月之内收複了關中地區。韓信在兩年多的楚漢相持階段,為劉邦滅了北方東方的五個國,第一年滅了西魏與代;第二年滅了趙國、燕國;第三年滅了齊國,改變了楚漢雙方力量的對比;最後又指揮劉邦的全軍徹底消滅項羽于垓下。關于韓信的用兵作戰,《史記》中展開描寫了四次,《淮陰侯列傳》中寫了破魏、破趙、破齊,《高祖本紀》中寫了垓下的破項羽。

魏國的地盤是在今山西南部,包括晉西南與晉東南兩大片,國王是戰國時魏王的後裔魏豹,都城安邑(今夏縣西北)。韓信攻取西魏的辦法是派兵正面佯攻,而另派兵從别處渡河繞到其背後進攻,迅速消滅了魏國。

韓信滅魏後,大軍是駐紮在山西。從山西中部穿越太行山到當時的趙國有一條山路叫做"井陉道"。其西口就是今天的娘子關,其東口叫做"土門關",也叫"井陉口"。當時謀士李左車給守将陳馀建議,讓陳馀駐重兵于東口,深溝高壘,堅守不戰;而派兵搔擾韓信的後方,斷絕其糧食供應,這樣不用很久,韓信的軍隊就會不戰而潰。這是很厲害的一招,可惜陳馀不聽。一來是陳馀把韓信的兵力估計得太少,二來是他根本瞧不起韓信,他認為這麼弱的敵人如果還不打,豈不讓人恥笑?以後誰都可以來欺侮我。

韓信偵察到李左車的建議不被采納,于是兵分兩路。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于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複疾戰。趙軍空壁争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将矣。兵遂亂,遁走,趙将雖斬之,不能禁也。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這就是有名的"井陉之戰",打在今河北省石家莊西北鹿泉市西。這是韓信一生進行的最精采、最神奇莫測的一仗。

齊國的地盤約當今之山東省境,都城臨淄,齊王田廣、齊相田橫都是戰國齊王的後裔。韓信滅趙後,劉邦趁着韓信的兵威,派郦食其勸齊國投降,齊國同意了,解除了對韓信的防備。結果韓信突然發起攻擊,打得齊國在濟西大敗,勸降的郦食其,被齊國所殺。項羽見齊國危急,派龍且率軍二十萬救齊。被韓信大破齊楚聯軍于濰水。龍且的思想與陳馀一樣,都輕視韓信,結果被韓信故意造成的河水枯幹,引其半渡而擊之,打得慘敗,龍且被殺,齊國被韓信所滅。

報恩報怨

由于韓信的軍事天才與其卓越功勳,滅齊後被封為齊王。韓信衣錦還鄉後,把當年韓信貧困時曾救濟過他、分飯食給韓信吃的那個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找來,賜給她千金。漢朝的"一金"重為一斤,可換銅錢一萬枚。這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了。

同時也把當年曾經侮辱過韓信的那個淮陰"少年"找來,要了結一下過去有人讓他從胯下鑽的這樁舊日公案。韓信沒有懲罰這個人,而是封其為楚中尉。楚中尉,是楚國最高的軍事、治安長官。韓信的這個表現應該如何理解?有人說這表明了韓信的胸襟寬廣、寬宏大量。其實并不盡然。如果真是不計前嫌,就可以完全不必再來這一回。他一定要在大庭廣衆之中把這件事擺列一回,而且對他不僅不打不罵,而且還要給他來個不小的官做,這件事情傳開後給韓信所帶來的光輝與滿足感,決不是簡單地把那個人打一頓或者殺掉所能比拟的。

分析韓信的這個故事,絕不僅僅是為了講韓信,《史記》中有許多這種報恩報怨的故事,如伍子胥、範雎、蘇秦、韓安國等等,這是司馬遷在借着寫古人以抒發他自己壓在胸中的憤怒與不平。司馬遷有一種相當強烈的複仇情結。

鳥盡弓藏

司馬遷寫《淮陰侯列傳》,主題就是同情韓信。韓信每滅一國後,都被劉邦奪走其兵,韓信一生用新兵作戰。《淮陰侯列傳》的主題有兩方面,一面是寫韓信浴血奮戰,為劉邦平定諸國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是寫劉邦對韓信的種種控制與防範,在韓信率軍東征的整個過程中,頭上總有一隻大黑手在盤旋着,先是不斷地抓走韓信的軍隊,待韓信最終破殺項羽後,大黑手便把韓信也抓起來了。

《淮陰侯列傳》還記載了武涉勸韓信歸項羽、蒯通勸韓信獨立,韓信都不為所動。其中,蒯通的分析相當觸目驚心,分析韓信的實際處境說:"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分析韓信與劉邦的關系、情誼說:"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分析以往的曆史經驗說:"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範蠡之于句踐也。"并說:"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兩段話篇幅很長,占了《淮陰侯傳》全文的四分之一,但韓信皆不聽。作者的目的就是以此表明韓信不想背叛劉邦,反證日後加以"造反"罪名的冤枉。韓信被呂後殺害時才說"恨不聽蒯通語"。

綜合司馬遷筆下有關韓信的各篇作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韓信從主觀上從來沒有背叛劉邦的思想,他對劉邦是感恩不忘的;韓信希望通過為劉邦服務,獲得一塊封地而稱王,做劉邦國内的一個諸侯;劉邦強加以"謀反"的罪名将其殺害,并滅其三族,手段殘忍,令人憎恨。唐代劉禹錫詩:"将略兵機命世雄,倉皇鐘室歎良弓。遂令後世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但司馬遷同時也清醒地看到了韓信有其自取滅亡之道:别說韓信有違背命令、态度狂傲等原因,即使韓信處處謙虛謹慎,也未心能善終,因為韓信的本領太高,對最高統治者的威脅太大。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沒有韓信是絕對不行的;但劉邦在取得天下後,隻要韓信存在,最高統治者就總是心懷恐懼。所以當他聽到呂後殺了韓信的話時是"且喜且憐"。"憐"什麼,因為韓信的确有冤枉,殺韓信,他問心有愧;"喜"什麼?長期以來壓在他心上的一塊大石頭,今天終于搬掉了,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

同名電視

片長:10集,時間:1991年,聯合攝制:中央電視台、淮陰電視台、淮陰市政府

導演:郭寶昌,攝像:張仲鳴

演員:張豐毅飾韓信,石維堅飾劉邦,施京明飾張良,史蘭芽飾齊娥,柳格格飾呂後

劇情:韓信離開家鄉,開始他的從軍之旅。齊娥避開鄉親,獨自先到村外韓信必過的路旁等着。韓信騎着白馬由遠而近,于齊娥面前勒馬而停。兩人四目相對,爾後,齊娥慢慢向韓信張開雙手,寬大的袖口順勢滑落。韓信彎腰,将齊娥摟上馬背,護于自己胸前,然後兩人快馬共騎,繞行一圈,又回到原處。韓信将齊娥抱下馬,再深深地看她一眼,絕塵而去……

劇集歌曲

片尾曲:十面埋伏

演唱:張宏聲

亮煌煌幾頁史書,

亂紛紛萬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将,

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将軍戰術傳千古,

雲埋伏,霧埋伏,

功臣末路斷頭顱。

疑兵疑陣在何處?

疑兵疑陣在何處?

戰場埋伏!

官場埋伏!

朝廷埋伏!

宮廷埋伏!

帥才不及帝王術,

兵書不如聖诏書,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譜,

讓後人評述功過何如。

插曲:楚歌

壯士輕生死,

征戰幾人回;

熱血流千裡,

日夜盼郎歸。

田園野荒邊,

壯士何不歸;

明月何皎潔,

映照白骨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